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才知道,古装剧里的盔甲与历史真实盔甲差距有多大
有人曾经这么评论过当今影视圈里的乱象,“在当今的中国影视界,一不能信投资人的承诺、二不能信小鲜肉的演技、三不能信古装戏的道具。”
的确,作为电影美学的“皮”,美术道具在电影中起到了“拟真”的作用,建筑、服装、兵器不仅仅决定了影视剧的美学表现,还体现了剧组严谨的制作态度。
尤其随着观众审美标准的提高,古装战争片对“服化道”的要求不断提高,来不得半点虚假,否则就无法获得观众认可,更会贻笑大方。
可在现如今的国产古装影视剧中,道具和服装经常沦为吃瓜群众们吐槽的重灾区。尤其是古代战争题材里最重要也最惹眼的武将盔甲,想象力那叫一个突破天际,各种奇形怪状的造型层出不穷,简直可以说是没有最不靠谱,只有更不靠谱。
那么,中国古代盔甲形制究竟是怎样的?哪些影视剧中的盔甲是靠谱的,哪些又是不靠谱的呢?
下面,Dr.爆给大家聊聊盔甲那些事儿。
秦汉——皮革盔甲当道
参考剧作:《楚汉传奇》
提到秦汉时期的影视剧,盔甲制作最不靠谱的,应该要数李仁港拍的《鸿门宴传奇》。
这部电影的服装和人物造型的特点,与其说是中国历史上秦汉交际之时的服装,倒不如说是日本战国武士的装束打扮。就甲胄造型和陈列方式、旗帜,和日本战国时代的武士相似度在70%以上,尤其是项羽部将龙且的半秃发型,更是和日本武士如出一辙。
片中角色佩戴的铁盔和英式钢盔的渊源,和《见龙卸甲》《锦衣卫》《天将雄师》一脉相承。怪不得被网友们戏称为“飞碟帽四部曲”。
那么真正的秦汉时期的盔甲应该是什么样的?
在先秦时期,中国的盔甲主要材质是皮革,比如牛皮和犀牛皮,裁成小块,然后连缀成甲,外面涂上漆。为了加强防护性能,会在皮甲上钉上青铜甲片和甲泡。
高希希导演的《楚汉传奇》,虽然出现了秦朝人朗读《三字经》这种大BUG,但是在盔甲形制上,大致还是比较符合秦汉盔甲的样式的。
《楚汉传奇》中的章邯,头饰和盔甲与兵马俑中高级军吏极为神似。
秦军普通步兵的发型头饰有很多,有的只有发髻,有的有小侧帽,军吏一般戴冠。楚汉步兵里清一色参考侧帽俑。
至于汉军的铠甲,《楚汉传奇》则参考了杨家湾汉兵马俑。士卒身穿扎甲,头戴武弁和赤帻。
而将领的铠甲则参考了秦始皇陵出土的石甲胄。
三国——古装剧的重灾区
参考剧作:《赤壁》
三国时期可以说是各种不靠谱古装剧出没的重灾区,各种匪夷所思、光怪陆离的铠甲可以说是层出不穷。
有这样的
这样的
还有这样的
恩,没错,又见李大导演的飞碟帽。
与三国有关的影视剧最为知名的,无疑要数1994年央视拍摄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老三国。
但是遗憾的是,老三国里的盔甲却恰恰是最为四不像的。
比如我们都熟悉的周瑜在赤壁之战时穿的盔甲。
它其实模仿了日本平安时期后的前立,护耳则模仿了日本的吹返。
周瑜身上两条白带长条有模仿日本大铠的栴檀板与鸠尾板的嫌疑。
而这张赵云取四郡时所穿戴的铠甲,其实应该是唐宋时期盛行的明光铠。
在所有拍摄的跟三国有关的影视剧中,盔甲复原最为精确的,当属吴宇森的《赤壁》。据说在拍摄《赤壁》时,吴宇森特地请了国内研究盔甲的权威学者杨泓先生作为道具顾问。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西汉时期出现了更加坚固的铁制铠甲,也就是史书中所说的“玄甲”。而三国时期的盔甲风格上承两汉,下接两晋南北朝。铠甲形制进一步完备,例如曹植在《先帝赐臣铠表》中就罗列有齐腰襦铠,筒袖铠,玄铠,盆领铁铠,明光铠,黑光铠,两当铠,环锁铠、马铠等等。
襦铠,因其穿戴形式是模仿襦服的形式而得名,即在右肩和右胁系带为了符合周礼右衽的要求,关键地方在铁片上用金属线缀上金银片作为装饰,属上乘铠甲,多为一军主帅或者一方诸侯所用。《赤壁》中曹操、孙权穿的便是这种齐腰襦铠。
筒袖铠,筒袖铠指铠甲的两袖呈桶形包围上臂,对上臂保护较好,可避免襦铠那种片状护膊举手时,下腋,上臂不幸中箭。在《宋书·王玄谟传》中,记有赐给王玄谟以“诸葛亮筒袖铠”的事迹。《赤壁》中周瑜所穿的便是筒袖铠。
盆领铁铠,顾名思义就是铁铠的衣领配有铁盆保护脖子,这种铠甲配备的头盔的顿项比较短小。孔融在《寘刑论》中曰:古圣作犀兕革铠,今盆领铁铠,绝圣甚远。说明在当时已经有不少人装备了盆领铁铠。《赤壁》中刘备所穿戴的便疑似是这种铠甲,但貌似盆领着实小了一些。
两当铠,顾名思义,其一当胸,其一当背。此甲无袖,用革制背带联结用铁甲片层层搭迭而成的胸甲和背甲,并以腰带固定,对前胸后背以及膝部防护力极高。《赤壁》中的甘兴所穿的便是两当铠,并且在边缘处还加上了汉代风格的蛟龙纹饰,显示出了穿戴者的地位和身份。
隋唐——最为华丽的盛世甲胄
参考剧作:《唐明皇》、《武则天》
隋唐也是国产影视剧较爱涉及的历史题材,但是拍出来的电视剧总是千奇百怪,不是《隋唐演义》、《隋唐英雄》这种以评书为蓝本的戏说传奇,就是《贞观长歌》这种打着正史的旗号却拍出了各种混搭风格的奇葩怪胎,真正靠谱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盔甲的形制那就更别提了。
你能想象这身筷子甲打扮的就是吃瓜群众们耳熟能详的程咬金?
先不说李世民的岁数对不对,就您这根长长的避雷针,说您是皇太极转世投胎,绝对有人信。
在历史上,隋唐可以说是中国盔甲发展的一个高峰。唐朝铠甲之繁荣可从《唐六典》卷十六得知:“甲之制十有三,一曰明光甲,二曰光要甲,三曰细鳞甲,四曰山文甲,五曰乌锤甲,六曰白布甲,七曰皂绢甲,八曰布背甲,九曰步兵甲,十曰皮甲,十有一曰木甲,十有二曰锁子甲,十有三曰马甲。”其中,明光铠是最为主要的防护武器。
明光铠又叫明光甲,是从南北朝时期的扎甲发展而来,它以兜鍪护头,兜鍪两侧有向上翻卷的护耳,有的兜鍪还缀有垂至肩背用以护颈的顿项;胸甲一般分左右两片,居中纵束甲绊,左右各有一面圆护,或作凸起的圆弧形花纹;两肩覆盖披膊,臂上套有臂护;腰间扎带,腰带之下有两片膝裙护住大腿,小腿上则多裹缚“吊腿”。这种铠甲的结构非常完备。而由于圆护打磨的极光,颇似镜子,在阳光的照耀下会发出耀眼的“明光”,故此得名为“明光铠”。
如果你要问Dr.爆有没有国产影视剧真正还原了“明光铠”这个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铠甲,Dr.爆只能推荐你去看看陈家林导演1990年的电视剧《唐明皇》和1994年的电视剧《武则天》。这两部电视剧虽然年代久远,却是目前最为靠谱地还原了唐代明光铠形制的电视剧。近二十年来的影视作品,可以说是一部没有。
看到这,可能有人要提起2006年张建亚导演的电视剧《贞观之治》。没错,这是一部迄今为止对初唐还原度最高的影视剧,无论是剧情、台词还是建筑、道具、服装等都基本还原了唐初风韵,从人物简单的头饰、色调偏暗但袖口宽大的服装,甚至李世民胡子的形状等都看出,主创们已经努力做到了以史为准。但比较遗憾的是,由于制作经费的原因,这部剧在最为关键的盔甲上,并没有达到非常好的还原。
比如这张图。
左边这个制作简陋的皮制“明光甲”咱就不提了,咱就来说说他们戴的这个头盔。这种风格的头盔其实并不是唐代主流,而是边疆少数民族比如突厥、吐谷浑、契丹等武士常常佩戴的。剧中的这种形制其实是根据陕西出土的陶俑上的铠甲、渤海国出土的头盔拼凑出来的。
真正唐代汉族士兵所佩戴的头盔,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恩,就是《唐明皇》里那个样式。
两宋——古代盔甲发展的巅峰
参考剧作:《敦煌》
关于宋代的影视剧不多,但依旧没有逃脱那些神道具们的毒手。比如这部《少年杨家将》
你确定这是宋朝的盔甲?这分明是日本战国的南蛮胴啊!
南蛮胴是日本战国时期,根据西方板甲的形制制作的日本铠甲,由于是从西班牙、葡萄牙传入的,故此被日本人称之为“南蛮胴”。(恩,因为在日本人看来,西方人当时都属于南蛮~)
而2013年由黄晓明主演的《精忠岳飞》,盔甲也是参考了日本的足轻具足 。
霓虹的具足小肚兜
诶,当然要是不细瞅的话,你要当它是扎甲也是可以的。
再来看我们张大国师的巨制《长城》,虽说背景放在了宋代,但我们来看看这稀奇古怪的盔甲。
恩,一股网游风扑面而来,话说张导您不考虑代言个贪玩蓝月啥的?
宋朝是我国古代铠甲工艺的巅峰。宋代的铠甲包括兜鍪、甲衣、披膊、吊腿等几个部分,其基本形制是继承了唐朝和五代的铠甲风格而略微有些变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宋朝在唐代步人甲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史上最为完备也最为沉重的步人甲。
根据《武经总要》记载,北宋步人甲由铁质甲叶用皮条或甲钉连缀而成,可以防护全身。步人甲的重量达到29公斤,身穿这种重甲的步兵,能够通过结成密集的方阵,来抵抗骑兵的冲击。
要说最靠谱的展现宋代盔甲的影视剧,不得不提起1988年中日合拍的电影《敦煌》。据说在拍摄的时候,导演不仅对宋朝和西夏的礼仪服饰进行了详细的考证,而且还依据宋代的《武备志》,较为真实的还原了宋朝武士铠甲的形制。
老版《三国演义》后期的很多铠甲很多便是根据这部电影制作的,这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老三国的盔甲总有一股浓浓的唐宋风味。
不仅如此,《敦煌》在反应古代战争场面上,也是相当符合史实的。
比如西夏军的训练场景。片中骑兵的训练,是两排骑手,持长棍冲锋,模拟骑枪冲刺,一回合将对方击落下马者胜。
利用冲击力,紧握长枪,一击毙命,才是战场上骑兵长兵器的惯用法。
遗憾也幸运,最写实的古代中国战争片是日本人制作的。再回头看看国产的古代战争剧,马军将领上马交战,两人手提数十斤的长枪大戟,在马鞍上闪转腾挪,花样百出。牛顿的棺材板都要压不住了好嘛!
国产剧中明代的影视剧也是凤毛麟角,而关于明代盔甲形制最靠谱的电影,Dr.爆首推王竞导演,冯远征主演的《大明劫》。
明代将官所穿铠甲,也多以铜铁为之,甲片的形状,多为“山”字纹,制作精密,穿着轻便。兵士则穿锁字甲,在腰部以下,还配有铁网裙和网裤,足穿铁网靴。
《大明劫》在明代铠甲的复原上堪称敬业,将领身穿的山文甲、鱼鳞甲,重装步兵的铁叶扎甲、轻步兵的缀泡钉棉甲,都复原得有模有样。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连明代将官铠甲下腹部的鹊尾剧组也对其进行了复原,真可以称得上是国产电影的良心之作。
清代是离我们最近的朝代,关于这个时期的影视作品也最多,在盔甲形制上,也大多符合那个年代的特色。
清朝时,大量使用的铠甲是绵甲。“绵甲”初现于唐代,却直到明代末期才发展得比较完备,它是在坚厚的绵或绢的布料上镶嵌有铁片,并用铜钉固定的一钟铠甲。看上去,就像一件绵大衣一样。绵甲具有一定的防寒性,适合中国北方步骑兵使用,厚实的布料中密嵌着铁甲叶,对冷兵器和火器都有一定的防护能力。因此,“绵甲”深得来自关外的清军所爱。
电影《投名状》中,李连杰等人所穿的盔甲形制基本与“棉甲”相似,让人一眼便能识别出清朝的特色。
士兵们胸前也都配有胸甲,而不是那些粗制滥造的影视剧中士兵所穿的号衣。
而随着火器技术的越来越发达,使得盔甲越来越不受重视。因此在清代的中后期,铠甲逐步退出了战场,成为了纯粹摆设,只有在阅兵典礼上才作为戎服出现。当西方列强的大炮轰开清帝国的大门后,满清统治集团中出现的“洋务派”,倡导按照西方军队的样式编练新军,中国近代军服就此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旧式戎服和盔甲则慢慢从人们视野中消失。
以上,便是Dr.爆总结的影视剧中各个朝代的盔甲形制,由于篇幅所限,难免挂一漏万。铠甲是古代战争的必需品,也是此类题材影视剧最核心的道具之一。如实打造符合历史朝代特色的盔甲,不仅可丰富影视剧的美学表现,也可丰富影视剧的剧情构建,带给观众更佳的视听体验,实在应该引起影视创作者们的重视。
香港导演李翰祥曾经说过:“电影是必须以最具体的情景,让观众看到,所以布景实在非常重要……很多东西你可以骗得了一般的观众,但骗不了有学问的人……拍戏对布景、服装、道具的注重,这不但是剧情本身的需要,而且也是对民族文化的体认。”
当中国观众总是在羡慕国外影视剧精良逼真的服化道时,希望中国的影视工作者能更重视历史的科学考据,对古装影视剧的道具服装进行艺术加工、灵活运用,实现历史史实与艺术创作的双赢。有朝一日到日本拍一个最真实的《江户》给他们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