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万圣节值得一去的名人公墓

12-31 周易解梦 投稿:翻过的亲切
法国万圣节值得一去的名人公墓

  万圣节最早起源于古代凯尔特民族的节日,带有神秘的宗教色彩,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20世纪由美国人发扬光大,逐渐成为一个以尽情玩闹、趣味搞怪为主题的狂欢节。而在浪漫国度——法国,人们称万圣节为“Toussaint”,既是人们欢乐的节日,也保留着追思逝者的肃穆氛围。那么就让老黄历从游客角度为你介绍,法国万圣节时值得一去的名人公墓。

  万圣节在法语中称为Toussaint,同圣诞节、复活节一样被认为是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的11月1日,又被称为“鬼节”。

  尽管如今这一节日已超越生死,伴随着法国学校为期两周的万圣节假期成为了“狂欢”的代名词,但在传统上,法国万圣节与中国清明节习俗相似:每年10月31日之前各公墓都会打扫干净,因为万圣节或随后的几天里,到公墓来献花祭祖是众多法国人必走的程序。

  在巴黎,每年约有18万到20万人到城市各个公墓祭祖,巴黎市政府因此会采取特殊措施保障公墓正常运行,有适于万圣节的特定作息时间。万圣节期间,公墓工作人员不休假,开放时间从早8点开始延长到下午6点。此外巴黎城市的八大公墓内都有小型巴士,方便人们迅速找到目标墓碑。

  不过,即使你不是来祭祖,而只是在墓地里倘佯,也能感受到巴黎公墓独特的魅力。正如着名学者熊培云在《巴黎·墓地书》一书中所说,每座公墓就像是“一座座微缩的建筑艺术博物馆”。每年万圣节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访客更是络绎不绝。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巴黎的三个主要公墓及栖息于此的名人们,法国万圣节到来之际,这些名人的墓前不乏前来致敬追思的人潮。

  拉雪兹神父公墓:露天博物馆
  拉雪兹神父公墓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墓地之一,位于巴黎第20区,每年吸引数十万来访者,已成为全世界人们墓地的朝圣之地。这里一共安葬了七万多人,其中有很多过去数百年中为法国做出贡献的名人,莫里哀、巴尔扎克(第48墓区)、普鲁斯特(第85墓区)等都长眠于此。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巴黎公社社员墙,就在公墓的东北角。1871年“5月*血周”时,公社最后的一批战士被杀在此,共147名。

  其实,并不仅仅是名人才有权安葬在此。拿破仑时定下的规矩就是,公墓不得拒绝任何要求来此安葬的人。墓地至今还在对外出售。如今可以在墓地里见到不少华人的墓。奢华瑰丽的墓地于1804年开放至今已经成为满目苍翠的雕塑公园。

  王尔德墓碑(第89墓区)
  亲吻王尔德墓碑,似乎变为一种仪式。雕像家雅可布·艾普斯登按照他在诗集《斯芬克斯》中的意象,在他的埋葬之处雕刻了一座小小的狮身人面像。

  在中国,王尔德以《快乐王子》的童话被人熟知。这位爱尔兰作家、诗人、剧作家,同时是英国唯美主义艺术运动的倡导者,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早期伦敦最受欢迎的剧作家之一。他尤其以短诗、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及戏剧作品闻名。他的粉丝如此之多,以致管理部门被迫制作玻璃罩保护墓碑。

  肖邦墓碑(第11墓区)
  波兰作曲家,“钢琴诗人”肖邦的墓碑前,一年四季都摆满了献花。成名之初,肖邦搬到巴黎,除了音乐才华之外,他和法国着名女作家乔治桑的恋情,尤其为后人称道。

  肖邦生前身体虚弱,39岁因肺病死于巴黎公寓,遵照他的遗嘱,他被葬于拉雪兹神父公墓。肖邦的墓碑简单不俗,呈纯白色,前方刻着他的侧面头像浮雕,下面是他的名字和生辰,墓碑上方是一座裹着轻纱,披散着秀发,悲戚地垂头低吟的少女雕塑。雕像的创作者正是乔治桑的女婿奥古斯特·克雷森哲。

  蒙巴纳斯公墓:闹市的避风港
  蒙巴纳斯公墓位于巴黎市区的南部,是法国首都的第二大公墓,于1824年由市政府设立,当时占地10公顷。与拉雪兹公墓不同,墓园里的公墓都是横平竖直的,十分规整。

  自建墓至今,已有30多万人在这里安葬,并以每年1000多人的速度递增。这里有莫泊桑、波德莱尔、萨特、贝当元帅、雪铁龙、德雷弗斯等人的基地。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传奇华人女画家潘玉良便埋葬于此。

  潘玉良墓碑(第7墓区)
  在巴黎蒙巴纳斯墓园第七墓区,静静地躺着一位华人女画家,她就是被誉为“画魂”的艺术家潘玉良。这位民国初年的传奇女画家,原是江南出身,因认识芜湖海关盐业总监潘赞化而改变了一生命运。

  潘玉良随潘赞化到上海,开始了学画的学生生活,其后留学巴黎,成为“中国西洋画家中第一流人物”的女画家。她的艺术生涯主要在法国度过,一生中两度远涉重洋来到法国,在法国从事艺术活动近50年,直到1977年在巴黎去世。

  萨特和波伏娃墓碑(第20墓区)
  萨特和波伏娃是两个永远无法分开叙述的名字,他们的墓碑同样如此,合二为一。萨特是剧作家、哲学家、存在主义哲学的奠基人,作为介入性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主张“用行动承担义务,而不是言词”。

  波伏娃是小说家、评论家,萨特的爱人、战友。他们在年轻时就相识,从此成了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1949年她发表了从科学角度维护妇女权益的书《第二性》,成为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精神领袖,并一直为反对妇女的偏见与不合理的习俗而奋斗。

  两人的墓碑是普通的灰白石头砌成,只有一尺多高,上面只写着两人的姓名和生平时间。

  蒙马特公墓:艺术家安息之地
  公元9世纪初建成的蒙马特墓地,位于蒙马特高地西侧,是巴黎第三大公墓,同是许多在蒙马特地区生活的艺术家的埋葬之地。蒙马特墓地的规划相当整齐,有条有理,基本上很容易分辨其中的片区。缺点是因为蒙马特地势起伏不定,很多片区与相邻片区水平落差很大。所以,经常需要“翻山越岭”地游走其中。

  特吕弗墓碑(第21墓区)
  新浪潮导演特吕弗,是广大影迷心目中独一无二的存在,他向人们讲述的故事神奇而不凡,叙事独特却广受理解,影响了世界各地一代代影人。

  出生于1932年的特吕弗是一位自学成材的典型,14岁辍学之后曾从事多种职业,27岁因《四百击》获得最佳导演奖,掀起了新浪潮运动,成功书写了他作为世界影人的第一页。

  黛莉达墓碑
  传奇女伶黛莉达,1933年1月出生于开罗,父母是从意大利到埃及的移民,60年代因机缘偶然,被法国导演挑选为电影演员,随后进入音乐圈,在法国大获成功。1979年,她还第一次回到家乡埃及开演唱会,并推出风靡阿拉伯世界的DISCO作品HELWA YA BALADI,沙达特总统授予她最高艺术勋章。

  然而,连续37年不间断的成功,却让Dalida感到越来越孤独,她曾发出疑问:“我的生活是成功的,但什么才是我的生活呢?”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