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的人生悲剧,死于精通阴阳术数
大明王朝的开国功臣刘伯温,是个被神化了的人物,民间传说刘伯温“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当然,刘伯温是人,不是神,虽然他确实精通权谋之术,懂得天文地理,但最终却因“精通天文”而死。
刘伯温,名基,伯温是其字,元武宗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生于青田(注:今浙江文成县)一个官宦人家。刘伯温聪明机敏,从小酷爱读书。他既通经史,又好象纬之学。这象纬之学就是古代的天文学。
元明宗至顺年间,刘伯温小试牛刀,高中进士,分配到江西高安县当了个县丞,官职虽小,但他在任期间就获得了廉政的好名声。省里听说了他的政绩,要将他调上去,他谢辞了。后来,任命他为江浙儒学副提举(注:相当于现在的省教育厅副处级干部)。这一时期,刘伯因议论御史失职之事,开罪权臣,只得辞官回家。
元顺帝至正八年(公元1348),台州黄岩人方国珍在台州起兵,拉开了反元的大幕。方国珍的军队迅速占领了台州、温州、庆元(今宁波)等地,当地官员奈何不得。省里面只得将刘伯温召出,让他当了个浙东元帅府的都事,仍是个从七品的小官。
刘伯温已经看出元王朝末日迫近,天下势将大乱,便辞职回老家青田读书,著作,韬光养晦,等待时机。不久,群雄四起。朱元璋打下浙江金华后,得知刘伯温、宋濂是江南名士,即以重金礼聘,刘伯温才同意出山。
刘伯温和朱元璋见面后,有过一次著名谈话,后人称之为朱刘之间的“隆中对”。刘伯温向朱元璋分析了群雄形势,陈述了征讨天下大计—先伐陈友谅,再伐张士诚。(注:陈、张二人都是当时的起义领袖。)
在元末群雄中,陈友谅确实是朱元璋最大的威胁。陈军来伐之时,朱元璋手下将士惊恐万状,有主张投降的,有主张逃亡的,只有刘伯温坚决主张应战。朱元璋采用了刘伯温的计策,果然大破陈友谅军。
后来,陈友谅军攻破安庆,朱元璋率军亲征,在刘伯温的帮助下,又将陈友谅打得大败而逃。在朱元璋和陈友谅最后的鄱阳湖决战中,刘伯温请求分兵拒守湖口,并与陈友谅军相约于金木相克的那一天决战,结果,陈友谅败死。
陈友谅死后,朱元璋以摧枯拉朽之势灭掉张士诚,北取中原,终于成就帝业。而这一成就帝业的过程,全如刘伯温与朱元璋“隆中对”所献的策略。
刘伯温不仅是个谋略过人的军师,也是个铁面无私的执法官。
大明王朝建立后,刘伯温与左丞相李善长共同辅佐朱元璋。朱元璋巡幸汴梁(注:今河南开封),就让刘伯温和李善长留守京都。刘伯温对李善长说:宋、元二朝,就因为法纪松驰而失天下,因此,我们应整肃法纪。于是,令御史纠劾不要有什么避讳,该查谁就查谁。
有个叫李彬的人,任中书省都事,犯下了贪赃枉法之罪。此人一直追随李善长,和李善长很好,李善长就要包庇他,便与刘伯温商量,希望看在他的面子上,放李彬一马。
刘伯温就是不给李善长这位第一丞相的面子。他将李彬的罪行上报朱元璋,得到了朱元璋的批准。当时,京城久旱,正在筑坛祈雨,刘伯温一拿到朱元璋的批准文书,就在祭坛下将李彬斩了。这一来,刘伯温和李善长也就结下了冤仇。
而李善长偏又是个外表谦和、内心却忌恨刻薄之人,刘伯温不给他面子,他也就处心积虑要报复刘伯温。
朱元璋一回到京城,李善长就告了刘伯温一状,说刘伯温在祈雨的祭坛下杀人,是对老天爷的大不敬,加之那些因刘伯温铁面执法而损失了利益的人,也帮着李善长敲边鼓,尽说刘伯温的坏话,而求了十多天的雨,也一滴未下。
朱元璋对刘伯温由高度宠信转而产生了不满。刘伯温自然知道“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正好自己老婆身体欠佳,便以此为由请假回家了。
刘伯温请假回家之时,正是朱元璋商议定都之时。朱元璋以一介平民而成帝王之业,竟然想将其老家凤阳定为都城。刘伯温不想自己帮助朱元璋好不容易才打得的天下轻易失去,临走时,还是诚恳地劝告朱元璋。
加上朱元璋平定西边的战事进展得不顺利,便又将刘伯温召回京城。
刘伯温性格刚正,处事公允。朱元璋准备用杨宪为相,征求刘伯温意见时,刘伯温坚决反对。刘伯温说:杨宪有丞相之才却无丞相之器量;朱元璋又问汪广洋可否为相,刘伯温说此人比之杨宪更差;又问胡惟庸可否为相,刘伯温说:这好比让胡惟庸驾车,我担心车辕会被损坏。
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朱元璋大约不高兴了,说道:如此说来,我的丞相就只有你才能担任吗?刘伯温答道:我疾恶如仇太过,而且也承受不了繁重的工作,若我为相,会辜负了您的恩德。天下这么大,哪里会没人才呢?希望您仔细察访。但目前这些人,确实都不适于当丞相。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刘伯温的评论将这些人都得罪了。
刘伯温之所以被后人神化,除了他在帮助朱元璋打天下过程中的神机妙算被过分渲染以外,显然还和他超凡脱俗的性格有关。他料事准确,性格刚正,疾恶如仇。
朱元璋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十一月大封功臣,刘伯温被授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被封了这么高的官,刘伯温却不贪恋富贵,次年便告老还乡了。
刘伯温回家后虽慎言谨行,但麻烦还是找上了门。早些时,刘伯温曾告戒道:瓯(注:今浙江永嘉一带)括(注:今浙江台州一带)之间有块空地名曰谈洋,往南直达福建地界,是盐盗出没之地,方国珍就是凭据这里复杂的环境起事的,因此,刘伯温委托儿子刘琏上奏,建议应在该地区设立巡检司以控制管辖该地,使那里的刁民无机可乘,不能互相勾结或胁迫戍边士兵一道出逃反叛。
而胡惟庸则指使刑部尚书吴云弹刻刘伯温,说刘伯温精通阴阳学,看出谈洋这块地方有王气,因此想占为已有,以便将来作为自己的墓地,但当地百姓不愿给他,所以才导致该地区形势迅速恶化,他因此才请求设巡检司驱逐老百姓。
胡惟庸这一着真是暗藏杀机,你刘伯温想死后葬在有王气的地方,不是想让子孙当皇帝吗?朱元璋得到报告,虽然没有就降罪刘伯温,但心里还是起了疙瘩,毕竟,刘伯温是知天文地理的,说不定谈洋真有王气呢?于是,朱元璋便下旨剥夺了刘伯温的俸禄。
刘伯温是知道朱元璋杀功臣的手段的,赶紧到京城去请罪。但朱元璋又全然不过问此事,刘伯温既不能辨白,又不敢离京,很快便发病了。不久,朱元璋拜胡惟庸为相。
又过了三个月,刘伯温病情更加恶化。朱元璋派人前去问候,得知刘伯温已不能起床了,便让他乘坐传送公文的船返回家乡。到家不久,刘伯温即病重而亡,时年65岁。刘伯温去世得如此之快,据说中了胡惟庸下的毒。
在我国古代,天文这门学问因有“观星象而知未来”之类的内容,因而严禁私学,主要原因,当然是统治者害怕老百姓一旦懂得天文就便于造反了。刘伯温是天文学大家,他之被诬,也就是因他通晓天文之故。他曾著有《天文书》,临辞世前,他将《天文书》授予长子刘琏,并嘱咐道:你赶快把它交上去,后人千万不可学习。
刘伯温又对次子刘璟说:为政之道,宽猛相济,互为循环,而目前则应减省刑法,创造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全国各险要之地,应与京城联络起来。我准备了一份奏章,但现在是胡惟庸当权,送上去没有什么用处。胡惟庸肯定是要败的,他败后,皇上一定会想起我来,你再将它密奏上去。刘伯温对胡惟庸的预言果然应验,洪武十三年,胡惟庸以谋反罪被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