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把公司当成家!
生 涯 有 路 · 生 命 有 光
职场
物语
+
有父母的地方才是家。
千万不要把公司当作家。
公司与你的最好关系是彼此成就。
文/文馨
01
前段时间,我收到了一个陌生人的付费提问:
他在一家企业,兢兢业业做了9年,突然告知
他的合同不再续签,公司也没有明说辞退,
只是不再分配他紧急而核心的任务,
他整日无所事事。年关惶恐。
这个春节,对于33岁的他来说,山崩地裂。
在交谈中,有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刻。
他懊恼地说,“我早把公司当成了家!
接下来,让我该怎么办?”
我为他这9年的一厢情愿而悲哀。
但可怜人终有可恨之处。
可恨之一,
作为超级元老级员工一点职业规划理念都没有。
可恨之二,
与上级关系一定不好,之前竟未丝毫察觉。
可恨之三,
还在公司继续流浪,煎熬年关,为何不行动?
可恨之四,
9年成长竟未挖掘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他悲伤的说,自己活得很失败,很失败。
殊不知,今天的局面,他得付90%的责任。
痛恨公司吗?懊恼老板吗?悔恨自己吗?
说这些,都没用。
你把公司当成家,公司把你当成了家人了吗?
公司之所以没有明说辞退,是碍于情面,
但更因为9年员工,会是一大笔补偿金。
公司的做法,很聪明,坐等走人。
所以,留好劳动仲裁证据,
比如合同、工资表、考勤表工作职责
及具体的工作内容等等。
更重要的一点,准备找工作吧。
春节后会面临着新一波的面试招聘,
所以梳理自己的技能、经验、人脉、资源,
春节后准备新生,才是王道。
02
可能你会说,我们踏出校门,
走向社会,迈上工作岗位的那一天,
企业铮铮有声地宣誓:公司就是我们的家!
我们要爱家,爱岗敬业,把自己奉献给公司。
你想想如果你是老板,你是不是也希望自己的员工爱公司如家呢?
这是企业文化,这是人间情怀。
关于员工与公司,有人说是合作关系,
员工给公司创造利润,公司给员工提供福利;
有人说,应该是利益关系,
员工给公司工作,公司给员工发薪水;
有人说,应该是共赢关系,
员工给公司创造价值,公司给员工创造未来。
管理大师德鲁克,曾指出:
员工要通过工作,
在职位上发挥所长,建立自己的地位;
而企业要履行社会对个人的承诺——
通过公平的升迁机会,实现社会正义;
他要求从事有意义的严肃工作。
此外,员工对公司最重要的要求还包括:
建立高绩效标准、具备组织
和管理工作的高度能力,
以及能明确表达对于良好工作表现的关注。
所以,单纯的把公司当成家,
未免太情感、太单纯了。
03
前些年,网上曾读到过一篇《公司不是家》
是联想员工写得,凄婉哀怨,感伤却无奈。
里面有这样的句子:
昨天晚上,研究院秘密召开紧急会议。
有20多位“责任经理”参加,
我才清楚了整个裁员过程。
6日启动计划,7日讨论名单,
8日提交名单,9-10日HR审核,
并办理手续,11日面谈。
整个过程一气呵成。
今天就是面谈日。
在B座一层的两个小会议室。
进去的人,领导首先肯定他过去的成绩,
然后解释战略裁员的意义,
然后告知支付的补偿金数额,
然后递上所有已经办好的材料,
然后让他在解除劳动关系合同上签字。
平均每个人20分钟。
被裁的员工事先都完全不知情。
在面谈之前,
他们的一切手续公司都已经办完,
等他们被叫到会议室的同时,
邮箱、人力地图、IC卡全部被注销,
当他们知道消息以后,
两个小时之内必须离开公司。
所有这一切,都是在高度保密的过程中进行。
不管你如何为公司卖命,
当公司不需要你的时候,
你曾经做的一切都不再有意义。
员工和公司的关系,就是利益关系,
千万不要把公司当作家。
公司就是公司,公司为我做的这一切,
都是因为我能为公司做贡献,
绝对不是像爸爸妈妈的那种无私奉献的感情。
随后,柳传志给了答复,有理有据,
他说道:
一个企业应该遵循的最根本原则就是发展,
只有发展,
才能做到为股东、为员工、为社会负责;
而从发展的角度出发,
企业就必须上进,
内部就必须引进竞争机制。
员工在联想既要有感到温馨的一面,
更会有奋勇争先而感到压力的另一面,
因此,不能把企业当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
是必然的。
在家里,子女可以有各种缺点,
犯各种错误,
父母最终都是宽容的。
企业则不可能是这样的。
前者触情,后者说理。
相对而言,我更感悟后者。
类似这样的事情,最近一段时间越来越多:
程序员跳楼、万达电商员工被裁等等,
很多时候你什么都没做错,
但因为公司亏损或战略调整,
突然之间你就被裁了。
不要对公司报有过于美好的幻想,
你要努力做到让自己不可或缺。
哪怕被裁,也很容易找到工作。
而公司要往前发展,
尤其在如此残酷的市场环境和惨烈的竞争下
流血在所难免,
为了活下来,就不在乎断腕;
对于个人而言,干好自己的事,
找自己的路,永远不要依赖别人,
包括公司,来设计你的未来。
04
讲个“老鼠与佛塔”的寓言故事。
一只到处游荡的老鼠在佛塔顶上安了家。
佛塔里的生活实在是幸福极了,
它既可以在各层之间随意穿越,
又可以享受到丰富的供品,
甚至还享有别人所无法想象的特权:
那些不为人知的秘笈,它可以随意咀嚼;
人们不敢正视的佛像,
它可以在上面自由闲逛,
兴起之时甚至可以在佛像头上留些排泄物。
每当善男信女烧香叩头的时候,
这只老鼠总是看着那令人陶醉的烟气慢慢升起,
然后猛抽着鼻子,心中暗笑:
“可笑的人类,
膝盖竟然这样柔软,说跪就跪下了!”
有一天,一只饿极了的野猫闯了进来,
一把将老鼠抓住。
“你不能吃我!你应该向我跪拜!
我代表着佛!”
这位“高贵的俘虏”抗议道。
“人们向你跪拜,只是因为你所占的位置,
不是因为你!”野猫讥讽道。
然后,野猫像掰开一个汉堡包那样,
把老鼠撕成了两半。
所以,今天职场上的我们,都必须认清楚这层关系:
公司是员工学习的平台,发展的跳板,
是员工实现理想的舞台,
公司为员工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所以我们应该感谢公司提供给我们的平台,
保持良好的心态做好本职工作,
但自己的自身价值,应该自己算好。
05
同样一件事,
换个角度和思维当时就真的完全不一样。
在《精准努力》一书,
最大的特色是,
用金融思维的角度来观察和思考。
一句话概括:“现值/PV=未来的流量/CF÷折现率/R”
来告诉你如何进行自我提升的路径。
在金融领域,
人们往往会这个公式来评估企业价值。
同样公式也可以衡量一个人的职场价值:
一个员工在劳动力市场上是否抢手,
取决于他未来能否稳定地创造出大量现金流。
所以,你自己的现值,
就是你将来可以创造出的现金流÷你的折现率等于的数值。
举个例子,
我们都知道公司赚钱的部门销售部、业务部,
而往外花钱的部门,营销部、公关部等等。
而对应着赚钱的员工有两类,
一是跟利润直接关系:
销售员(卖了多少产品,赚了多少钱);
二是跟成本直接关系的员工,
比如行政后勤员工、财务员工、
技术员工(如何将效率提升,从而成本减少)
当然,营销部员工也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性价比。
比如只花3万搞了一场活动,卖出20套房子。
说这些,是为了让你我更好的审视自我价值,
核定你所在行业的平均成本
和公司内部的成本是多少,
然后提升自身价值,提升自我的核心竞争力。
这是本质。
06
那该如何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呢?
还拿公式来说:
现值(PV)=未来的现金流量(CF)÷折现率(R)
PV的大小,决定着你现在在公司的地位,
是否能获得老板最高的评价。
要想提高PV,或者你增大被除数,
即增大现金流量。
或者,减少除数,即折现率。
一句话,要么你多赚钱,增产增额,
要么你开源节流,创新、改进,降低成本。
所以,今天职场上的我们,
一定要在工作中经常思考一个问题:
为了使现金流量最大化,我现在该如何去做?
做哪些事情?
那些是顶级重要非我不可的?
哪些是可以推后但不影响我的?
哪些工作是能让自己增值,
哪些是浪费时间的。
在相同的工作中,公司哪个人做得最好?
你和他之间,有多大的差距?
行业中间,做同样工作的人,谁做得最好?
你需要提升哪些去拼命追赶别人,
怎样去链接更牛的人?
毕竟跟着更厉害的人物,
比你自己费力摸索要快太多。
所以,你的核心价值,放在公司,
做好两件事:打好基础、做出业绩。
任何时候,任何成长,
都让自己职业规划,有步可依。
深入挖掘这种思维模式,
还可以帮助你深入认清公司的价值链,
在这个价值链中,你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而你的价值,能在公司到达一个什么样职位?
也就是,你的上升路径有怎样的设计,
你的职业生涯发展有怎样的规划?
在向上管理中,
当你与领导谈薪资、谈晋升的时候,
只要你能用数字证明自身价值,
就比较容易让领导认可,
特别你创造的价值远远高出,
公司要么加薪晋升,
要么就有其他的公司来挖你了。
甚至你的家庭幸福指数,
都可以用这个公式来分解。
07
回到今天的主题,家是什么?
家不是房屋,不是彩电,不是冰箱,
不是物质堆砌起来的空间。
家,应该是温暖,应该是爱,
也应该是我们在勇往直前中不可或缺的源动力。
假定一个人的寿命为80岁,
除了睡觉、吃饭、聊天等时间,
那么他有近1/2生命时间都是在工作中度过。
企业是一个人在家庭外度过时间最多的地方,
那么把它比喻成第二个家应该也不为过。
但情怀是情怀,我们应该理智相待,
时时刻刻不忘自己的核心价值、自己的定位。
这两年,说的最多的是心智模式,
每个人都有很大问题,
环境投射,还是自我意识,
这些受原生家庭和生活经历影响的素质,
并不是一时半会能看到并加以改造的,
而这都是影响价值观以及应对问题的能力,
以及内心深处对真实的认识与渴望的因素,
时间越久,越难治!
所以,终其一生,我们很多人就与自己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