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宝神

12-27 生活常识 投稿:醉歌离人
文房四宝神


书房里面讲艺术



笔墨纸砚,是中国的文房四宝,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因此文房四宝祖师的地位在人类文明史上也是辉煌灿烂的。



《玉匣记》载:“蔡伦,

抄纸祖师,

三月十六日祭祀。”

抄纸即造纸,造纸业奉蔡伦为祖师。


蔡伦是桂阳(今湖南郴州)人,曾任主管御用器物的尚方令。他利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经过挫、捣、抄、烘等一系列工艺加工,造成了纸,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对造纸业的贡献是不可泯灭的,他也因此而被奉为造纸祖师,很多产纸的地区都为他塑像造庙。



- 纸 -


Paper


纸的出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在纸出现以前,人类曾经使用过许多材料来写字记事。最初我们的祖先把文字刻在龟甲上或兽骨上;商周时代,人们又把文字铸在青铜器或者刻在石头上;春秋末期,人们开始把文字写在竹片、木片上,制成“简牍”,这比刻在甲骨上、石头上,比铸在青铜器上,要方便得多、容易得多,可就是连篇累牍,十分笨重。伴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的祖先不断地在寻找新的书写材料,最终发明了纸。






 


《后汉书 蔡伦传》明确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论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伦纸’。”但在东汉、三国时期,人们的书写材料仍以简牍和缣帛为主,纸并未普遍使用。直到晋朝,造纸术传到长江流域,由于有了丰富的造纸原料,才产生了较好的纸张,纸才得到普遍推广,晋人盛行抄书、藏书就是得益于用纸的普及。





我国造纸术经过不断的改进和提升,先后传入了越南、朝鲜、日本及欧、美等国,对世界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日本等国的造纸工人也奉蔡伦为“纸神”。




笔业奉蒙恬为祖师,

《玉匣记》记载:

“蒙恬乃做笔祖师”

笔即毛笔,

毛笔是我国最早的书写工具,

关于蒙恬将军造笔的传说很多。



-笔 -

Pen


一说,秦国大将蒙恬带兵在外作战,要定期写战报呈送秦王。当时,人们用竹签写字,蘸墨后,写不了几下又要蘸,非常麻烦。一天,蒙恬打猎时看见一只兔子的尾巴在地上拖出了血迹,心中来了灵感。他剪下一些兔尾毛制成笔,试着用它来写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于是随手把那支“兔毛笔”扔进了门前的石灰坑里。后来他无意中看见了那支被自己扔掉的毛笔,并发现兔毛变得更白了,再拿来写字,竟然写起来非常流畅。原来,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经碱性水的浸泡,兔毛的油脂去掉了,变得柔顺易于书写,传说这就是毛笔的来历。






另一说,蒙恬救过并和一位叫卜香莲的姑娘相识了,一天,他拾到一撮羊毛,随手插在竹管上,拿到卜香莲家里,用这支羊毛笔写了“弗聿笔”三个字,并把这羊毛管叫“弗聿笔”。后来笔掉进石灰水里,被卜香莲拾起,经过梳理择毛,制成了一枝好笔。因为这个原因,蒙恬被奉为笔祖,卜香莲被奉为笔祖娘娘。




《太平御览》引《博物志》曰:“蒙恬造笔”。晋崔豹在《古今注》中也说:“自蒙恬始造,即秦笔耳。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所谓苍毫,非兔毫竹管也。”事实上,毛笔远在蒙恬之前很久就有了,但蒙恬作为毛笔制作工艺的改良者,其功不可没。



砚业奉子路为祖师。《玉匣记》载:“子路乃制砚祖师。” “吕祖洞宾乃造墨祖师”。子路是孔子的学生,一说子路是在卫乱中被磐石压死的,另一说子路怀石盘欲击孔子。


墨业奉吕洞宾为祖师,大概与传说他曾卖墨、“酝墨”,并有“墨仙”之称有关。



标签: # 祖师 # 蒙恬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