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别人的差距,其实是一碗番茄炒蛋
1
这几天在听马东老师分享职场干货和故事,很有意思。
有一次我问他:马老师您面试人的时候,都会问哪些问题呢?
马老师当时回答说:我会问ta平时闲下来的时候,都会干什么,最喜欢干的那件事我会让ta描述一下。
乍一听马老师这问题挺普通吧,玄机在后面。
接着马东老师举例说:我最近面试的一个人,他说他业余时间喜欢看棒球和打棒球。于是我就让他描述一下。
结果他说,就是你拿着球棒,把球打出去就好了。
我继续问他,一局总共是三垒是吗?
他支支吾吾答,emmm是的。
我又问,跑够几垒才能得分?
结果他最后看着我回答说:“其实我平时喜欢吃猪肉。”
在场的其他人都笑了,我也笑了,一半是笑我自己。
类似这样在懂行的人面前“装逼”失败露出马脚的事儿,我干的太多了。
到最后所有的虚荣心,只剩下了“虚”。
遇见客气的人,哪怕不拆穿我,只是“笑而不语”看着我,背后也会一阵阴凉。
遇见像马老师这样,“无心插柳”刨根问底的,就只能自求多福善哉善哉了。
然后马东老师又说了他最近面试的另外一个人,那个人回答说他最大的爱好是亲手做西红柿炒蛋吃。
于是他就把整个过程细致又生动地描述了一遍:从菜场买菜如何挑选西红柿,到切西红柿时要注意什么,哪一面朝上,到打蛋、搅拌、下油的顺序怎么来最好,西红柿什么时候下锅口感最好,以及怎么翻炒什么时候加水……
马老师听完刮目相看,比他自己亲手炒了一盆西红柿炒蛋还感受强烈。
我虽然没听到原版,但听马老师转述,感觉像是吃了一盘很好吃的西红柿炒蛋。
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一盆那么普通又简单的西红柿炒蛋,原来做到极致,里面依旧有那么多细节和讲究。
2
我记得之前看公众号VICE的编辑发过一篇文章,讲他“2018年看过的最感动的文字,来自一个八十岁的老爷子的一篇关于民俗的文章,介绍北京杂拌儿,一千七百余字,没有一句是废话,不见拿腔捏调,只说风情历史。”
这里摘取其中一段:“金漆描绘外黑内红的漆盒里,八个梯形小簸箕拱卫中心小八边盒,分门别类地盛着挂条、青梅、杏脯、蜜枣、芝圆、麻圆、花生蘸、核桃蘸八样糖渍蜜饯的果脯,中间是一盈鲜红的温朴(炒红果)……就如同北墙上供奉的神像,条案上的祖先牌位和锃光瓦亮的白铜五供,还有案前插着八仙人的丰盛贡品。”
那篇文章的作者说,这篇文章他是跪着看完的,没有人能轻易写出这样的文字。
而我,连看都没有看懂。
不得不承认,自己对日常生活中普通又简单的东西,通常是忽略的,甚至是轻视的。
所以越来越失去了这种,对身边普通、微小事物的体会、观察和享受。
意识到这点的时候,突然好佩服之前在书店里看到的那些,出书讲如何整理衣物的收纳达人。
他们把那么一件看似普通又简单的事,做到了极致。
而“把普通又简单的事情做好”,其实并不比“把复杂的事情做好”要容易。
3
上周末去找戏剧界的KOL魏嘉毅老师玩,我问他最近看了什么好戏的时候,也听他提起了“西红柿炒蛋”。
他说他之所以喜欢英国《匹诺曹》那部戏,是因为他们把一件极其简单的事情,做到了极致。
而很多戏看起来特别复杂,加入了很多花里胡哨的元素,东说一个西扯一个,让你眼花缭乱,但反而每一个部分都没挖掘到极致。
他当时说:看起来越简单的东西,越难做,可是一旦做好了,就超级容易打动你,就好比番茄炒蛋,那么简单一道菜,却超级难做好,可是一旦做好了,你就一直忘不掉。
听完他说的我立马就想起前面马东老师分享的那件事儿。
我们总是想去挑战复杂的事儿,试图想要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而有时候我们恰恰忘了:把简单又普通的事情做好,也许才是最难的那一步。
而且,很多复杂,其实是为了掩盖其心慌。
很多普通和平凡,其实超有耐力和自信。
就像有的时候,当我抬头望向星空的时候,会忍不住想,那个让无数科学家追寻的宇宙的终极奥秘,那个大自然复杂表象背后暗藏的玄机,也许一点都不复杂,也许普通到让你忽视,也许简单到无以复加,一如所有极致的美丽,都简单到极致。
● 作者:刘可乐有个蛋。转载自公众号:东七门(ID:dongqimen),用独特的观点撕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