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红楼梦》之二十七
二十七、探春之叹
探春,是贾政庶出女,列十二钗正册之四,仅次于钗、黛和元春。
探春探春举止大方,胸襟阔朗,没有迎春的懦弱,没有惜春的孤僻,没有凤姐的泼辣,没有黛玉的娇气,没有宝钗的圆润,和湘云一样具有大大咧咧的性格,却不想湘云那样不修边幅。她凭借自己的聪明灵秀、精干刚强而得到了贾府上下的尊重。
“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这是作对探春的描述,也是探春留给黛玉的印象,而“文彩精华,见之忘俗。”越发显出她的不寻常。她身上凝聚着作者对完美女性品质的塑造,也寄托了他对封建家族的最后期望。
当宝玉忙着替黛玉取字时,刚一出口,探春马上说他是杜撰。在这样的场合里,探春是唯一一个与宝玉较真的小姑娘,说明她有胆有识。
探春给宝玉做鞋,也给宝玉钱让他替自己买些精致的小玩具回来,不是什么“金、玉、瓷器、没处搁的古董、绸缎……”而是要“柳枝儿编的小篮子,竹子根儿挖的香盒儿,胶泥垛的风炉子儿……”, 并且明确指出要“拣那朴而不俗、直而不拙者”。这质朴清新更显出探春的清丽不俗。宝玉有钱,但他不能替探春出钱,他素来知道探春的脾气,那样会伤了她的自尊。
探春素喜阔朗,三间屋子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词云:烟霞闲骨格 泉石野生涯。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观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旁边挂着小捶。这和其他姐妹包括宝玉房里精致细巧的摆设比,显得简单大方、雅致清逸。
探春是姨娘所生,探春对于这一点相当在意。在她的心里一直有委屈和痛苦,无奈的是谁都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她曾经跟宝玉说:“兄弟姐妹跟前,谁和我好,我就和谁好,什么偏的、庶的,我也不知道。” 其实恰是因为太知道了,才说这话。她因为与生俱来的自卑而变得很敏感,并极力在外人面前维持强烈的自尊,也极力想摆脱这种境地。而她的生母赵姨娘又为老不尊,平常的所做所为很不入流,与探春的作风格格不入。探春只能采用近王夫人宝玉远赵姨娘环儿的做法。这样是为了让王夫人放心,不把她划进赵姨娘的阵营里,从而放松对赵姨娘的警惕。如此这般既让王夫人接受自己,又可以保护赵姨娘。
探春的判词里是这样表现探春的:“……后面又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也有四句诗: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这判词是探春远嫁,生人作死别的暗示。曲子里更是有《分骨肉》,云:“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山遥水远,凄凄惨惨,生死离别一般,这分明是生死离别。在“制灯迷贾政悲谶语”一回中,探春的灯谜是:“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再次提到清明和风筝的意象。探春可能是远嫁到沿海小国家当王妃了,这或许是她个人的意愿。但是比起大观园里其他姑娘死的死,出家的出家,探春的结局已经算是令人欣慰了。
贾府四姐妹元、迎、探、惜四字通常被后人说成是“原应叹息”的意思,大观园中的姊妹都难逃凄惨的命运,这也是《红楼梦》“一把辛酸泪”的主旨,探春既然身在红楼,那她的命运也只是悲剧中之一粟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