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风云与山东
近代风云与山东
“瓜分倘乘敝,更益后来忧”。
“一自珠崖弃,纷纷各效尤”。
这是近代著名爱国诗人黄遵宪在《马关纪事》和《书愤》中写下的诗句。甲午战争失败后,清与日本签订了空前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当时,所有的爱国者都为虎视眈眈的帝国主义各国将乘机瓜分中国而忧心忡忡。果然,为时不久,列强便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而山东首当其冲,成为最先受害的省份。当然,黄遵宪把德占胶澳与西汉之废置珠崖郡相比,固不恰当,但他指出德占胶澳为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之肇端,却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德国之觊觎胶州湾,由来已久。德国本是一个后起的工业强国,当它“走近资本主义筵席的时候,席位已经占光了”。但是,它野心勃勃,计划在中国谋取一个军港,作为扩大侵略的基地,以与英、俄、法等国在远东争衡。它首先选中了山东为其殖民掠夺的目标,并对形势险要的胶州湾垂涎不已。早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末,德国便派遣其殖民局长,以地质考察为名到山东进行实地调查。这位“中国通”回国后,向其报告说:“欲图远东势力之发达,非占领胶州湾不可。”德国驻上海领事也向其献计:德国一旦占领胶州湾,“不但可握山东之利权,且可操中国全国之命脉。”为了达到侵占胶州湾的目的,德国进行了长期的周密的准备。
甲午战争后,德国决心把侵占胶州湾的计划付诸实现,几次向中国官员透露要索取军港之意,但没有成功。于是,决定用武力攫取了。1896年夏,德国远东舰队司令蒂尔匹茨海军上将亲到胶州湾进行勘察,认为该处是建立海军基地的理想港口,应加以占领。德皇威廉二世和首相霍亨洛在占领胶州湾问题上也取得了一致的意见,但他们担心俄国可能提出异议,因此想先试探一下它的态度。1897年夏,威廉二世亲自出马,在首相和外相陪同下访问俄国,与沙皇尼古拉二世举行会谈。当时,俄国对德国占领胶州湾,不但不反对,反而欢迎之至。俄国外交大臣穆拉维约夫在一份备忘录中直言不讳地供认:“德国人占领胶州湾,为我们占领中国的一个港口提供了有利机会。”他还私下向德国外相毕鲁暗示:对俄国来说,最重要的港口是在辽东半岛。尼古拉二世也向威廉二世表示,德国军舰在胶州湾停泊,对俄国并无不便之处。俄国的表态使德国在外交上益无顾忌,更加强了侵占胶州湾的决心。这样,德国所需要的只是一个入侵的“理由”了。
1897年11月1日,两名德国传教士在山东巨野被大刀会所杀,这就是闻名中外的“巨野教案”。威廉二世闻讯后,不禁喜出望外,在给外交大臣的信中写道:“中国人终于把我们渴望已久的理由和意外事件提供给我们了,我决定立刻动手。”他命令其远东舰队立即从吴淞口驶往胶州湾。14日,德军便以“借地演操”为名,在栈桥西强行登陆。胶州守将总兵章高元急电请命,清复电称:“敌情虽迫,朝廷决不动兵。”并告诫章高元“不可轻启兵端”。这样,德国侵略军不费一枪一弹就占领了胶州湾。15日,威廉二世召开御前会议,决定“向中国尽量提高我们的要求,务使其无法履行,因而有理由继续占领”。德国驻华公使海靖秉承德皇的意旨,在与总理衙门交涉中强横狡诈,极尽威逼之能事。清不敢与争,步步退让,于1898年3月6日被迫签订了《胶澳租界条约》。其中,规定将胶州湾租与德国,为期99年;德国有权建造由胶州到济南的铁路,并享有铁路沿线30里以内的开矿权。通过《胶澳租界条约》,德国终于实现了蓄谋已久的侵略野心,不仅把胶澳地区夺取到手,变成直接统治殖民地,而且把侵略魔爪伸向山东内地,从而控制了山东全省,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德国侵占胶州湾后不久,俄国以“助华”为名骗取清的同意,将军舰开进旅顺口,从此赖着不走。诱迫清先后签订了《旅大租地条约》和《续订旅大租地条约》。这两项条约规定俄国租借旅大二十五年,并赋予了它建造南满铁路的权利。这样,俄国便实现了它梦寐以求的对中国东北的控制,大大加强了它在远东的战略地位。英国借口维持大国的均势,一面命令其远东舰队从香港驶入渤海湾,一面训令其驻华公使窦纳乐向中国交涉,声称:俄国既租借旅大,英国“非租借山东之威海卫停泊兵轮,不足以资抵制”。清竟然认为,英国的要求“尚属实情,并非无端图占”,遂于1898年7月1日签订了《订租威海卫专条》。这个条约规定,中国将“刘公岛并在威海湾之群岛及威海全湾沿岸以内之十英里地方”租与英国,租期与“俄国驻守旅顺之期相同”。
自从德国强占胶州湾后,帝国主义各国纷纷接踵效尤。在短短两年的时间内,德、俄、英、法、日等国或夺占海港,或争划势力范围,把中国的大好河山分割得支离破碎,整个神州呈现出一幅触目惊心的图景。列强的蚕食鲸吞,使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
为了反抗德、英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和疯狂掠夺,山东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据时人称:当时山东人民“皆有护国之心,比三年前与日战时更切”。胶澳地区人民袭击德兵,火焚德国军营,开展武装斗争。高密县农民领袖孙文领导的抗德武装斗争,声势最为浩大。他们在揭帖中号召“歼除洋夷”,把斗争的锋芒直接指向帝国主义。德国主教安治泰惊呼:“他们已经组织起来了,为驱逐德国人和为胶州的被侵占而复仇了!”威海卫人民也展开了反对英国划界的斗争。西乡秀才崔寿山首先倡办团练,反抗英国强占威海。英国殖民当局将他逮捕监禁;面对威逼利诱,他决不屈服,只用一句话来回答:“宁死不当鬼子使!”表现了中国人的铮铮铁骨。南乡农民刘荆山发动抗英起义,与殖民军激战,击毙了英国巡查。这些斗争迅速遍及山东全省,终于汇合成了轰轰烈烈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在中外反动派的联合镇压下,以农民群众为主体的自发反帝斗争都遭到了失败。成千上万的爱国志士,或被清朝官吏诱捕杀害,或被外国殖民当局残酷镇压,含恨倒在血泊之中。辛亥革命的枪声曾给山东人民带来了收回租地的希望,但袁世凯的窃国却使这一希望化为泡影。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又为日本造成了侵略中国的大好机会。日本早有鲸吞中国之野心。日俄战争后,日本便积极谋求变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并确认为最高国策。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日本相信它在远东确立霸主地位的时机已经到来,决定先从山东下手,取德国而代之。当时,针对日本侵略企图,中国方面有对德宣战以收回青岛之议。但是,德国对袁世凯的称帝阴谋是支持的,袁世凯不愿与之失和。同时,日本也进行恫吓,警告袁世凯:“中国议收回胶湾”,“必生出日后重大危险”。袁世凯畏日本如虎狼,更是害怕得罪,连忙否认此事。这样,日本在英国的支持下,便决定采取实际行动了。
8月15日,日本借口“日英同盟”,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国“将全部胶州租借地无偿无条件交付于帝国官宪,以备将来交还中国”。此最后通牒似乎堂堂正正,实则用“将来”二字为其长期占领埋下了伏笔。同一天,日本还诳骗中国:“此为永保东亚和平起见,并无占领土地野心,且对中国诚表友谊,特先通告。”袁世凯明知日本居心叵测,不但不敢稍拂其意,反以卑辞媚之,竟说什么:“日与德国最后通牒,亦系愿永保东亚和平”,“足征主持公道,诚表友谊,至为感谢”。因德国并无答复,日本遂于23日对德宣战。9月2日,日本军队突然从山东半岛北岸的龙口登陆,其目的在于趁机囊吞整个山东。日军由龙口南侵,先后占领掖县、平度、即墨及胶县车站。然后,又沿胶济铁路西犯,接连占领潍县、张店、周村、济南等地车站。与此同时,由三万日军和两千英军组成的“日英联军”,也从崂山湾登陆,对青岛德军发起了进攻。德军力孤势蹙,被迫于11月7日投降。16日,日军开进青岛市区。于是,胶济铁路全线及胶州湾全被置于日本的统治之下。
袁世凯以对德战事已毕,恳请占领胶济沿线的日军撤至胶澳租借地以内,日本根本不理。不仅如此,日本已经看透了袁世凯一心梦想黄袍加身,并正在私下进行帝制活动,便趁机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915年元月18日,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晋见袁世凯,面交已经拟好的二十一项秘密条款,并告曰:“总统如接受此种要求,日本人民将感觉友好,日本从此对袁总统亦能遇事相助。”暗示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作为日本承认他称帝的交换条件。“二十一条”分为五号,每号包括若干条。其中,第一号四条,即是关于山东的条款,要求中国允许日本享有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不将山东内地并沿海土地及岛屿让与或租与他国,允准日本建造由烟台或龙口连接胶济线之铁路,从速开辟山东主要城市为商埠。“二十一条”照会所用的纸,竟赫然有无畏舰及机关枪之水印,表明日本是决心以武力为后盾的。袁世凯称帝心切,竟置国家危亡于不顾,答应同日本进行秘密会谈。谈判持续到5月7日,日本突然递送最后通牒,限定袁世凯最晚至5月9日作出“满意之答复”,否则“将执认为必要之手段”。满纸散发出“无畏舰及机关枪”的火药味。袁世凯决定向日本屈服,卖国以换取皇冠,于当天复文接受最后通牒。25日,中日双方签约换文,除第五号日后另行协商外,其余各条都满足了日本的要求。
日本胁迫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后,即加紧了与英、法、俄、意等国的秘密勾结,以取得它们的支持,从而使其霸占山东的侵略行径成为国际公认的事实。1917年春,日本以援助英国占有赤道以南德属岛屿为交换条件,请求英国支持日本承袭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英国当即表示:“欣然允许日本之请求。”日本又请法国支持它的要求,法国复文表示同意,但提出必须“日本与以援助,俾得中国与德国断绝邦交,并予以有力之行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初,日本担心中国参战对它不利,迫使袁世凯宣布中立;如今,为了换取列强对它霸占山东的认可,又怂恿北洋与德国决裂。北洋遂于3月14日对德宣战。此外,沙俄和意大利两国也保证,将来在媾和会议中支持日本的要求,这就所谓日、英、法、俄、意“五国谅解”。随后,日本又与美国订立《兰辛石井协定》,换文中有“合众国承认日本国于中国有特殊之利益”之语。西方列强为了各自的利益,竟将中国视为牺牲品,以塞日本难填之欲壑了。
历时四年零三个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终告结束。1919年1月18日,媾和大会在法国凡尔赛宫开幕。这实际上是一次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所讨论的远东问题,主要是中国的山东问题。中国作为对德战争的胜利国之一,理应收回德国在山东攫取的权益。日本代表却蛮横无理地提出,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无条件让与日本。中国代表顾维钧舌战日本代表,语惊四座。日本代表为之语塞,只好大耍无赖。在排斥中国代表参加的情况下,英、法、美三国代表会议,竟决定满足日本的要求。对此,中国代表提出抗议,仍改变不了列强偏袒日本的立场。此消息传至国内,立即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山东人民尤为愤激,于4月20日在济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国民请愿大会,提出“严惩国贼”、“收回山东”、“废除二十一条”等口号,并致电巴黎和会中国代表“据理力争”,“恢复我国主权”。这次大会是五四运动的序幕。仅仅十几天后,伟大的五四运动的火炬便在北京点燃了。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就是拒签和约、废除二十一条和收回山东主权。在五四运动爱国巨潮的激励下,中国代表王正廷首先表示自己决不签字。鉴于国家利益和民意大势,中国代表陆征样、王正廷、顾维钧、魏宸组四人一致决定,抵制北洋签字的训令,拒绝出席签字。在鸦片战争以来一贯屈辱的中国外交史上,第一次留下了光彩的一页。
由于五四运动后中国全国范围内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涨,以及列强之间争斗的发展和日益尖锐化,日本不得不同中国开始进行有关山东问题的谈判。1921年11月12日,在美国的倡议下,有美、英、日、法、意、中、荷、葡、比九国参加的太平洋会议在华盛顿举行。美、英对日本企图独霸中国极为不满,迫使日本作出了一定的让步。会议通过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宣称“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并否认日本所谓在华“特殊利益”和垄断地位。这使日本独占中国的狂妄野心遭受挫折。于是,中日两国先后订立了有关山东问题的几个条约和协定,规定日本将胶州和胶济铁路“交还”中国,然而却附加了种种苛刻条件。12月10日,日本正式将青岛交还,但山东的经济命脉仍控制在日本手中。在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还向英国提出收回威海卫租借地的要求。英国代表表示愿将威海卫交还中国,以尊重中国主权,但又说“须与各国会同办理,方可放弃此权利”。会后,中英两国断断续续地进行了长达九年的马拉松谈判。英国提出了一个名为归还实则继续占据威海卫的方案。山东各界人民强烈反对英国方案,纷纷上书北洋,要求无条件收回威海卫。威海卫商会在《请愿书》中揭露英国的阴谋说:“英国妄肆要求,在彼惟欲阳还其名,阴据其实,使交还等于不交还,遂订成一种确定断送之条约,以陷威海卫于万劫不复。”蔡和森也在《向导》周报上发表《可惊可骇的交还威海卫条件》、《国人还不急起抵制英国亡我的侵略吗》等文章,唤起国人,推动了斗争的发展。直至1930年10月1日,英国始将威海卫正式交还中国,但仍保留了对刘公岛的租借权。可见,《九国公约》也好,收回青岛、威海卫也好,都不能改变中国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地位,只不过是“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罢了。
从德占胶澳到现在,整整九十年过去了。帝国主义任意欺凌、宰割中国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历史告诉我们:自强才能自立,落后必定受欺。这个沉痛的历史教训是应当永远牢牢记取的。
——本文刊于《文史知识》198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