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颖最爱的日常美食,危害堪比吸烟

12-08 生活常识 投稿:管理员
赵丽颖最爱的日常美食,危害堪比吸烟
槽值


精致少女的一天,少不了甜食作伴,逛街一杯红茶玛奇朵,饭后一碗杨枝甘露,才算得上圆满。这种冲动,就像看到自己萌的CP“发糖”时一样狂热。


通过糖,人获得了满足感。据调查,55.7%的日本女人会优先选择消费甜食来犒赏工作后的自己。


在中国,甜食也有不少铁粉。比如赵丽颖就酷爱吃糖。


片场,她会掏出糖罐,邀请同行的人一起吃;



录节目时,主持人给小朋友们发棒棒糖,赵丽颖在拿到张含韵给的棒棒糖后,还开心地回了一个“吻”。


只不过,甜食可口,危害却不仅仅是增加体重那么简单。


美国《自然》杂志中有文章直接披露,糖造成的健康问题,不是长胖间接所致,而是因为它本身就具有毒性。


它可能引起肝脏肥胖、细胞老化等症状。和烟草一样,还会阻碍大脑计算你摄入它的数量,极易让人上瘾。从这个角度来说,吃糖=吸烟。

吃糖过量有哪些危害


2017年“舌尖上的一带一路”食品贸易指数显示,巧克力是“一带一路”消费者最爱吃的进口食品,进口总规模达到32.7亿美元。


在出口食品中,糖果和甜食类也拔得头筹。


藏在这些数字之后的,是许多人的身体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北京烤鸭的一种吃法是蘸白糖 / 网络


糖对胶原蛋白具有糖化作用,简单说来,就是体内的蛋白质与糖结合后,会生成导致皮肤老化的物质。


早在1913年,美拉德就发现了进行了相关实验。


糖化反应的模型实验在0〜1.0mol/ L的氨基酸1.0mol / L水溶液中加入葡萄糖,进行热处理(95℃,3小时)


加热氨基酸(蛋白质)和还原糖,会形成棕色色素。这也是人肤色变黄的重要原因。


除了身材走形、长痘与肤质变差, 还有过度摄入糖引发的各种慢性疾病。


1. 糖尿病


吃糖与糖尿病虽没有直接相关性,但如果长期过量摄入糖类,多余热量会产生肥胖,使胰岛素产生抵抗,间接引发2型糖尿病。


对于许多隐性糖尿病患者来说,过量吃糖可能将病情迅速转换为显性。在已经罹患糖尿病的患者眼中,糖不再是甜蜜的味道,而是致命的毒药。

据世界糖尿病大会(IDF),2型糖尿病在所有糖尿病患者中占9成,它主要发生在肥胖又不爱锻炼的人身上。自1960年起,2型糖尿病病例随着肥胖率而不断升高。


全球成人糖尿病患者(20-79岁)最多的十个国家及其医疗支出费用 / IDF


中国2017年罹患糖尿病的人数超1亿,居全球首位。这其中还不包括大量隐性糖尿病患者,他们仍不加以警惕,正大口吃着甜食。


2. 心血管疾病


美国内分泌学会在2011年就发现,成年人吃糖过多会增加心脏病风险。与每周只摄取1份含糖饮料的人相比,一周喝7瓶以上含糖饮料的人,罹患心脏的概率要高出29%。随着糖分摄入量变多,人类死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明显增加。

过量的糖会在人体中转化为中性脂肪,同时增加血液中的胆固醇与甘油三酸脂含量,经过长时间的沉积,加重动脉壁的负担,最终导致心肌梗塞、脑血栓和心脏病的心血管疾病。


美国心脏协会建议,食糖只能占每天食物热量摄入总量的5%。特别是对于中老年人,在糖的摄入上一定不能大意。

3. 削弱体质


长期过量吃糖会使得人类正常的弱碱体质变为酸性体质,这类体质恰好是疮、疖、扁桃腺炎等病症的温床。


同时,由于吃糖导致的酸性代谢物沉积,会干扰大脑的中枢神经,令人情绪烦躁,易怒好哭;重者会精神涣散,反应迟钝。


长时间摄入高糖食物,还会过多消耗体内的钙质,影响骨骼发育,甚至引起骨质疏松。严重缺钙者会促使眼球内膜弹性减退,导致轴性近视。


过量摄入糖分对人体会产生的多种危害 / Business Insider


吃糖上瘾的“三好学生”


之所以说吃糖危害等于吸烟,还因为动物实验已经证实,糖类和烟酒一样具有成瘾性。


这种摆在超市货架上的“毒品”,让“嗜甜者”的队伍日渐壮大。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表示,高能量食品就是下一个重要的“烟草”问题。


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合法毒品”,糖同样能刺激大脑释放多巴胺,使人产生愉悦感,干扰人体激素,向大脑发送“继续摄入”的信号,让你不加节制地继续吃。


美国科学家通过核磁共振技术发现,糖与可卡因等毒品都能使大脑的相同区域活跃起来。而在耶鲁大学的研究中,实验者仅看到一杯奶昔,大脑的“奖赏中心”就出现了类似吸服可卡因的兴奋反应。

面对这种依赖,部分欧美国家已经采取了征收软饮料税的措施,减少含糖饮料的消费。


然而和烟瘾、酒瘾、毒瘾比起来,没人会去苛责一个爱吃糖的人。


一名曾经的糖瘾患者“师姐”说:“你没法选择停止,它甚至比你还强大,它同样给你一种错误的乐趣,而这种乐趣最终会变成痛苦。”


“师姐”讲到自己每次吃甜食都要直到恶心了才能停下来。糖的大量摄入,导致她身体的内分泌失调,月事紊乱,满脸长痘。为了戒糖,她也经历身心的双重折磨。


“糖戒断症”的主要表现为,全身无力、抑郁甚至出现感冒等症状。残酷的是,大部分食物都包含糖分,戒除糖瘾的挑战性更大。

正因如此,戒糖宜慢不宜快,也不同于戒毒那样,需要彻底戒断。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的教授指出,戒除糖瘾要逆转糖成瘾的过程,逐渐训练你的口味不再那么依赖甜味。

在节目《和陌生人说话》中,有一期关于匿名戒酒会(AA)的故事。会员W先生说:“你不管多长时间没喝酒,它只要有几秒钟抓住你了,你喝下去一口,就是死亡。”


在戒瘾这件事上,AA的入会誓言格外贴切:我需要安宁,接受我无法改变的事实;我需要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事情;还需要智慧,明白这两者之间的区别。

人不需要吃“糖”


不可否认糖的某些种类,如葡萄糖,是身体必须补充的能量。犯低血糖在操场晕倒,是青春校园里的常见戏码。因而批判糖之前,要站清队伍。


大致来讲,糖可以分为两大类。精制糖是经过化学提取净化的糖,常见的白糖、红糖、饮料和甜点中的添加物都是它。


相比之下,复合糖的形态更为抽象,是米面、完整果蔬中碳水化合物的成分。

人体吸收糖分时,血糖升高,此时胰脏会分泌胰岛素,把血糖转移到肝脏、肌肉和脂肪,去消耗或储存。血糖越高,胰岛素分泌得越多,胰脏的工作量也会加重,久而久之,难以负荷。


就精制糖与复合糖而言,前者能被人体快速吸收,对胰脏的压力也远高于后者。由于经过化学提纯,除了甜之外,几乎一无是处,营养学家称之为“空白卡路里”。

世界卫生组织在2014年修订了《糖摄入量指南》,其中提到,每人每天精制糖的供能不超过10%,成年人为50-70克左右,大约等于1瓶600毫升的可乐或75克的巧克力。


不同年龄层次精制糖(添加糖)的每日推荐摄入量 / BBC


值得注意的是,过度摄入天然复合糖,同样会加剧身体负担。


在中国,随着生活不断改善,加工后的米面成了主食首选,低糖的粗粮失了宠。用馒头蘸白糖、粥里加白糖,也是很多人平常的吃法。

同时饭馆为了保证口感,也会往菜品中添加多余的白糖。觥筹交错之间,这些“隐性糖”也让一批批啤酒肚、双下巴的中年大叔变成关注焦点。


糖拥有无数铁粉


同在一个地球村,大家都爱吃糖,被它“荼毒”的并非只有女生。


《民国吃家》的作者二毛有考证,鲁迅在京期间去过65家食肆,其中最爱甜食。每月发薪的日子,鲁迅都会花上20银元买两款法国奶油蛋糕来孝敬母亲、犒劳自己,这在当时算是一种奢侈的享受。


六七十年代物资匮乏,糖成了最好的大众营养品,但一个季度每人只能凭票购买1-2两。所以,吃糖是逢年过节才能满足的奢望。


林清玄在散文《金刚糖》里说,那时一毛钱的“金含”是童年的梦。“其他的小朋友知道你在吃金含,站在一边猛吞口水,自己便感觉十分骄傲和满足了。”

对于人类为什么钟爱甜味,不少科学家认为应该归咎于遗传。一方面母乳的甘甜培养了幼年时期的口味;另一方面是早期人类活动留下的“后遗症”。


以色列作家尤瓦尔·赫拉利在著作《人类简史》中提到:“如果石器时代的女性碰到一颗长满甜美无花果的树,最明智的做法就是立刻吃到吃不下为止,否则等到附近的狒狒也发现这棵树,可就一颗也吃不到了。”


即使糖已经不再稀有,DNA仍会唤醒人类记忆中与狒狒争夺果树时的岁月,让人很难放下手里的那桶冰淇淋。



一场甜蜜的阴谋


糖由稀有变得随处可见,让人成瘾,也带来商机。


食品工业的巨头们十分清楚,人类很难拒绝来自糖的诱惑。而相较于其他添加剂,糖的价格十分低廉。糖分越高,销售额也攀升。


糖成了食品行业里,平衡成本的良药。


纪录片《一部关于糖的电影》中提到,为了将糖美化为健康饮食的一部分,企业家们不惜花重金买通专家,让脂肪背起了导致肥胖和疾病的所有黑锅。大批低脂高糖的产品上市,让消费者腰身大了一圈又一圈。


2015年全球各个地区平均每天的糖类消费数量 / 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


可喜的是,全球平均每天的精制糖消费数量,中国“光荣垫底”。也难怪早在2003年,女子天团S.H.E就已经把《半糖主义》唱红了。


大唐以胖为美的审美走向了极端,“糖”在中国更多地成了符号象征。比如 “糖系少女”“糖果色”的流行。


只是,即便爱吃糖的女生经常被冠以纯真的光环,却少有人愿意以多吃糖来交换自己的身材。一张与甜品的自拍就能成全的阴谋,何必动嘴呢?


保罗·福赛尔在《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位》中说:“有一条泾渭分明的分界线把社会上层和底层划分得清清楚楚,那就是饮料的甜度。”


虽然吃糖是人类的天性,但换个角度说,一个人对糖的过分依赖也可能暗示着,TA在自制力上的缺乏。


所以做个健康的女孩,从适度吃糖开始。


参考文献:

[1]Robert H. Lustig, Laura A. Schmidt Claire D. Brindis:The toxic truth about sugar.Nature[J],2012 Feb 1

[2]IDF DIABETES ATLAS-8TH EDITION.Atlas 8e Global factsheet,2017

[3]Prevention:6 Things That Happened When I Stopped Eating Sugar,2015.8.31

[4]BBC:Current Levels of Consumption.inFood,2008.12

[5]Jim Mann:饮食中糖背后的科学奥秘.世界卫生组织简报[N],2014(92)

日本人怎么犒赏自己?男人外出吃饭、女人吃甜食.日本经济新闻[N],2014.12.17

[6]二毛:鲁迅与美食、文章及酒.民国吃家[M].鲁迅与美食、文章及酒.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2

[7]林清玄:金刚糖.林清玄散文集[M].中国文学出版社,2012.1

[8]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M].中信出版社,2014.11.1

[9]基于全球贸易大数据的“舌尖上的一带一路”食品贸易指数发布.新华社.2017.12.15

[10]伍君仪:吃糖过量似吸毒 戒“糖瘾”宜慢不宜快.广州日报[N],2015.8.7

[11]苏枫:饮食消费区分不同社会阶层 贫民更喜欢吃甜食.小康杂志[J],2010(1)


标签: # 吃糖 # 甜食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