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羌绣”绣出美好生活, 羌绣的由来和传承
羌绣是在继承古羌人挑花刺绣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的。主要分布在汶川县的两镇四乡(绵虒镇、威州镇、龙溪乡、克枯乡、雁门乡、草坡乡)刺绣的针法除多采用挑花外,尚有纳花、纤花、链子扣和平绣等几种。羌族挑绣图案的题材,大都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景物,如植物中的花草、瓜果,动物中的鹿、狮、免、虫、鱼、飞禽,以及人物等。2008年6月7日,羌族刺绣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月17日,宁强羌绣传承人王小琴(左三)和羌绣合作社的“绣娘”们一起探索创新羌绣作品。
陕西省宁强县是文化部命名的“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宁强羌绣传承人王小琴以“传承一门技艺、带富一方群众”为己任,带动全县8个乡镇设立羌绣专业合作社,培训出600多名“绣娘”,让她们在参与羌族刺绣的传承与保护中,用自己的双手绣出新生活,脱贫致富奔小康。
1月17日,宁强羌绣传承人王小琴(右三)和羌绣合作社的“绣娘”们展示她们创作的羌绣产品。
1月17日拍摄的羌绣合作社“绣娘”们制作的羌族布娃娃。
明清时期,羌族的刺绣就已颇负盛名,后来挑花亦逐渐普遍。她们挑绣时不打样、不划线,仅用五色丝线或棉线,凭着娴熟的技巧,就能信手在头帕、枕帕、衣襟、腰带、鞋袜等衣物上挑绣出绚丽多彩、疏密有致、形态自如的各种图圈纹、三角纹、云纹、波纹和花鸟、鱼虫、走兽等花纹图案,以寄寓吉祥如意以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图案看去疏密有致,形态自如,其针法精致细密。传统的羌族刺绣品多用绵线在粗布上绣成,黑底白纹,对比鲜明。今则以丝线或海马线绣于各色布上。或娟秀明丽,或粗犷豪放。
羌族刺绣从针法上区分,共有七种,即:扎花、挑花、勾花、别花、提花、纳花、拼花。
刺绣一般装饰于头帕、围腰、飘带、肚兜、衣领、衣角、襟边、鞋面袜底等。
较为典型的图案有"蛾蛾戏花"、"鱼水和谐"、"团花似锦"、"云云花"等。这种内容丰富、色彩艳丽、工艺精致的挑绣技艺,不仅显示出了羌族妇女的聪明才智,而且在我国工艺美术史上也占有一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