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好了!老祖宗们也爱吃火锅
时近深秋,火锅又开始出来称霸饮食界。
不知道当你将一片鲜嫩肥美的肉片放入锅中涮熟的过程中,有没有思考过一个问题:
火锅这神一样的美食,是什么时候出现在中国人的餐桌上的?
如果以“边煮边吃”来定义火锅的话
那么,它最早可以追溯至商周时期
在青铜文明发达的商周时期,人们制作出了一种有盘鼎(灶鼎)。这种鼎分上下两层,上层用于盛放食物,下层托盘可以燃烧炭火,高度只有10多厘米。笔者说心里话,这种鼎被叫做“小火锅”一点也不夸张,还是那种单人自助类的。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有盘鼎
当然,关于火锅的明确文献记载,就要到汉代了。不过那时候它还是不叫“火锅”,而是被称作“锥斗”(也有叫“刁斗”的)。食物可以被放于其中,用炭火温食。不过,要说方便,还要属“染杯”。平时生活中,可以用来温酒。等到馋了,添水切肉就可以来一场说吃就吃的火锅盛宴。
1988年,江苏扬州西北郊甘泉乡姚庄的西汉墓中,即出土了青铜制成的“染炉”和“染杯” ,还有配套的铜鼎、铜勺、铜颤、铜釜、漆盘和漆耳杯。嗯,全套火锅装备,亲,不来涮一片羊肉吗?
▲江都王大云山汉墓出土的西汉青铜染炉染杯
等到了三国时期,火锅进入到了它新的进化时期。《三国志》有载: “魏国初建,为大理,迁相国。文帝在东宫,赐繇五熟釜”。这里说的“五熟釜”,内分数格,开煮时,中间炉火炽烈,四周汤羹沸腾,可以同时煮熟多种食物。
▲南京博物院的汉代分格鼎
像不像我们现代北京东来顺和重庆九宫格的初级合体?
▲北京东来顺火锅
▲重庆九宫格火锅
这种酣畅淋漓的吃法
也非常受北方游牧民族的欢迎
从内蒙古昭乌达盟敖汉镇出土的壁画中
我们就可以清晰的看到
三名套马的汉子围着风炉上的锅
在兴高采烈的煮着什么
旁边的大铁锅内盛放着貌似羊腿的物品
前方矮桌上还有碗碟
经考古专家推论
壁画反应的正是
辽契丹民族围坐吃火锅的情景
(虽然烹煮手法略粗糙)
相比较来说
陶渊明吃起火锅就比较优雅了
在怒炒老板、归隐田园的日子里
陪伴他的,就只有诗,酒,菊和火锅
很显然,这四者可以有效结合
将火锅吃出一种意境来:
吃火锅时,在火锅中放上几朵菊花
这样一来,举杯饮酒,低头有花
肚中有肉,何愁做不出好诗?
▲陶渊明
这种新鲜的吃法
在唐代受到了
追求意境享受的文人骚客热力追捧
被时人称为“菊花火锅”
一直到了清朝末年
还是慈禧太后的心头好
不过论对吃的研究
宋朝人从来没怕过谁
火锅也被他们开发出了新的制法和吃法:
涮肉时用的肉,
要求薄如蝉翼,
具有特殊的美感。
具体请参见
南宋林洪所著《山家清供》中
记载的一道火锅菜
名字起得很文艺,叫“拨霞供”
冬天,山野之中有客人来访
仓促之中没什么好东西款待
就搬来桌子、风炉、锅,备好酒酱椒料
将野兔肉片成薄片腌制
将筷子一一分给来客
请他们坐在“风炉”(上面架着火锅)四周
将腌制好的兔肉放入沸水中滚熟
夹出后即可食用
口味重的还可以蘸取少量调料
林洪后来也亲口吃到了
惊为天人
大赞其:“浪涌晴江雪,风翻照晚霞”
(其实就是汤锅沸腾如白雪,兔肉鲜红似晚霞)
不用说
这种文艺气息满满
味道赞赞涮兔肉火锅
直接拿下了宋朝人
那不轻易向外物低头的味蕾
明朝时期,火锅不负众望的被选入皇宫
成为皇帝“时时恩宠”的一道宫廷御膳
现存的明代御膳食谱中
专有一道名为“特味火锅”
加上明代辣椒传入中国
也许,这“特味”就是指的辣火锅也不好说
到了清代,各种火锅盛行于世
主料也由牛羊兔等纯肉类
发展为鱼肉菜蔬应有尽有
像东北民间盛行的“野意火锅”:
“以锡为之,分上下层,高不及尺,中以红铜为火筒著炭,汤沸时,煮一切肉脯、鸡、鱼,其味无不鲜美。富者兼备参、筋,佐以猪、羊、牛、鱼鸡、鸭、山雉、虾、蟹子肉或食饺。”
康熙和乾隆这爷孙俩
就是野意火锅的究极发烧友
开千叟宴首选菜品就是它
清代民间也出现了以“羊肉火锅”
驰名天下的正阳楼
AND
以“一品锅”而名声大噪的聚宝盆饭店
(他家还有“什锦锅”“菊花鱼锅”“白肉锅”……)
据《清稗类钞》中说:“京师冬日,酒家沽饮,案辄有一小釜,炽火于下,盘置鸡鱼羊之肉片,俾客自投之,侯熟而食,故曰‘生肉火锅‘”。
人们“无分教内教外,均以涮羊肉为快”
火锅在清代就已经彻底征服了首都人民
不说古代,现代火锅店也开遍了中国的大街小巷,还冲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而且根据各地风俗和物产的不同,火锅的吃法和口味也相差甚远。
谁也不敢打包票说,自己吃遍了世界上所有的火锅。
参考文献
《火锅探源》
《火锅纵横谈》
《火锅史话》
《火锅,吃出来的文化古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