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失仪”后果究竟有多严重?轻则鞭笞,重则死罪!

01-05 探索解密 投稿:溺于你心海
古代“失仪”后果究竟有多严重?轻则鞭笞,重则死罪!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诞生了许多礼仪文化,我国自古以来被称为礼仪之邦,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古代“失仪”后果究竟有多严重?轻则鞭笞,重则死罪!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可谓头上悬着礼,脚下踩着礼,礼,无时无刻不被看在眼里,唠于嘴上,记在心上。

谨防无故失礼,古时,失礼之责,轻则被人讥笑,讽刺,鄙视,重则罢官流放,身陷囹圄,甚至人头落地。

礼,温柔时,可让你加官进爵,青云直上,流芳百世;

礼,暴躁时,可似利刃让你身穿百孔,血流不止。

礼就是这样奇特,人际沟通,情感联络,都少不了它的身影,攻伐征战,婚丧嫁娶,也有它的参与。家有家礼,国有国礼,家礼可道人伦,显家威,国礼,可定国道,守国序。违家礼,家规惩处,背国礼,国法惩治。

所以,为人处世,要学礼,为仕途,要学礼,为保命更要学礼。

礼之不存,人难做,家难当,国难立。

下面以明代为例,说一说官员上朝的那些事儿。

明代的朝仪,文武百官在朝班排序和入朝顺序上都按照各自的等级而行,如果有不遵违礼的失仪者,将会受到纠察官员的弹劾。洪武二十年(1387年)十月,朱元璋命礼部尚书李原名负责重新制定朝会礼仪,并颁布中外以此成为定例。

李原名召集礼部相关官员,结合历代旧制,制定了二十六条规定。其中朝会礼仪共八条。第一条就是朝班顺序,规定:最前班首依次为公、侯、驸马、伯;其后自一品而下各级官员依照品级,文东武西依次序立;除常朝官员外,负责纠察的官员面北而立,纠察百官的礼仪;纪事官员居于文武第一班之后,以便于观察记录。

按制度规定,所有官员均不许搀越,如果有事上奏必须从班末行至御前跪奏,不允许于班内横过。这一条我们在很多影视作品中得以发现不足,剧中很多官员有事上奏都是直接从班内走出,这一点不符合历史实情。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令礼部设置百官朝班序牌,大书品级,列丹陛左右木栅之上,文武百官各依照品级序立侍班,违越者罚之。然而实际执行过程中,朝班序立也会根据实际情况略有调整,永乐皇帝晚年身体状况不佳,御门听政时须女官扶持上下,故而百官侍立位置有所变动。

除了百官的朝班站位序列外,在入朝次第等方面也有严格的规定。公、侯、驸马、伯等虽然在朝班序列上居前列,但是入朝顺序却位于朝参将军和近侍官员之后。史料有记载:“将军先入,近侍官员次之,公、侯、驸马、伯又次之,五府六部又次子,有应天府及在京杂职官员又次之。有不如仪者,从监察御史及礼仪司纠核。”

明代文武百官的朝班序列及入朝次第自洪武朝明确以后,历朝根据具体情况的需要略有改动。然而,虽然有明文条例,但是实际执行起来往往也有差距。万历皇帝因久不上朝,朝班礼仪早已生疏,偶尔举行朝会,百官互争先后,不知礼法成规,常有官员越次以进,而纠察官员竟视而不见,任由争执喧哗。

因此,为了确保制定的礼仪能贯彻下去,就必须制定相应的措施来约束官员,并对违礼者予以惩处。朝廷礼仪关系着天子的至高权威与尊严,必须庄严隆重,在帝王们看来,失仪就意味着对君权的蔑视,必须严加惩处。

从朱元璋开始就已经对各种失仪行为作出了详细规定,甚至连走路姿势、咳嗽吐痰、交头接耳、喧哗谈笑这样的小细节也不厌其烦地再三提及。

洪武初即规定,所有未熟悉礼仪的官员、新任官员、诸武臣每日于午门外演习,令御史二人负责监视,有不遵礼仪者即纠举。百官入朝失仪者亦依律纠举,后又规定每日都察院轮流委任监察御史二人,侍班纠察失仪。然而,朝廷礼仪复杂而繁缛,官员们纵然再小心谨慎,五花八门的失仪举动也还是在所难免。有时因走路不稳,误跌倾倒也会被纠举,遭锦衣卫的执问。

官员因为失仪将会受到降职、廷杖和罚俸的处罚,不过从整个明代的情况来看,降职的不多,这也可以理解,官员失仪都是无心之举,这也算不上是原则性的大是大非问题,一般都是以批评教育为主。

话说,隋朝有位叫苏威的大臣,此人来头不小,曾是是隋朝的四贵重臣(苏威与高熲、杨雄、虞庆则并称“四贵)之一。在隋炀帝时,苏威又与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黄门侍郎裴矩、御史大夫裴蕴、内史侍郎虞世基参掌朝政,当时称他们为“五贵”。可见苏威在隋朝可谓权倾一时,一度受到皇帝的信任、恩宠。

苏威对隋朝也是兢兢业业,鞠躬尽瘁,服侍两朝三十余载。因隋炀帝后期,各地起义,此起彼伏,直逼京师,但皇帝却听信谗言,对起义漠不关心,熟视无睹。苏威实言直谏,却遭到隋炀帝不满。后来,苏威献上一部《尚书》,旨在劝诫隋炀帝,炀帝更加不满。

不久,皇帝问他讨伐辽东之事,苏威说,希望能赦免群聚的盗贼,让他们讨伐高丽,隋炀帝因此更加恼怒。有与他不和的官僚趁机抓机会,状告苏威曾在主持选拔官员时,肆无忌惮地滥授别人官职,又说他害怕突厥,贪生怕死,才请求回到京师。

隋炀帝下令彻查此事,议定此事后。隋炀帝下诏:“苏威生性热衷于朋党,好为异端,心中怀揣旁门左道,贪图名利,污蔑国家法令,诽谤朝廷官员。多年征伐外国,是为了尊奉先皇的遗志。凡有询问等事,朝臣们都能毫无保留的陈述意见,只有苏威不表示态度,作为人臣发挥正义的天职,怎么能这样呢?恭对咨询的心意,是何等的凉薄!不久,罢了他的官职,削了他的爵位,贬其为庶人。曾经的显赫、荣耀也只不过是过眼烟云,自己也只不过是皇权下的一颗棋子,给予你的一切,也随时可以收回来。

虽说一生不能侍二主,但又有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如遇明主,圣君,也可择其事之。但苏威一世的英明,就葬送在了他的择主方面。

大业十四年(617年)宇文化及叛逆弑君后,苏威为保命,勾结偷生,转而投向了弑君之臣,宇文化及的怀抱。宇文化及失败后,他又毫无立场的转向了李密的麾下。不久,李密兵败,王世充僭越称帝,毫无疑问,又站到了王世充的阵营。曾自诩道“自己是隋朝老臣,遭遇战乱,所进过之地,都是随机而处,以希望获得收容豁免罢了。”

他的政治投机,终究是贪生怕死,勾结偷生的表现。当然,会引来时人的唾骂,讥讽,轻蔑,以与他为伍为耻。

武德四年(621年),秦王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在东都皇宫阊阖门内理政,苏威请求拜见,自称年老有病不能下拜。这次他终于算投机到了明主,但意外的是明主知道了他的朝三暮四,投机钻营后,并不待见他。

本来就极其厌恶他,没想到还倚老卖老,提出向秦王不下拜,还自以为自己是曾经的“四贵”“五贵”。李世民看到他的请求,自然气不打一处来,于是派人责备他说:“你是隋朝宰辅,国家政治昏聩你不能匡救,遂使生灵涂炭,国君被弑杀,国家灭亡。你见到李密、王世充,都要拜伏舞蹈行君臣大礼。如今你既然老病,那就不劳烦相见了。”

最后,即使到了长安还是不死心,恬不知耻的一再要求到朝廷拜见。拿着热脸贴别人的冷屁股,谁有闲工夫理会他,最后也不被允许,无果而终。苏威自认为在隋朝被礼遇有佳,甚至投机多处,也被当作香饽饽,为官之道,与人处事,应炼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了。最后,老了老了,却栽在了礼节上面,君臣之礼的重要,不言而喻,行礼与否,岂是自己决定的,明知故犯,实属咎由自取。

古时,礼虽繁,虽缛,但都要时时刻刻敬礼而忠礼,勤学礼而慎行礼。礼不可疏,亦不可忘。今时,礼节虽然简化,但不论在官场、商场、平常的生活中,都有一套既定的礼节。每个人都要时时遵守礼节,因为礼节既是人素质的外在表现,又是人内在涵养的升华。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