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古代建筑史发展历程

11-30 生活常识 投稿:管理员
【解读】中国古代建筑史发展历程


石器时代(原始社会)

一、萌芽阶段(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五十万年前,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

旧石器时代人们居住在天然洞穴里面

新石器时期(约公元前8000~前2000) 此期建筑基本可分南北两大系。

南方

南方潮湿地区从巢居发展为架空的干栏,已发现的最早遗迹为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的兼用榫卯和绑扎的干栏式建筑。
北方

黄河中下游黄土地区的房屋由半地穴居址发展为地上的木骨泥墙圆形房子和方形房子,如西安半坡遗址和临潼姜寨遗址。随后发展成郑州大河村遗址的那种两坡顶多间横排房子。


奴隶社会

二、发展阶段(夏商周)
夏朝的城市遗址有距今4000多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其宫殿遗址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庭院式木架夯土建筑。


商代城址主要有河南偃师尸沟乡商城遗址,其中已出现宫城、内城、外城的格局,宫殿区内的主殿是迄今所知最大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

西周建筑技术上的突出成就是瓦的发明,出现了半瓦当,此外还出现了铺地方砖和三合土(白灰+砂+黄泥)墙体抹面。陕西岐山凤雏的西周早期遗址是我国已知最早、型制型制最严整的四合院建筑,二进院落,中轴对称,前堂后室,大门前有影壁。


封建社会

三、成型阶段 (春秋战国、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
这一阶段处于封建社会初期。在这一历史阶段,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已经定型。在构造上,穿斗架、叠梁式构架、高台建筑、重楼建筑和干栏式建筑等相继确立了自身体系。

其中春秋、战国是这一阶段的序曲;秦、汉是主题,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的第一个高峰;三国、两晋是第一高峰的余脉;南北朝是下一阶段,即成熟阶段的序曲。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皆大兴土木,'高台榭,美宫室。陕西凤翔秦雍城遗址中出土了36cm×14cm×6cm的青砖和有表面纹饰的空心青砖(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用砖实例)。此外,建筑装饰及色彩也有极大的进步,如“山节藻悦”“丹楹”“刻桷(jué)”。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了中国建筑史上首次规模宏大的工程,如上林苑、阿房宫、陕西临潼秦始皇陵。

汉代木构建筑技术日趋成熟,已出现抬梁式、穿斗式这两种主要的建筑结构,而且多层木构建筑也普遍出现。斗拱形式虽不统一,但已普遍出现。屋顶形式以悬山、庑殿为多,也有歇山和屯顶,唯一没有硬山。制砖技术和石建筑在东汉时期突飞猛进,如四川雅安东汉益州太守高颐墓石阙。

 

魏晋南北朝佛教盛行,给中国建筑艺术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寺庙建筑大盛,难怪唐代诗人杜牧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北朝不仅寺庙建筑众多而且依山开凿石窟,造佛像刻佛经,今天我们仍可见的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都是中国及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观,石刻方面有江苏南京梁箫景墓墓表、河北定兴北齐石柱。


云冈石窟(北魏)
四、 成熟阶段 (隋唐、五代宋辽金)

这一历史阶段又可分为前、后半期。前半期包括隋、唐两个朝代,后半期包括五代、宋、辽金各朝。


前半期

隋、唐时期的建筑,主要成就在皇宫建筑方面。隋唐兴建的长安城是中国古代构图最为严整的里坊制城市典范。隋代如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河北赵县安济桥等,唐代如大雁塔、小雁塔等。


五代时期留下的建筑以佛教建筑为主。代表性的佛教殿堂有山西平遥镇国寺大殿和福州华林寺大殿,石塔有南京栖霞山舍利塔,砖木混合结构的佛塔有苏州虎丘云岩寺塔。


后半期

两宋时期由于手工业与商业发达,封闭的里坊制被开放的街巷制所取代,形成商业城市的面貌,宋东京卞梁。木构殿堂以山西晋祠圣母殿、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为代表。


辽代现存最著名的木构建筑有两大处,一处是天津蓟县独乐寺的山门和观音阁(是现存最大的木构楼阁),另一处是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五、 程式化阶段 (元明清)
这一历史阶段里重要的建筑活动和变革有:元大都、明、清北京城的兴建,这是中国古代封建帝都建设的总结与终结;木构造技术的变革--拼合梁柱的大量使用、斗拱作用的衰退、模数制的进一步完成促使设计标准化、定型化以及砖石建筑的普及。

元代在建筑上的一个重大成就是大都城的兴建,其规划设计人有刘秉忠和阿拉伯人也黑达尔,城市水系的设计者为郭守敬。元代的木构建筑趋于简化,用料及加工都比较粗放,斗拱缩小,柱与梁多直接联络,常用彻上明造及减柱法,例如山西洪洞广胜下寺大殿。


明代砖建筑应用广泛,如砖砌的长城。

清代杰出的木构建筑有北京天坛祈年殿、故宫太和殿、颐和园佛香阁等,这些建筑在国外常被视为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经典代表。清代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都十分兴盛,其影响远及欧洲。如河北承德避暑山庄。



近代社会

六、衰退阶段
从清代1840年至1911年,此时中国社会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大量外国文化、建筑、技术涌入,被动的揭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时期,同时,也揭开了中国近代建筑史沉重的帷幕。这股外来势力动摇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也动摇了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根基。在强大的外来冲击、挑战下,固有的体系显得很不适应而开始解体。


本文转载自微信订阅号《科学设计》


标签: # 建筑 # 遗址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