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月球后地球会有多大的影响?
在由岩石组成或具有陆地的行星中,地球是独特的,因为它有一颗相对较大的卫星。月球直径在太阳系的卫星中排名第5,是地球直径的27%,质量仅比地球的1/80多一点儿。
显然,月球在地球生命进化中发挥过作用,但是具体到有多必要还不是很明确。潮汐引起的周期性洪水为自然选择提供初始动力,驱使生命拓展到陆地。很多生物,比如海龟,利用满月作为筑巢产卵的信号。但是如果不是这样,生命的韧性也一定会帮助它们找到其他的办法。皮特·沃德和唐纳德·布朗利所着的《罕见的地球》(2000年)援引大质量月球的存在作为地球生命进化历史上必要的一个关键因素。亚瑟·厄普格林所着的《众多天空》(2005年)则描绘了另外一种天文学情况:没有月球的地球。
与电影中的情节相反,失去月球不会令地球立即陷入混乱,但长期的影响可能是灾难性的。比如,尽管许多人做出尝试,但没有人的研究能真正将月球同有效预测火山喷发和地震联系起来。(是的,我们知道台湾2003年的一项研究发现了一种非常微弱的统计学信号。)地月系统的所有角动量仍会传递到某处。月球正在缓缓地给地球的自转“刹车”,使其自转周期大约每6.7万年会减慢1秒。阿波罗登月宇航员留在月球上的反射镜能把我们发射的激光反射回来,由此我们了解到月球正在以每年3.8厘米的速度远离我们。月球的碎片还会保留自身的角动量,即便像电影里描述的那样处于半粉碎状态。
月球对地球产生的最显着影响是它对海洋潮汐的作用。没有了月球,太阳就会成为产生潮汐的主要因素,可是效果却要大打折扣。然而,月球的最大作用还是在于长期地稳定住地球自转轴。
米兰科维奇循环在地球气候波动中长期扮演重要角色,这是地球离心率、转轴倾角和轨道进动的变化导致的结果。比如,在现在这个纪元里,近日点通常会在一月份北半球的仲冬世界到来;地轴倾角是四季变化的最大动因,它会在4.1万年的时间里从22.1°增加至24.5°再减小为22.1°,现在的倾角是23.4°,而且它正在减小。
但是没有较大的卫星来抑制倾角变化,就会产生范围更大、更加无法预测的角度摆动。例如在过去的1000万到2000万年间,火星自转轴的变化范围是13°到40°。地轴倾角的长期稳定是较大的卫星带给我们的最大好处。没有月球,我们将看不到连银河系里都罕见的天文奇观:日全食和月全食
也许一些天文学家甚至欢迎外星侵略舰队来毁掉月球。月亮的光污染效应致使大多数深空摄影师在满月前后的那个星期停下工作,与家人团聚。不过,为了支持保留我们的天然卫星,我还有一点要说,那就是日食和月食。
我们当前正处于时空中的一个绝佳位置,在这里日全食和月全食时有发生。事实上,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一颗可以在日全食中见到卫星刚好挡住太阳的行星。月球的直径是太阳的1/400,而且地日距离刚好非常接近地月距离的400倍。几乎可以肯定,这种情况在银河系中都很少见。或许外星侵略者真的现身时,我们不用派装备了核弹的汤姆·克鲁斯去进攻,只需要用日月食观测之旅就能买通他们……
月球的远离还意味着,地球上可以见到的最后一次月食将出现在大约14亿年以后。相应地,在地球历史的早期,月球要更近一些,看上去也更大。就在大约不到10亿年以前,第一次短暂的日环食才出现,它与今年(2013年)5月10日发生的那次没有太大差别。在当前这个纪元,日环食占日食发生总数的33.2%,而几率不断降低的日全食则占26.7%。(其余的是混合型日食和日偏食。)
如果说月球是生命扎根地球的必要因素,那么生命也许是宇宙中的微小概率事件。如今的一种月球形成理论认为,地球在自身历史的早期,曾遭受一颗火星大小的天体——忒伊亚——的撞击。这一理论解释了月球与地球相比密度相对较低的问题。
《遗落战境》并不是唯一设想地球失去月球的科幻作品。上世纪70年代的科幻迷会记得《太空:1999》这部电视剧集,它呈现了一段更加离奇的情节:月球被一次核灾难“吹出轨道。”当然,它就连每周与不同外星文明相遇的情节都从来没有解释,不过要知道,那可是七十年代……然而《遗落战境》还有一个更严重的太空科学错误。用于太空旅行的钚和制造武器的钚是两种不同的同位素,要把好奇号火星车使用的那种放射性同位素热电池改造成爆破武器是不可能的。(但确实更便于电影情节发展。)也许月球赐予我们的最伟大礼物是它给予我们人类的教化和点拨。月球的运动给早期研究天体力学的天文学家上了伟大一课,如果没有月球作为实例,牛顿破解运动和引力定律的工作将难上加难。而且,对于探索太阳系而言,它是一颗不错的垫脚石。不管你对月球的态度如何,它都是我们在太空中的伴侣……让科幻作品中的外星坏蛋羡慕嫉妒恨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