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唐代的咏雪诗,我还是最服白居易!
雪,作为大自然的精灵,是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热衷吟咏的事物。在“诗的唐朝”,就颇出了好些首咏雪的佳作,纷纷飏飏飘落于诗坛,无不堪称传世之作。比如祖咏的《终南望余雪》: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卢纶的《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杜牧的《独酌》:
窗外正风雪,拥炉开酒缸。
何如钓船雨,篷底睡秋江。
还有其他散见于别个诗人诗作的众多咏雪名句,如李白“燕山雪花大如席”、杜甫“窗含西岭千秋雪”、岑参“千树万树梨花开”、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陈羽“红旗直上天山雪”等。
……
在唐人如此之多令人目不暇接的咏雪篇章中,如果以数量和质量并论,我认为白居易的成就尤其高明。白氏最为世人熟悉与称道的咏雪诗——《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诗意盎然,艺术水准之高前人多有备述,自不待言。而他另外的两首咏雪诗作,同样清新喜人,可圈可点。比如下面这一首:
《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年)冬。诗人当时四十五岁,正贬于江州,任职江州司马。在寒冷寂静的深夜,诗人看见窗外积雪,孤寂之情愈发浓烈,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夜雪》。
历来咏雪诗写夜雪的不多,这与雪本身的特点有关。雪无声无臭,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白居易这首小诗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全用侧面烘托,在短短二十个字的篇幅内,调动人几乎所有的感觉器官,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生动传神地描写出了一场夜雪。诗中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其凝重古朴、清新淡雅的一面,如同《问刘十九》一样,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白居易的另一首咏雪诗《雪夜小饮赠梦得》,名声虽然远逊于上述两首,但浸透字里行间的那种世事洞明、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与后世的苏子瞻诗词可堪媲美:
《雪夜小饮赠梦得》
同为懒慢园林客,共对萧条雨雪天。
小酌酒巡销永夜,大开口笑送残年。
久将时背成遗老,多被人呼作散仙。
呼作散仙应有以,曾看东海变桑田。
诗作于白居易晚年。当时诗人定居洛阳,厌倦了宦海沉浮,转而寄情山水,与另一位大诗人刘禹锡(梦得)诗酒唱和,过从甚密。某日雪夜,两位诗人小酌慢饮,促膝叙谈,销磨了一整夜时间;谈得高兴了,就开怀大笑,以一种自嘲、乐观、豁达的胸怀,度过人生的残年。这首诗生动而活跃地反映出了白居易的晚年生活情态,读来让人莞尔一笑,倍觉亲切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