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包”存在于胎表釉下的过烧石灰,历经百年后,逐渐膨胀,釉面微裂微鼓,其颗粒小于“炸线”、“炸瓷”的,但大于造成鼓点的。仿不出。
目前,很多的古瓷爱好者,无师自通地运用了这点。加之,清末民国的民窑器中,含有过烧石灰的特别多。值得传记的是,再过二三十年,现在的仿品也会出现“鼓点”,“炸包”、“炸线”、“炸瓷”,到了那时,又会去寻找新的辨别方法了。
12-03 生活常识
01-01 生活常识
12-04 生活常识
12-17 生活常识
12-27 生活常识
12-13 生活常识
08-11 生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