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寒衣节习俗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是我国民间岁时节令中的寒衣节,我国一些地区在这一天最重要的事就是祭祀逝去的先祖,上供品,烧纸钱、烧寒衣,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悲悯。那么,今天的老黄历就为你介绍,老北京的寒衣节习俗。
老北京的民俗,在十月初一这天,要用黍矐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还讲究祭新坟。十月一的头天,由家中长辈带领着儿孙们到祖坟添土。添土不能用筐篓,讲究拿衣服兜着,兜的土越多,族里人丁越兴旺。
在十月初一以前,家家户户就打发孩子到南纸店去买寒衣纸,它是用冥衣铺糊烧活的彩色蜡花纸,裁成布匹形状的长条,一般是一张纸破三条或四条。粉红色的印上白色图案;白色的则印上青莲色的图案;黄色的则印上红色图案(一般均为牡丹、菊花、蝴蝶的连续图案)。也有用素色纸的。总之,只是象征性的东西。
有的把这些寒衣纸剪成衣裤状,有的不剪,直接装在包有纸钱、冥钞的包裹里焚化。还有的更为讲究的富人,则是请冥衣铺的裱糊匠糊一些皮袄、皮裤等高级冬装。甚至还要制作一套纸房舍,瓦柱分明,门窗俱备。但不论用什么样的寒衣,都要以纸钱、纸锭为主,一并装在包裹内,供罢焚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北京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逐渐改成“烧包袱”。人们在预先糊好“寒衣包”或是“金银包袱”外面写上地址,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
所谓“包袱”也叫“包裹”,是指说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老年间的南纸店就卖“包袱皮儿”,“包袱皮儿”实际上就是用白纸糊一大口袋。
“包袱皮儿”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拿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当间儿印一莲座牌位,那是写收钱的先人亡者名讳的地方。比如说:“已故X府君讳XX老大人”字样,又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儿”,不印任何图案,当间儿只贴一蓝签,写上先人亡者名讳就成,也做主牌用。
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
一、大烧纸:白纸,砸上四行圆钱,每行五枚;
二、冥钞:这是人间有了洋钱纸币票之后仿制的,上书“天堂银行”、“冥国银行”、“地府阴曹银行”等字样,并印有沣都城的图案,大都面额巨大,背后印有佛教;
三、假洋钱:拿硬纸作心,外包银箔,压上跟当时通行的银元一样的图案;
四、用红色印在黄裱纸上的,成一圆钱状,又叫“往生钱”;
五、拿金银箔叠成的元宝跟锞子,有的还的讲究拿线穿成串儿,下边缀一彩纸穗。
十月一这天,族长带领着家族中的男丁,抬着大食盒跟大方桌,满载儿的供品得有二十多个大海碗,挨个的到坟前祭拜,那叫“上大坟”。后改为一家一户携带少量供品“上小坟”了,供品也改为了饺子。
这天,人们上坟添土祭祖,除了摆供品烧纸钱以外,还拿五色彩纸绞成衣帽、纸箱,焚于墓前。出了门子的姑娘照老例儿得回娘家祭祀已故长辈。
这天,不拘贫富均有送寒衣烧包袱的举动。凡属送给亡者的衣物、冥钞诸物,都必须烧焚,只有烧的干干净净,这些阳世的纸张,才能转化为阴曹地府的绸缎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银铜钱。只要有一点没有烧尽,就前功尽弃,亡人不能使用了。所以“十月一,烧寒衣”要特别认真细致。
有钱的官宦人家府宅门地,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设供案,将包袱放于正中,前设三碗水饺、满汉糕点、干鲜果品、冷荤热炒等供品,不拘此限,没有定例。烧香秉烛。全家人按照尊卑长幼行四叩首礼(神三鬼四)。祭后就在门外焚化,也有送坟地烧献的。焚烧前,在地上划一大圈,朝着坟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烧三五张纸,说是“打发外祟”。
普通百姓送寒衣也就只能是十字路口了,但也得讲究。在十字路口焚烧一些五色纸,假比是布帛什么的。意思是救济那些无人祭祀的绝户孤魂,免了给自己亲人送去的过冬用物被他们抢去。
焚烧寒衣,有的地方是在亡者坟前进行,讲究在太阳出山前上坟。有的地方就习惯在家门前焚烧祭物。老年间,儿女们守孝讲究穿三年孝服。孝满那年的十月一就能换穿常服了。为先人迁坟合葬等仪式,老北京的风俗也是在十月一进行。
这天,讲究的女人忌出行。这天,老丧一律不举哀。这天,新丧的规定在《帝京景物略》中有记载:“新丧,白纸为之(指寒衣),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声十九,男声十一。”
这天的老北京人家,不仅要为先人亡者送寒衣过冬,就是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女人们在这天把先前做好的棉衣裤拿出来,让家人们换季。假比说到时候天气仍然暖和,不适宜穿棉衣裤,也得帮着家人们试穿一下,图个吉利。
男人们在这天就得整理火炉跟烟筒等过冬取暖的物件儿。装好后,还得连火生着了试试,以保证天寒时能顺利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