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岁钱始于宋代, 宋朝压岁钱按年龄给

01-06 探索解密 投稿:良人未归
压岁钱始于宋代, 宋朝压岁钱按年龄给

给压岁钱是我国春节习俗的一部分,相传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得到压岁钱的晚辈、长辈就能度过平平安安的新一年。那么压岁钱的习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1、压岁钱始于宋代


    当时,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是北宋的京城,春节的时候,全城庆贺,热闹非凡。据史籍《桯史》中记载,北宋神宗年间,当时的朝廷枢密副使(副宰相)王韶的小儿子名叫南陔,在春节的夜晚,南陔随大人在汴梁的街头观灯游玩,却不慎被歹人掠走,准备勒索一笔钱财。途中,带着南陔的歹人巧遇朝廷里的车子经过,南陔大声呼救,歹人心中害怕,放下了南陔,仓皇逃跑,南陔得以随车入宫,宋神宗问清了事情的经过,就赐予南陔一些金钱,给他压惊。此事原本发生在北宋都城汴梁的皇宫内,却很快传扬了出来,并流传于民间。于是,人们纷纷效仿宋神宗的做法,在过年的时候,除了给孩子们买爆竹、吃食外,还要给孩子们一些压惊的零用钱,称为“压岁钱”。


    后来,全国的百姓也纷纷效仿这种做法,时间长了,春节给孩子们发放“压岁钱”就成为我国传统的春节习俗之一。《清嘉录》中说:“长幼度岁,长者贻小儿以朱绳缀百钱,谓之压岁钱。”


    “压岁钱”原为给孩子们压惊,是为了使孩子们免受惊吓,用来安慰孩子们,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压岁钱”的意义已由压惊转化为春节时期的美好祝福了。这种习俗世世代代流传了下来,沿用至今。

    

2、宋朝压岁钱按年龄给


    宋朝人给小孩发压岁钱更不忌讳奇数,因为他们是按小孩的年龄来发的。小明今年虚岁10岁,发给他一个10元的红包;小芳今年虚岁11岁,发给她一个11元的红包。年龄不全是偶数,压岁钱自然也不全是偶数。


    北宋高僧道原编写的禅宗灯史《景德传灯录》载有一则典故:


    昔有施主妇人入院,行众僧随年钱。僧曰:“圣僧前著一分。”妇人曰:“圣僧年多少?”僧无对。


    大概是过年的时候,有一位女居士进庙拜香,为众僧发放压岁钱。一个和尚大言不惭地说:“女施主,我是圣僧,你要多发给我一份!”女居士问他:“您这位圣僧今年多大了?”和尚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了。


    和尚为什么要张口结舌呢?因为当时的压岁钱一向是按照年龄来发的,即便是圣僧也不例外。他想让人家多给他一份压岁钱,人家自然要问他的年龄是不是要比别人大一倍,而他不敢在年龄上撒谎,只好默默无言了。


    这则典故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年龄决定了压岁钱的多少——这也是宋朝人之所以将压岁钱叫做“随年钱”的关键原因。


    在宋朝,铜钱的购买力并不算高。宋仁宗在位的时候,一文铜钱的购买力就相当于现在的五毛钱。一个十岁的孩子去拜年,人家给他十文压岁钱,折合人民币才五块钱,所以说跟现在相比,宋朝小朋友的压岁钱实在是有点儿少。不过宋朝还有一种压岁钱是跟年龄无关的,那就是宋朝后妃为皇子挂在床头上以镇压邪祟的那串压岁钱。据《武林旧事》描述,这串压岁钱乃“随年金钱一百二十文”,也就是将一百二十枚金币串在一起,串成沉甸甸的一大串,祝福皇子福寿绵长,整整活到一百二十岁。


    陆游小时候去亲戚家里拜年,就得到过这样的压岁钱。有的朋友可能会说:“陆游又不是皇子皇孙,他怎么可能享受如此高规格的待遇呢?”原因很简单,陆游虽非皇亲国戚,但他能跟皇亲国戚攀上亲戚——陆游的姨妈嫁给了吴越国王的曾孙,而宋仁宗的第十个女儿秦国公主嫁给了吴越国王的孙子,这样一来,陆游的姨妈就成了秦国公主的儿媳,而陆游去给姨妈拜年的时候,自然也要给公主拜一拜年。


    陆游六岁那一年,过年的时候,去姨妈家里走亲戚,见到了他姨妈的婆婆,也就是这位秦国公主。公主一瞧,这小孩虎头虎脑很可爱,就跟陆游聊天,陆游问一答十,反应敏捷,还给老太太磕头。老太太高兴坏了,给陆游发红包。发的什么红包呢?“饼茶一銙,随年金钱一百二十文。”饼茶就是小茶砖,銙就是皮带扣,饼茶一銙,就是像皮带扣那么大的一块小茶砖。个头很小,但那可是贡茶,是皇帝送给老公主的礼物,老公主又把它送给了陆游;“随年金钱一百二十文”,自然是一百二十枚小金币串成一大串,挂到陆游的脖子里,给陆游当压岁钱。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