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的历史
立陶宛是一个历史古国,与俄罗斯一直在北欧及东欧争雄,曾遭沙俄与苏联的并吞,1990年立陶宛宣布脱离苏联独立,1991年9月6日,苏联正式承认立陶宛的独立。它也是欧盟、北约、申根公约及多个国际组织的成员。下面是立陶宛的历史简介。
1、立陶宛大公国时期
立陶宛人属远古印欧语系的一支,于公元前即已来到波罗的海沿岸定居;公元5—6世纪出现阶级社会;12世纪起受日耳曼人侵略;1240年,立陶宛大公国成立;13世纪,形成立陶宛民族。
1370年,波兰王室绝嗣,1386年波兰公主海德维希嫁给立陶宛大公亚盖隆,两国的结合使国力倍增,俨然成为欧洲大国。
14—15世纪,立陶宛大公国的领土大部在西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2、波兰立陶宛联邦时期
1558—1583年,立陶宛参加了反俄国的立窝尼亚战争。
1569年根据卢布林条约,波兰和立陶宛合并成立了波兰立陶宛王国。
波兰立陶宛联邦雏形成于1386年,起因为改信天主教的立陶宛大公国君主亚盖隆于该年迎娶波兰国公主,该结合不但使立陶宛成为欧洲最后一个接受基督教的国家,也使立陶宛渐趋接受波兰文化,1569年,两国签定卢布林协议,该联邦正式结盟,之后,立陶宛逐渐接受了波兰语言,并使立陶宛农民渐沦为波兰国农奴,而两国结盟后被正式称为联邦(Rzeczpospolita)。
波兰立陶宛联邦正式成立初期,开始对周围各国展开侵占,如拉脱维亚与爱沙尼亚,并与沙俄帝伊凡雷帝于1558年展开维持25年的拉脱维亚战争,争夺拉脱维亚,战争中联邦虽获胜,但之后又与沙俄及瑞典持续战争与冲突,国力因此日渐消耗。
16世纪中期开始,沙俄以蚕吞方式逐渐入侵该联邦,并兼并大片土地,联邦摇摇欲坠。
17世纪,普鲁士崛起,最终由于对外长期战争,加上国内动乱不止,国力迅速衰退,最终在1772年、1793年和1795年为俄罗斯、普鲁士及奥地利的三次瓜分后灭亡。
3、沙俄统治时期
1795—1815年整个立陶宛(除克莱佩达边区外)并入俄国,立陶宛大公国的领土,自此成为沙俄版图的一部分。
立陶宛人民参加了1830年至1831年和1863年至1864年的波兰起义。
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立陶宛被德意志帝国占领,1917年俄国接连爆发二月革命及十月革命,最后由列宁主导成立苏维埃俄国。
1918年2月16日,立陶宛宣布独立;1918年12月至1919年1月立陶宛大部分领土建立了苏维埃政权;1919年2月立陶宛和白俄罗斯联合组成立陶宛-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同年8月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并宣布独立。
5、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年德苏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后,1940年,苏联军事占领立陶宛;1941年德苏战事爆发,德军跨出东普鲁士,迅速占领立陶宛。
1941年-1944年期间,立陶宛一直被德国占领。
6、苏联时期
1944年,苏联军队再次占领立陶宛,并成立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立陶宛加入苏联。
7、立陶宛独立
在苏联解体之前,立陶宛于1990年3月11日率先宣布独立,其他共和国也纷纷加以仿效,先后发表了宣布恢复或收复主权的声明,并开始制订实现独立的步骤和措施。
起初,苏联不予承认;直到1991年9月6日,苏联才承认立陶宛的独立,同年9月17日,立陶宛加入联合国;2001年5月正式加入世贸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