12肺原性心脏病

01-06 生活常识 投稿:永远 forever
12肺原性心脏病

肺原性心脏病

肺原性心脏病是指由胸廓、肺组织或肺动脉及其分支的病变,引起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导致心脏负担加重所形成的一种心脏病,简称“肺心病”。一般患有长期慢性咳嗽,咳痰或哮喘,逐渐出现乏力,呼吸困难,心悸,气急,紫绀等症,部分病人出现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呼吸循环衰竭,如不及时抢救,可造成死亡。

本病的病因,主要由慢性支气管炎并发肺气肿,以及支气管哮喘、肺结核、矽肺、支气管扩张、胸廓畸形、肺膜增厚等因素相关。

本病主要诊断依据是慢性肺部疾病,有长期咳嗽,咳痰,肺气肿。X线胸片、心电图、心向量图、超声心动图、肺功能测定、血气分析等检查均有助于明确诊断。

对本病的治疗主要采用持续低流量吸氧,祛痰解除支气管痉挛,保持呼吸道通畅,抗感染,纠正右心衰竭和呼吸衰竭等治疗方法。 

本病在中医临床中多属于“咳嗽”、“哮喘”、“饮病”,“心悸怔忡”、“痰厥”范畴。祖国医学认为外邪或痰饮久留于肺,导致肺系功能障碍,失却主气、司呼吸的作用,故气喘,经久不愈,乃致肺脏变形;脾失输布水谷之精气转而成痰,故多痰;心主血脉,肺主气,分居于上焦,故血气相随;如有气虚,则心阳无力鼓动血液运行,故心悸,气短,动则加剧,甚则口唇青紫,严重病人可引起气血阴阳衰竭。



1.[处方名称]复方鱼腥草


[功能主治]功能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主治肺原性心脏病急性发作。


[处方组成]鱼腥草60克、银花6克、茜草20克、丹参8克,制成注射液。每支30毫升,加入5-10%葡萄糖输液中,静脉滴注,成人每日1次,10-15天为1疗程。


[辨证加减]无


[疗程疗效]观察227例,分青、链霉素组133例和青、链霉素加本方组77例,两组条件相同。结果本方组重度感染显效率为63.8%,对照组重度感染显效率为40%,经统计学处理P


[处方来源]四川省达县地区人民医院杨如兰。


[处方备注]本制剂对小白鼠(按60毫升/公斤-70毫升/公斤)注射入尾神经(相当人体用量100-120倍),观察40小时无不良反应。在77例病人的观察中无寒战、发热等不良反应。治疗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比单纯用西药疗效为佳。



2.[处方名称]扶正化痰汤


[功能主治]功能扶正固本,活血化瘀,燥湿化痰。主治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缓解期。


[处方组成]黄芪15克、川芎15克、丹参15克、茯苓12克、黄芩12克、竹茹12克、白术9克、防风9克、半夏9克、桃仁9克、红花9克、甘草3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痰热酌加清肺化痰药。


[疗程疗效]治疗35例,同时用卡介苗皮肤划痕,每周1次,结果显效20例,好转1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9%。治疗前后对比观察,有效病例机体免疫力提高,瘀血状态改善,急性发作次数显著减少,代偿功能明显增加。


[处方来源]李延谦。


3.[处方名称]补肺益气方


[功能主治]功能滋补肺肾,益气固表。主治慢性脉原性心脏病缓解期。


[处方组成]黄芪200克、党参200克、白术150克、防风30克、蛤蚧5对。上药研成细末,炼蜜成丸,每丸含药6克,早晚各1丸。每年连续或间断用药3个月。


[辨证加减]口干,咽喉发热,加沙参9克、麦冬9克、银花9克。


[疗程疗效]治疗80例,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58%,心电图(40例)、肺血流图(28)有不同程度改善,血清免疫球蛋白(40例)明显增加(P<0.01),感冒次数明显减少者>50%。


[处方来源]章幼龄。


[处方备注]在治疗过程中,如见有急性感染或其它并发症时应停用。本方对咳嗽、咯痰清稀、动则气促、容易感冒者效果较好;对口干舌燥痰结及午后潮热者疗效不佳。本方名由编者所拟。



4.[处方名称]清肺汤


[功能主治]功能清肺化痰,止咳平喘。主治肺原性心脏病。


[处方组成]冬花10克、杏仁10克、百部10克、甘草10克、麦冬10克、紫苑10克、桔梗10克、地龙12克、黄芩15克、丹参12克、赤芍12克、蒲公英15克、知母15克、瓜蒌20克。水煎服,15-20天为1疗程。


[辨证加减]无


[疗程疗效]将中、重度住院患者140例,随机分为中、西药治疗两组,各70例。中药组临床缓解75.7%,显效10%,好转2.9%,总有效率88.6%。对照组分别为51.4%、12.8%、8.6%及72%,两组有明显差异(P

[处方来源]冀张家口医学院附属医院张成笃


5.[处方名称]固本逐瘀方


[功能主治]功能益气活血,滋补肺肾,止咳化痰。主治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缓解期。


[处方组成]党参9克、当归24克、丹参15克、生乳香15克、百部15克、琥珀9克、肉苁蓉15克、紫河车9克、鼠妇虫24克,共研细末,分成90包,每日3次,每次1包,温开水送服。30天为1疗程。


[辨证加减]无


[疗程疗效]治疗100例,临床控制9例,显效31例,好转42例,伴呼吸道感染或生气后病情加重4例,有效率82%。


[处方来源]山西运城地区肺心病协作组


6.[处方名称]调气利血汤


[功能主治]功能调肺气,利心血,散瘀结,化痰湿。主治肺原性心脏病并见高粘度综合征。


[处方组成]黄芪16克、葶苈子15克、苏子12克、桔梗4.2克、杏仁9克、陈胆星9克(包)、赤芍12克、参三七粉(吞)3克、车前子12克(包)、苁蓉12克,水煎服。1-2个月为1疗程。


[辨证加减]舌红绛、口渴、汗多,加麦冬12克、五味子4.2克、川石斛12克;鼻齿出血加丹皮9克、怀牛膝12克、生蒲黄9克(包);脉结代加炙甘草9克、陈阿胶(洋冲)9克。


[疗程疗效]应用20例,每日加丹参注射液10支于5%葡萄糖输液500毫升,静脉滴注。结果症状明显改善8例,症状好转6例,总有效率为70%。红血球、血色素恢复正常,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基本正常,血气分析明显改善。


[处方来源]沪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屠伯言(



7.[处方名称]活血通里汤


[功能主治]功能攻下通里,活血化瘀。主治肺原性心脏病。


[处方组成]大黄(后下)3-30克、枳壳12克、川朴12克、莪术10-30克、地鳖虫10-15克、桔梗6-12克、浙贝母12克(或杏仁12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邪热较甚加银花30克、黄连4克、黄芩12克、焦山栀12克、芒硝(冲)12克;热灼伤阴加鲜生地30克、麦冬30克、玄参30克,鲜石斛30克、天花粉15克;痰浊壅盛加竹沥半夏12克、陈皮12克、制胆星9克、茯苓12克、姜竹茹12克;水肿明显加茯苓30克、川椒目3-6克、葶苈子30克;气虚者加白参30克(或别直参9克)、制附子15克、干姜6克。


[疗程疗效]治疗32例中重型酌加西药,显效5例(15.6%),有效22例(68.8%),无效5例(15.6%),总有效率84.4%,西药对照组64.7%。


[处方来源]赣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李国贤


8.[处方名称]活血利水汤


[功能主治]功能活血化瘀,温阳利水。主治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处方组成]鸡血藤30克、郁金18克,红花9克、赤芍15克、丹参15克、附片24克、白术12克、茯苓30克、生姜9克、桂心9克、猪苓20克、泽泻30克、木通30克、车前草30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无


[疗程疗效]治疗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心力衰竭30克,并设西药强心利尿组59例。本方组显效为71.43%,对照组为44%;本方组无效率为7.14%,西药组为20%。


[处方来源]四川省南充地区人民医院曹兴亚。


[处方备注]实验证明,活血化瘀、温阳利水的中药有降低血液粘滞度、改善组织微循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和减轻水肿的作用,同时扩张周围血管及肺小动静脉,使回心血量减少,肺动脉压降低,减轻右心前后负荷,使心功能得到改善。(


9.[处方名称]肺心方


[功能主治]功能温肾补气,活血化瘀。主治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缓解期。


[处方组成]太子参9克、黄芪15克、玉竹9克、附片6克、补骨脂9克、淫羊藿15克、丹参9克、赤芍9克、红花6克、虎杖15克,制成糖衣片,每片0.3克,每次6片,每日3次。3个月为1疗程,连服2个疗程。


[辨证加减]无


[疗程疗效]治疗192例,总有效率为84.3%,对照组192例,总有效率为40.6%。两组经统计学处理P

[处方来源]江苏省中医研究所朱秀峰等。


[处方备注]实验证明,本方有改善心肺功能,提高血氧,降低血中二氧化碳浓度,改善血液循环,提高肾上腺皮质功能的作用。个别患者服药后可有口干反应。
 

治肺源性心脏病秘方

28.1 温肾救心汤

【来源】查玉明,《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炙附子7.5克,白术、茯苓各25克,白芍15克,生黄芪、五加皮各25克,细辛5克,桂枝7.5克,五味子、甘草各10克,生姜15克。

【用法】先将药加水浸泡半小时后,水煎服。首煎煎沸后慢火煎30分钟,二煎沸后慢火煎20分钟,两煎汁混合一起,分4次服,每次服100毫升,早晚餐后1小时左右服用。

【功用】温阳益气,化湿利水。

【方解】本方系真武汤衍化。寒淫所胜,治以辛热,附子壮阳益肾,温散水气;选黄芪益气利水;桂枝温阳化水;细辛平喘行水;五加皮消肿去水,使气化水去而肿消。配五味子收敛肺气,以益心气,使心肺得补,相得益彰。阳复而水化,改善循环,心阳得振,心衰可解。

盖“风心”及“肺心”两病,一是外邪内侵,留恋血脉,内舍于心,心肌受累;一是内伤痰饮,肺气先伤,痰浊壅塞,水邪内伏,累及心阳。两病始发病因虽然不同,但殊途同归,最终转化为心阳衰竭。本方在于温补,温补可以化气,从而达到阳复阴化,水行悸安的目的。故病名虽异,其治则一,此之谓也。

【主治】阴盛于阳,水湿内停,上凌心肺引起心悸怔忡,尿少浮肿,喘不得卧,口唇发青之水气病(肺心病、风心病)。

【加减】下肢肿甚加防己15克;上感咽痛,加鱼腥草25克;咳喘加车前子25克,杏仁15克;呕逆不食加砂仁10克,藿香4.5克。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附记】查氏认为,本病首先应扶正为主,正复则邪去,气充则血行,若心衰尚未改善,切不可化瘀攻邪,徒伤其正也。

 

28.2 加味小青龙汤

【来源】印会河,《中医内科新论》

【组成】麻黄、桂枝、白芍各9克,细辛、干姜各6克,五味子、半夏各9克,生石膏30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温散水饮。

【方解】方用麻黄、桂枝宣肺平喘,发汗利小便,以消水饮肿胀;干姜、细辛温化水饮;半夏除痰蠲饮;五味子、白芍敛肺气以治喘,并控制温热药不使过于温散,以损耗肺气;生石膏配麻黄、桂枝以降肺平喘。配伍为用,共奏温散水饮,降肺平喘之功。

【主治】心肺停饮之肺心病,证见咳喘年久,痰稀量多,吐出甚爽,倚息不能平卧,心悸气短,胸闷干呕,头面及四肢部有轻度浮肿,舌淡苔白,脉弦。

【疗效】多年使用,疗效颇佳。

【附记】本方已为印氏“抓主证”的常用方,凡咳喘痰多清稀,吐出爽利者,即投此方,即肺气肿、肺心病亦不例外。

 

28.3 肺肾同治汤

【来源】郭士魁,《杂病证治》

【组成】①麻黄3~6克,杏仁、川贝母各10~12克,生石膏15~30克,瓜蒌15~20克,桑白皮、地骨皮各10~12克,紫菀10~15克,苏子10~12克;②党参15~20克,白术、陈皮、当归、半夏、补骨脂各10~12克,茯苓10~15克,女贞子、枸杞子各12~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2剂,上午服①方,下午服②方。

【功用】①宣肺化痰,降逆平喘;②健脾补肾。

【方解】咳嗽兼脾肾阳虚,宜肺肾同治。一方分二,方①中用麻黄、杏仁宣肺化痰;川贝母、石膏、瓜蒌清热化痰;桑白皮泻肺平喘;地骨皮清虚热;紫菀、苏子降逆平喘,合而用之,共奏宣肺化痰,降逆平喘之功,上午,服用以治标实。复方用②中之党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陈皮、半夏燥湿化痰,以助健脾之功;以当归、补骨脂、女贞子、枸杞子补肾,共奏健脾补肾之功,下午服用以治其本。肺肾同治,标本兼顾,故用之效果颇佳。一方分用,先标后本,可谓良方妙用。

【主治】咳嗽兼脾肾阳虚之肺心病,证见喘息咳嗽、气短、活动后气短加重,腹胀纳差,腰酸腿软,或有轻度浮肿。

【疗效】多年使用,效果较好。

 

28.4 纳气平喘饮

【来源】周龙,《千家妙方·上》

【组成】人参3~9克(另煎兑服),熟附子6克,熟地15克,胡桃肉(连衣)3个,山萸肉12克,生山药30克,五味子9克,紫石英(先煎),磁石(先煎)各15克,冬虫夏草9克,沉香1.5~3克(冲服),胎盘粉9克(分两次用药汁送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温肾培元,纳气平喘。

【主治】肺源性心脏病(肾不纳气型)。

【加减】喘息,水肿较重者,可酌加肉桂、白术、茯苓;消化不良者加香橼,鸡内金。

【疗效】多年使用,疗效颇佳。

【附记】又肺源性心脏病验方(李中庸),药用:茯苓20克,白术10克,白芍、黑附子(去皮脐)各15克,正北干姜10克,正北细辛、正北五味子各5克,黄芪30克。水适量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第1疗程,连服3剂3天,停药3天,持续接服2~6个疗程,前后体会、观察、对比,直至喘平悸定,仍可适当酌服,巩固疗效(《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标签: # 处方 # 疗程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