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林壮族过年风俗知多少
广西百色有一个“中国沙糖桔之乡”,那就是素有“广西西大门”之称的西林县,这里是一个多民族群居的民族自治县,全县境内生活着壮、汉、苗、瑶、彝、仡佬族等民族,各自也都有着独特的传统习俗。那么就让老黄历为你介绍,西林壮族过年风俗。
备年货
每年的农历腊月十五,西林的大地上就开始弥漫着浓郁的年味。那天,壮族人家都要做饭豆粑来祭祀祖宗,其间有这么一句话,叫做“食升哈食下乡”,意思是吃了十五的饭豆粑,就等待年的到来。年关一天天临近,他们就紧锣密鼓地开始备年货。他们既备柴禾,又备衣服,既备美食,又备香火。
在贫穷年代,壮族的家庭主妇很忙碌,一家人的穿戴都得由她们来制作,自腊月起,她们得加班熬夜赶制全家人的新衣服。大年初一,壮族群众都要穿新衣服,以示新年新气象,万事如意。
新年头三天一过,刚穿的新衣服得脱下来,留着以后走亲戚或赶集穿。现在生活好了,新衣服不再显得那么珍贵,但是过年穿新衣服的习俗没有变。
准备过年美食是西林壮族群众的一件大事。农历腊月十五以后,家家要杀猪,制成腊肉,供来年食用。每个寨子都要选同一天杀猪,大家互相帮忙,热闹非凡。
制作饵块粑是壮族群众的盛事,几家人合在一起,或淘香米上蒸笼,或合力舂米,或捏揉成型。这种原始制作饵块粑的手工艺传承了上千年,见证了西林壮族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也见证了他们抱团生存的精神。
腌制水酸菜也是西林壮族群众不可或缺的活儿,水酸菜是他们钟爱的食物,过年大鱼大肉吃腻了,水酸菜是他们调胃口的最佳食品。
清洁卫生
临近年关,西林壮族群众家家户户都要搞清洁卫生。他们不但要清除房前屋后的杂草和垃圾,清除屋内屋外的蜘蛛网和灰尘,还要清洗桌子、蒸笼等用具,俗称“拉呀”,可谓“辞旧迎新”。
以前,他们连锄头、梨耙甚至泥箕等生产工具也要擦洗干净,除夕还要把所有的牲畜赶回家,给它们喂上好东西。年夜饭之前,他们还要先喂狗,看狗先吃肉,还是先吃饭,以此来断定来年的运势。
看生肖测天气或收成
旧时代,西林壮族群众有个判断来年天气和收成的办法,那就是看正月头十二天的生肖属相,若是初一是“丑”,初六就是“午”,意思就是“一头牛做工,要六匹马去驮”,说明收成好。若是初一是“午”,初八就是“丑”,意思就是“八头牛做工,一匹马就能驮完”,说明收成不佳,得努力干活。
而天气则是这样判断的:若是初一是“辰”,那代表只有一条龙在兴风作浪,意思是来年雨水相对稀少一些;若是初九是“辰”,那就是有九条龙在兴风作浪,意思是雨水多,得预防洪灾;若是遇上成对“辰”,雨水更为稀少,意思是成对龙会相互推卸责任,谁都不肯卖力,得提防旱灾。
判断天气,他们还有一种预测方法,那就是看正月头十二天早上(每一天代表一个月),若是早上起来,看到当天山边有雾或是下雨,那就是说那个月有雨,若是晴朗,那说明那个月雨水稀少甚至是无雨,那就得根据情况来种庄稼。
虽然说群众的判断方法有些不科学,但也彰显了他们认真观察生活现象,积极总结经验的精神,是千百年生活智慧的结晶。
祭祀
祭祀是西林壮族群众过年必须做的事情,因为姓氏、家族的不同,祭祀的方式也不一样。供奉的食品不同,时间长短也不同,碗筷摆放更不同。但是吃什么供什么是相同的,吃肉的人家就摆荤的,吃素的人家就摆有鳞片的鱼,还有豆腐、粉丝等。对西林壮族群众来说,祭祀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信仰,传承了上千年的历史,同时也把尊老爱幼的品德深植在下一代的心里。
祈福
在新年伊始,西林壮族群众很注重祈福。农历正月初一,天还没有亮,每家每户的长者就争先恐后起来,挑着水桶,擎着用三张纸钱包着点燃的三根香,到供他们生息的水源取水,并用水来煮新一年的头一顿饭菜,这就是所谓的“抢头水”。
“抢头水”蕴含着两层意思,一是祷告水神,让生命之水源源不断;二是祈福全家人来年一帆风顺,大吉大利。
正月初一吃完早饭之后,一家人就往吉利的方向走一程,拾些柴禾回家,意为“抱柴进家”,祈福来年财运亨通、收成满满。至于开张、开工、出门这些事宜,他们都要选个吉日,以示万事如意、幸福美满,这个祈福方式仍盛行至今。
道喜
新年道喜是壮族群众的习惯,新年见面,大家都会笑脸相迎,相互道喜,恭祝对方。正月初一当天,他们不喜欢串门,到了初二就相互邀请别人来家里吃饭,送些对方不做的美食,然后一起动手做饭吃,增进感情和友谊。
出嫁的女儿初三就携丈夫和孩子到娘家拜年。有“干爹”的小孩要去“干爹”家拜年,不但要带些腊肉、粽粑等礼品,还要燃放爆竹,这是一种孝敬老人的表现,更是一种美德。在马蚌镇的壮族村寨,还有小年祭山神的习俗,祈求山神护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平安。
娱乐
在过年期间,西林壮族群众喜欢聚集在村头,或玩牌,或打陀螺,或唱山歌,或打徒手毽,或拉二胡,或吹唢呐,一派喜气祥和。现在多了篮球、拔河、舞蹈等文体项目,增添了许多新鲜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