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人的腊八粥是怎么来的
腊八节喝腊八粥,是我国不少地区的传统,而在青海地区,人们腊八节也喝粥,但这里的腊八粥与其他地方的内容和做法都不太一样,称为“麦仁粥”,细究其来历,也凝聚着青海先民曲折岁月里的点点乡愁,那么就让老黄历为你介绍,青海人的腊八粥是怎么来的。
作为移民省份的青海,土著汉族一直以来是少而又少,外来移民一直占据着半壁江山,大部分青海先民,是从鱼米之乡或充军发配或大量移民到雪域高原的,平民百姓记得住的乡愁是青山绿水、乡土俚语和粗茶淡饭——青海人如今的腊八粥——“麦仁粥”就在这割舍不断的乡愁之中被发明出来。
在故乡吃惯了稻米鱼虾的先民们,每年腊八节前因地制宜,在寒冰之上凿冰为臼,将小麦、青稞等北方作物放入冰臼,用石杵舂去麸皮获得麦仁,然后用青藏高原的牛、羊肉丁或猪肉丁燣锅,加以葱姜蒜、青盐、花椒、草果、胡椒、八角等香辛料,用大铁锅文火熬制一夜,当煮烂的麦仁在肉汤中熬成乳糜状时,已是腊八早晨了。
而在不种植小麦的高寒地区,比如大通河流域的乡村,腊八的早晨,人们则是用豌豆面或青稞面做一大锅“散饭”,食用前将“散饭”涂抹在院墙、门框、牲畜棚圈、牛粪垛、草垛之上供奉诸神。
更有意思的是在湟源一带,当地老百姓将“腊八粥”不叫“腊八粥”,也不叫“腊八饭”,更不叫“麦仁”和“麦仁饭”,他们直接叫做“舂腊八”、“喝腊八”。
每年农历腊八的凌晨三点左右,青海农家的男人或男孩子们背上背篼拿上洋镐,在头一天侦察好的、鼓起蘑菇丁的厚冰面上打凿腊八冰,打来的冰块越大越好,一背篼又一背篼冰块在天亮时已经供奉在院子当中(中土),还有庄廓四角、大门顶头、马槽牛棚、猪圈羊圈、草垛、粪堆之上。这天,不但人要吃冰,还要给牲畜、家禽喂食融化的腊八冰水,寓意风调雨顺,六畜兴旺。
做完这一切,母亲在厨房掀起锅盖,那浓郁的肉汤“麦仁”,或清爽的“散饭”清香霎时弥漫在院子里、甚至巷道的空气中。一家人围坐在暖和的土炕上,母亲用大红漆盘端来一碗碗腊八粥,大人小孩呼啦啦一通吸溜,顿时头顶冒汗,热气传遍全身。
饭后,老人们围着冰块观看冰裂纹,这可不是哥窑龙泉青瓷冰裂纹,而是呈现在晶莹剔透的“腊八冰”里面的花纹。冰块里既有自然形成的花纹,也有受击打后形成的裂纹,观测以自然形成的花纹为主,并结合击打形成的裂纹综合判断。
据说,有经验的老农从花纹中能预测出来年庄稼的长势,以及旱、涝、雹、霜等天象。如果冰块里的花纹以麦穗状居多,则来年麦子收成好;如果是气泡状圆形多,来年的豆类作物收成好。
此时,孩子们还有一项艰巨的任务——送腊八粥。他们手提黑瓦罐,穿梭在村子里,将母亲精心熬煮的腊八粥挨个儿送给左邻右舍、亲戚家眷。这就是民间的腊八,充满浓烈乡土气息的、活色生香的青海腊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