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是如何边旅游边挣钱的诗中从来不提,但证明他确实很有头脑
文|郭晔旻
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诗仙”李白作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这一名句,仍旧引来无数文人墨客对扬州的向往。即使是李白本人,一生中也多次到过扬州,并以自己脍炙人口的诗歌见证了扬州城的黄金时代……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大唐开元十四(726)年的春天,在一个明月高悬的夜晚,李白在江宁(今南京)征虏亭(东晋时征虏将军谢安所建)乘上北去扬州的船只。这是年轻的李白第一次来到扬州。香车宝马,才子佳人,李白浪迹坊间,酒朋诗友,彻夜笙歌。他后来回忆说:“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李白固然对自己的这种“存交重义”“轻财好施”的行为感到非常自豪。他在诗中说“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黄金逐手快意尽,昨日破产今朝贫”。但另一方面,这里所说的“金”,应为唐时的“开元通宝”。三十万金是什么概念?当时一斗米十五斤,大概二三十钱,三十万金可买米近三十万石。当时一个县官一年收入也不到五万金,李白在扬州一年就用掉三十万之多!
这就引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李白当时是在旅游,也没有固定职业,没有工资收入——谁给他如此庞大的开销买单?出川时家庭的资助当然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毕竟他常常在大城市转,这次到扬州前就先后经过江陵、九江、南京等地,大概李白自己也在经商,所谓“混迹渔商,隐不绝俗”。“混迹渔商”意思就是在经商,“隐不绝俗”意思是除了作诗交友这些雅事,也不拒绝谈生意这样的俗事,只是在诗里不说罢了。
扬州大明寺栖灵塔。
然而,“散金三十余万”终究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李白如此“土豪”的行为不由让人想起那句著名的“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说来也是滑稽,若是较真的话,“骑鹤下扬州”中的扬州竟与现在的扬州无涉。为什么这样说呢?这句话出自南梁的《殷芸小说》,略谓有客相从,各言其志,或愿为扬州刺史,或愿多赀财,或愿骑鹤上升。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欲兼三者。而在南北朝时期,“扬州”一般指的是南朝首都与扬州刺史的治所,建邺,也就是今天的南京。譬如梁代曹景宗到京城任侍中领军将军时就感慨:“我昔在乡里,骑快马如龙,今来扬州作贵人,动转不得。”至于唐代以降的扬州,彼时尚叫广陵或江都,属南兖州,不属扬州。直到隋开皇九年才第一次改吴州(广陵)为扬州,之后的武德九年(626),唐廷“省江宁县之扬州”,移扬州治所于江都,这才把“扬州”这个地名搬到了长江之北。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骑鹤上扬州” 已成惯语,其含义也发生了变化。在后世人们的眼中,“扬州”不再指代今天的南京,而指现在的扬州。而“上扬州”也不仅是指去作什么“扬州刺史”,而是还包括了到扬州放浪风流的意思。清代褚人获的《坚瓠四集》就说:“隋唐以后之扬州,秦汉以前之邯郸,皆大贾走集、笙歌粉黛繁华之地。古语云:骑鹤上扬州,以骑鹤为神仙事,而扬州又人间佳丽地也”,这倒是与李白在扬州的行迹,颇有几分相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