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汇编 第007集 定弘法师 文字版

11-11 生活常识 投稿:管理员
太上感应篇汇编 第007集 定弘法师 文字版

太上感应篇汇编 第007集 定弘法师 文字版

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大家请坐!
我们继续学习《太上感应篇汇编》。请看经本第19页最后一行「三贵坚永」,从这里开始,这是接着之前《迪吉录》讲到学习善法要具备的心态。那么这里第三实际上是第四,前面有讲到了,因为这部书汇集本,可能在原本里头是第三,汇在这里呢它就排在第四了。那么前面第一就是「祝起信心」,第二是「嘱勤修」,第三是「重养心」,这里第四是「贵坚永」,坚是坚持,永就是永远心。
经本里讲:
【小善报近。大善报远。近报福轻。远报福重。】
昨天我们讲到这一小段。这是讲我们如果行的是小善,往往报应很快速,马上就能够见到;大善呢,果报往往是很长远的。那小、大之分不一定在事上看,那是从心上来分判。昨天我们举了一个例子,比如说你要跟邻居打好关系,送他一个粽子,第二天他拿给你一包花生,这是近报,马上就报了。那么这事上讲似乎这就是小善了,可是我们如果用心不同,这小善也能变成大善。譬如说现在是饥荒年,大家都没的吃,你也是粮食基本上都快完了,就剩那么两个粽子,你家里人得分吃一个粽子,然后你省下来把那一个粽子分给邻居吃,这个就是大善,这是舍己为人。同样的事在不同的状况下,用心不同,果报当然就有很大差别,那就不是小善了,那是大善了,可能邻居也快饿死了,有你这一个粽子他就得以活命了,那这个报应就很长久啊,不仅这一生得利益,生生世世都得利益,你这一念为人,忘我,将来是人天福报,享受不尽,而现世的儿孙都能够得到你的福荫。
  「近报福轻,远报福重。」如果我们有心要得报,行善马上就望报,那也能求得来,福很轻。今天给他一包粽子,明天就来一包花生,这福就很轻了,报完了。如果你不求,那个报可能很远,可能这一生都没有回报,那可能多生多劫以后那个回报就很重。就好像存银行那个存款,利息很高,但是你很早就把它提出来用了,利息就很少,你把它放在银行,一千年以来再提出来,哇,那利息远远高于你的本金,这个道理不难懂。所以最好就是行善不要望报,但问耕耘,不求收获,只求自己好好积德,不要求果报何时现前,而你不求报这样的心,往往感应的是大福,是自己意想不到的福报。
再翻过来第20页第1行:
【柳蒲之质。朝种夕发。松柏则不然。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后获千万年之用。】
这是接着讲下来,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柳蒲,柳蒲又称为水杨,这是生长在水边,性质柔弱,树叶很早落,往往用它来比喻体质衰弱,所以柳蒲之志就是讲,它很容易发,也很容易枯落,所以「朝种夕发」,长的快可能是叶子也落得快。那么相对来讲,松柏则不然,松树和柏树都能够傲立于风雪之中,但是它的生长非常的慢,不像柳蒲很快,快长起来的往往衰败的也快,而在成长过程中有很多的挫折,往往它能够屹立长久。所以这里讲,松柏「困于蓬蒿」,蓬蒿就是指野草,刚刚小树在长大的时候,那野草就会困扰它;「厄于牛羊」,有时候牛羊可能都会吃它,吃它这个小树苗,吃了之后它还要长,长得很慢很慢,可是真正最后长大了,长成大树了,「而后获千万年之用」,我们知道有的松树都是千年以上,千年松,这万年松估计很少,但是也可能会有。
松柏往往是长寿的象征,寿命长,这真是成为栋梁,栋梁之才往往在成长过程中会有很多苦难。那人也是如此,所以孟子曾经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伐其身,行弗乱其所为,而后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上天要降下大任给一个人,这个人得拣选,将来要成为大圣大贤,成为栋梁之才,可是往往他会遇到很多很多的挫折、苦难;"苦其心志",他的心志很苦,不得舒展,甚至处处碰壁;"劳其筋骨",他身体劳累、奔波,甚至无处安身;"饿其体肤",还要挨饿,像孔老夫子当年有陈蔡绝粮,饿其体肤,苦其心志啊。他很想有一个诸侯任命他做宰相,他能施展他的政治抱负,用一个国家做试点建立和谐社会,建立大同之治,但是没有一个诸侯愿帮,周游列国十四年,很苦,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伐其身,有时候真的什么弹尽粮绝,什么都没有。孔子过宋的时候险遭不幸,很落魄,受种种的苦难,这是因为上苍要给他大使命。"行弗乱其所为",他想做的偏偏不给他做,处处都是失败,一生没有真正建立什么功业,只有教学,能教出好学生,政治上根本没有他施展的地方。"动心忍性",这就能够成就他的圣贤修养,原来圣贤是忍出来的,你不忍怎么能成就大的德行。上天就是让你忍,这就能曾益你所缺乏的这些德行和才华。就像松柏它成长很慢很慢,受尽了折磨,最后它长成了,所以有大用啊,这个大用是德则天下,福荫万世,孔老夫子两千五百年来都被奉为万世师表。
所以当我们看到这些话,我们要行善一定要发起坚勇心,既然选择了好的道路,走圣贤的道路,那我们就要矢志不渝,誓不退心。在现在这个时代,你要走圣贤路很苦很苦,师父上人多次跟我这么说,他老人家讲他这一生所遭遇的挫折、毁谤、障碍,一般人是受不了的,你看到现在依然这些挫折,这些障碍都没有消除。然后他老人家跟我讲,说你将来要遇到的这些挫折、障碍比我要大十倍,那你能不能挺得住啊?如果不发坚勇心,那退心是难免的。
现在这个时代大家都不学圣贤了,不像春秋时代大家还讲一点仁义,虽然做不到起码他口头上还能够讲出来,现在口头上都不讲了,不仅不讲还笑话,还讽刺,还挖苦:"都什么时代了,还讲什么道德、仁义呀?"所以你在这样一个处境当中,你要弘扬正法你就想想多艰难。孔老夫子当年都有陈蔡绝粮,你自己得做好准备,你难免有这个时候,孟子所谓:"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就是讲你的坚勇心,守住你的志向。在贫贱的时候,分文都没有了,你不要动摇你的志向,彻底放下名利,安贫乐道;那有富贵了,人家恭敬你,赞叹你,名闻利养现前了,你也不能迷惑,不能生起骄慢心。富贵最怕就是"淫",这个淫字不一定是指色,指你做的不如法了,享受过分了,贪图名利心起来了,这都属于这个淫字,这就讲逆境、顺境都不能动心。"威武",见到别人威逼、利诱,不可以屈服,当然也不要对立,最好就是躲避,不要理会他。人家骂你、毁谤你,不要辩驳,由他骂去,他骂累了就不骂了,要有那种坚忍力,要有相信。你真正发心走这条路,虽然人不护持你,天地鬼神会护佑你,佛菩萨、圣贤会加持你,只要你不退心,你这条路最后能走成,能成功。
而学佛之后我们知道,这些境界全是幻梦、幻境,就是在这幻境当中你能够保持如如不动,你要看得破,放得下,所以学习佛法般若智慧能够帮助你忍力成就。如果没有般若智慧,就这么硬忍,往往是忍不过去,到最后就忍无可忍了;佛法如果讲忍无可忍也有一个意思,你忍你要开悟,无可忍什么都是假的,有什么可忍的,无可忍,所以你忍到无可忍你就是开智慧了。
下面说:
【今世信善者非无人。而坚永者不多得。由其略行数事。间值坎坷。即谬谓天道难知。前修顿废。皆欲速之心误之也。】
这些话都是金玉良言啊。「今世」,这是讲注解《感应篇》的那个时候,《感应篇》的注解自宋朝以来就不断出现,宋、元、明、清历代注解很丰富,就不知道注解的人是哪个朝代的,但至少是古代了。
那么古代还有「信善者」,就是相信善有善报。
「非无人」,不是没有人,还有这样的人,越到后面呢,到现在是很少很少了,但是还是会有,尤其是我们净空老和尚,讲经说法这么多年,大家真听懂了,都愿意行善,都相信善有善报。
  可是「坚永者不多得」,相信的人多,能够坚持永不退心,这样的人少,你一天两天行善这不难,难在你一辈子行善;一天两天不干坏事容易,可是一辈子都不干坏事这就不容易了,所以那个坚永才可贵,这是一种永恒,恒常的心。
  「由其略行数事」,其就是指这么一个人,信善的但是不能坚永的人,"略行",略就是简略的略,就是简简单单的做几件好事,
  「间值坎坷」,这中间值遇"值"就是遇到了坎坷,挫折。确实行好事在我们这世界上不容易,要不然佛也不会讲我们这是五浊恶世,所谓好事多磨,干坏事容易成就,干好事难成就,要遇到坎坷,如果不是真心去做,里头夹杂着自己的名利,夹杂着得失,夹杂着疑虑,很容易退心。
结果退心之后就说了:
  「即」就是立即,
  「谬谓」,谬就是错误的;
  「谓」就是说,错误的说。
  「天道难知」,天道好还啊,意思就是说,天的道理就是自然的道理,善自有善报,恶自有恶报,就是《感应篇》开头的四句话,"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这是讲天道,就是因果啊。可是一般这个人信心不具足,道理不清楚,做好事没见遇到好报,反而遇到很多坎坷,所以就说这因果很难明白啊,就不相信了。
于是「前修顿废」,前面所修的善立刻就废了,不再去行善事,这就是怀疑心,怀疑起来之后立刻就退掉了。那么这个心我们细细去分析,我们会不会有?往往会有啊!见地不真的人,还有迷惑,这个难免会起这些疑虑退心。
这就是说到底,
  「皆欲速之心误之也」,欲速之心,这是心浮气躁,做了好事就想立刻得到好报,立刻得到感应,急功近利,这个心实际上就是贪心,名利心,心就不真诚了,夹杂着名闻利养,夹杂着急功近利,所以做的好事也就并不圆满,用这种心来修行也很难成就。
我自己细细反省,我也都有这种心,一直到最近才悟出来,我学佛二十年,为什么到现在没有成就,现在知道了,就是师父讲的没有扎根。虽然听的经多,读的经也多,也算是一门深入跟着一个老师学,那为什么到现在三昧连影子都没有,依然还是妄想纷飞,了脱生死还没有消息,原因何在?细细想来就是"欲速之心误之也",被这个欲速的心耽误了。这就是现在社会污染了,都讲求效率,讲求快速,我在世间也就是一直都在学校里,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博士出来在大学教书,学业非常顺利,于是就养成一个什么呢?急功求速的心理。急功就是我的努力必须要有结果,而且要快速得到结果,耕耘马上就要收获,如果没有收获就不去耕耘。用这个心搞世法也许你能成功的快,我也算是很顺利,可是世法上的成就跟佛法上的成就是两码事,你不能用求世法的心来求佛法,来求道,你这个在修道方面还要讲快速,这就是心浮气躁,反而是背道而驰,越是求速就越缓慢,欲速则不达。于是就找捷径,哪个方法最快速,听经听懂了,念佛方法最快速了,《无量寿经》最好了,那没错,这个选择是对的,就一部《无量寿经》,一句佛号,干了不少年,也没见念佛三昧。捷径是找到了,可是那个心不相应,求速啊,心就不清净,不平和,三昧一定是在你心清净了,定下来了,自然得到了。如果里头夹杂着意思在里头,夹杂着欲望,"我希望马上得到念佛三昧"有这个念头,反而就有障碍,到最后它会让你起疑虑,我走这条路到底对不对呀?就跟这里头讲的一样,"略行数事,间值坎坷",你没修成,即"谬谓天道难知",你没修成最后就说这个念佛大概也不管用,然后再听听别人讲说,还有更好的捷径,你就又跟他走了,"前修顿废",我见到真的不少这样的人,这都是"欲速之心误之也"。
所以修行路上为什么成就难,难就难在用心不对,不是用的是真心,还是用妄心,妄心就是这种念头没放下。如果是真心,那就是完全的相信,信因果,信这个法门,信我的老师,信经典,我走的这条路没有错我就走下去,不管什么时候成就。《弥陀经》上讲若一日至若七日念佛,就能一心不乱,我也不要求我七日之内就一心不乱,越求越得不到不乱,因为一开始就乱了,管它是七天还是七年,还是七十年,我就一味念下去,老实念,这就一定能成就。还想着什么时候能得三昧,就不老实,不老实就是自欺,自己欺骗自己。那这种人就是这样,行了善事没得好报,马上就说因果不值得相信,就是自欺,那就是不老实。所以能够老实、真干,你的善报就真,"因地不真,果召迂曲",因不真你一开始的念头是计较得失的,急功求速,那个果就不真,所以我们要行善之前,首先要把我们意地上的杂质给扫除干净,你不清扫心地上的那些灰尘,你可能很努力的行善,到最后果报不理想。所以感应篇全在我们心地上来修。
下面说:
【故积德而弱者。福之基。履险而贞者。德之辨。】
这几句也是特别的好,所以好的句子可能把它摘录下来,作为我们的名言警句,那这一本书真都是句句精华,学古文就这本书就够了。(故积德而弱者),积德还要弱,这个弱是指我们的心态要谦卑,卑弱,卑弱到什么呢?我积德了都不着积德的相,我干了好事也不放在心上,好像没干一样,不认为自己是这么好,积德也不认为自己是有德,很谦卑,自己不行。印光大师讲:"纵有修持,总觉我功夫很浅,不自矜夸",不敢自己夸自己,做好事决不跟人说,这是分内要做的;没做好不应该,做好了应该,没什么可说的,没什么可自夸的;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积德而弱者,福之基」,福报的根基在这儿,换句话说你积德行善,如果你自高自大,自己觉得很美,还到处跟人讲你看我干了什么好事什么好事,希望人家赞叹你,表扬你,福的那个基础就没有了。人家可能会赞叹你,甚至给你登报纸宣传,说你是大好人,这名声一出去,福报就报完了。如果名还大于你的实质那就麻烦了,名过其实,不仅没有福还会有祸,所以《了凡四训》里讲,世间多有享盛名而实不符者,名不副实多有奇祸。
下面讲:
【履险】,履就是走,走到险路上;
【而贞者】,贞是守贞,保持你的气节,不变节;
【德之辨】,辨就是辨别、明辨,你是不是真有实德从这里可以辨出来,你在顺境里头你说你能守节这个不难,你能够遇到危险的状况,甚至有生命危险,你还能够守节,不变,这就是你真正的实德。而在危险的状况下变节的人太多了,你看历朝历代两军作战,俘虏最后投降都属于变节,而能像文天祥那样,在敌军那里受尽了侮辱,依然正气凛然不变心,这个就是实德,死都不怕,最后以死殉国,忠义呀!所以他的这个诗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传颂。这诗后面是有德做根基,道德文章,如果文章没有道德做它的支持,那文章没什么流传价值,也不可能永垂不朽。所以古人重在实德上、实修上,不重文字。
下面说:
【古云】,古人云。
【树德如滋。除恶务尽。】
(树德),树立道德;「如滋」,就是滋养它,就像栽培一颗小树,要不断的给它浇水,让它慢慢的长,这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要有时间,要有耐心,要有恒常心。积德积了一辈子,才能称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到死都不变节的,这种人就能成君子。如果是积德积到最后退心了,积了一半不再积德了,君子变成小人了,就很可悲了。所以君子变节还不如个小人,那小人到最后临死前能够悔悟,他也能够做个君子啊。所以积德从你现在明白之后就开始,终身行,这是坚勇心。怎么个修法呢?「除恶」,就是把恶都除掉,恶习、恶念除的干干净净。「务(尽)」就是一定,一定要除尽,只要你发觉那是恶,马上除掉,不能够留存纤毫。
【每见发祥之家。或累世积行。或多年力善。余庆之流。非朝伊夕。】
「每见」就是常常见到,
「发祥之家」,祥是吉祥,意思就是发达的人家,往往都是什么呢?
「累世积行」,好几代人都在行善积德。像孔老夫子他的外公观察孔家的祖先,五代都积德,就知道这个家以后能出大人物,于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孔子的父亲,所以生了孔子,果然成为一代圣人。所以一个圣人能出现,那这家都是祖祖辈辈积德。
「或多年力善」,祖辈不积德自己积呀!"多年",很长年的力行善事,也行,这是什么呢?真正觉悟了,觉悟了之后一定是拼命干。比如说舍财做福,那就是把所有的钱财都布施了,自己有一分能力全部贡献为众生,一切都能舍,没有不能舍的,这叫力善。努力的行善,奋力的行善,那这个果就殊胜,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余庆之流」,余庆就是余福;庆就是福,余福子孙享;流就是这类人,这类家,这种家庭。
享余庆的「非朝伊夕」,这个伊是语气助词,没有意思,就是非朝夕可以成就,朝就是,不是一天,从早到晚就能成就,那是累世或是多年的行善。如果没有坚勇心,没有恒常心怎么能成就呢?
【若小有善果。便希厚福。根源已差。何由集庆。】
(若小有善果,便希厚福),如果说小有善果,做了点善事,帮助人了,或者是护持正法了,做了那么一点点,马上就希求厚福。像《地藏经》里讲的舍一得万报,他冲这个说法,于是他就肯舍了,希望舍一块钱,将来能拿回一万块钱,这个心就出问题了。
  「根源已差」,根源就是心地,善事为什么会做?因为你有行善的心,可是同样的行善果报不同,何以故?用心不同,那么用的心如果是虚伪谄曲之心,那么就是根源已差。
  「何由集庆」,用心都差了,哪里还能够集合福报呢?吉庆呢?就是把福报聚集来了。意思就是说你没有福报,可见得福是心田上长出来的,福由心耕,《文昌帝君阴骘文》上讲:"欲广福田,须凭心地",不是凭你做的事多大,凭你的心,你的心是不是真的,是不是忘我的,无私的,还是希求名闻利养果报,从这里自己辨别呀。心真福就真,心假福也是假。
所以【朱天麟曰】,
朱天麟是明朝崇祯年间的进士,就是明末,他是庐江人,就是现在苏州境内。朱天麟先生说过:
【有心为感感不灵。有心祈应应不至。】
原来有心就是假的,无心才是真的,所以你行善,有心而为善,有心为感,就算求感应、求果报,感不灵;「有心祈应」,祈求得到回应,应不至,应就不会来,为什么呢?因为你有心求,正因为你有心求,所以感应就不灵了。为什么呢?心地不真,你有妄念夹杂。那个有是什么心?就是贪心,贪心怎么能够得到善报,怎么能得佛菩萨感应呢。
所以要"祈天立命须从无思无虑处感格",这是《了凡四训》里的话。祈求天感应改造命运,改造命运要靠断恶修善改,都要用真诚心,怎么才真诚?无思无虑,就是没有想法,没有思量,没有念头,你才能感格,感动上天,得到感应,这就是求感应的要诀。所以曾国藩先生讲什么是诚?他说"一念不生视为诚",一个念头都没有,这个时候你的心是诚的,诚意正心;念头心就不诚,意不诚,心就不正。心怎么不正了?有贪嗔痴慢疑夹杂心就不正了,你求感应是用贪心求,求不到怨天尤人,嗔心;还不知道因果真实不虚,还怀疑,愚痴;自以为是是傲慢;怀疑圣教。贪嗔痴慢疑就那一念里头具足了。
那怎么能感应呢?修心必须先把你那个妄尘从心境念上洗干净。心地犹如明镜,现在妄尘布满了,所以心镜那个镜子光明显发不出来,现在要扫除干净,妄尘就是妄念。世间要求感格都要这样做,何况念阿弥陀佛求感应,"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经上是这么讲。但是你要"有心"求见佛往往见不到,你"有心"求见佛那个念头是个妄念,那个妄念不是在忆佛念佛,你是在忆念"求见佛"这样一个妄念当中,所以不得见佛。一定要把这个妄念放下,一直这么念下去,老老实实,平平妥妥,自自然然,不知不觉,念着念着就见佛了。
这夏莲居老居士讲的念佛,"有一毫凡情圣解夹杂于其中,即是自欺,即非老实。"凡情是什么?你自己那个贪嗔痴慢疑,这是属于凡情,情见。有的人自己很苦很苦,想着赶紧往生,拼命的磕头,磕响头,把额头都磕破了,求阿弥陀佛赶快来接,使劲的念阿弥陀佛快来接我吧,凡情,你是用情执去念佛,不行,见不到佛。圣解呢,念佛念着念着觉得心很清净,这是不是得三昧了,我是不是一心不乱啊,是不是阿弥陀佛快来了,有圣境现前,这叫圣解,这个也是虚妄的,也不能见佛。夏莲老归纳到这都是属于自欺,都不老实啊,都不真诚啊。所以懂得怎么用心,你就知道该怎么去培养你的心地,培植你的福田。
【此宜听之自然。不得妄生揣度。故坚永尤积德之枢要也。 】
这里就有提醒我们,「此宜」,宜就是应该,
「听之自然」,不要刻意,一刻意已经就是不自然了,不真诚了,
「不得妄生揣度」,妄是妄想,生起妄想来了;揣摩,度是思量。所谓忆往期来,想着过去我行了那么多善,未来什么时候得果报啊?想这个事,自生障碍啊。
「故坚永」,所以坚永心,
「尤」,这个尤为,尤其是
「积德之枢要也」,枢要就是关键,最重要的。那么这一段的论述确实很深刻。
  【一重传流。经书所在。即属善缘。秘而不流。必有天殃。】
这是讲到善书,我们要多流通。
「重传流」,重是重视,不能轻忽这个事情;传是流传,很久就传;流是流通。这样能够利益广大的众生,这是法布施,这功德很大呀。
「经书所在」,所在的地方即是属于善缘,这本书就是个善缘,你要能够跟众生结善缘,你能够送一本书给别人,他读了就受益,你不就度了一个人了吗。那现在也包括什么呢?光盘、播经机,现在流通的媒体很多了,更殊胜的是网站、卫星电视,这都是用来法布施,广结善缘的工具,善于利用。
  如果「秘而不流,必有天殃」,这法宝我把它秘下了,不肯去流通,这个因果可大了,必定遭天降灾殃,所谓天遣。为什么有这么大的灾殃呢?因为正法流通能广度众生,如果我们不去流通,众生本来是可以有缘可以得度,现在没有这个缘了,我们就等于是断送人的法身慧命,那个果报就非常重。要知道断人身命罪还是小,断人的慧命罪就大了,决定就是地狱,所以有法宝我们要尽量流通。无意"秘而不流"的尚且都有罪过,更何况有意"秘而不流",故意不让人得到法宝,那个罪就很重,决定是地狱。有这个心都是地狱业,更何况造成了这个事,形成了这个后果,那这个果报就很惨,所以法宝要多流通。自己有法宝别人希望看马上要送给他或者借给他、利益他,不能舍不得,舍不得那个心就是吝,吝法那是生生世世得愚痴果报。
下面说:
【功过格。以善书传一人者。当十善。传十人者。当百善。传大贵人。大豪杰。大力量者。当千善。重刻流传。广布无疆者。当万善。】
这是讲「功过格」,就是指《感应篇》。自古以来读书人都用《感应篇》作为功过格,因为里头讲了善恶,条目清晰很详尽,言简意赅。那现在我们把这个功过格《感应篇》做成表格了,一周一张纸,里头对照反省做不到的打X,自己每天都算一算有多少条没做到,没做到的第二天要改,要努力做到。希望恶越来越少,善越来越多。以这种善书传给一个人这可以当做十善,这等于是干了十件好事。这功过格过去印刷术不发达,所以做善事不容易,现在我们如果发心印制《感应篇》或者《感应篇汇编》,或者是送人一片光盘,乃至告诉人网站、,劝人上去看,这都可以当十善。为什么呢?你能度他一个人,何乐而不为呢,为什么秘而不流呢,随手就能做十种善事了,你不肯做那不是太愚痴了吗?所以念念都要想到流通正法。传十人者当百善,你传给十个人就等于一百件善事,十乘十。「传大贵人、大豪杰、大力量者」,这就是属于什么呢?达官贵人,有势力的,有影响力的,那他一个人得度了影响一大片,「当千善」,这一个人就等于做了一千件善事。比如说你能度一个,哇,那可能都可以当万善了。他来提倡《太上感应篇》,那全国人民跟着学,你的功德多大。或者你能度一个媒体负责人,他在电视上宣传,甚至邀请专家学者来讲授《感应篇》,在电视台上,或者是电台,那这个善也很大,那现在看网络的也很多,网络电视台费用更低了,你能把讲《感应篇》的节目在上面一播,那都是千善。
  「重刻流传,广布无疆者,当万善。」重刻就是再次印刷,刻印。我们现在希望大家都来印这个《感应篇汇编》,北京有一位萧老师,他是专门搞出版行业的,我跟他提了一下,他就很欢喜,他说这本书他要去印,在中国还没有版号,要申请个版号来出版。希望什么呢?最好用成本价去售卖,最好不要加,不能加版权,能够流传,能广布无疆,这可以当万善。那么还有一个比这个更方便的就是网站,你比如说你构建一个网站,专门流传《感应篇》,流传因果教育弘扬正法,那也是广布无疆啊,疆是边疆,网站真的是无疆啊,地球每一个角落都能够收到看,当万善。那这些很好的工具我们都要善于利用,很有智慧的人,懂得善于利用这种工具。你看,废少利亦可以成大善。
【时时称说。时时提醒。虽至田夫闺妇。牧竖村童。无不变化。善缘无边。福缘亦无边也。】
这都是在劝免我们要广布流通。遇到有人能够接受,我们就要跟他讲,劝他学习。
「时时称说。时时提醒」,称说就是称扬,演说。这个不一定说你一定要上台讲《感应篇》,其实你在日常跟亲友在一起聊天的时候,那你就抓紧时机,这就是你弘法的时候。
你看像有一次有一个同修来这边看望老法师,中午一起吃饭,吃饭的时候闲聊,我就跟他讲起印光大师,特别强调因果教育,有空就要多跟大家讲因果报应。那个同修马上就说出他一个亲身例子,他说他是一个老板,有一次他带公司全部员工去朝拜普陀山观世音菩萨。其中有一个员工不相信,不仅不相信还对菩萨非常的傲慢,甚至亵渎,竟然在菩萨相下面撒尿,大家看了觉得他怎么能这样做。结果他马上果报就现前,当天下午肚子疼的历害,就在地上打滚,像中了邪似的,后来送到医院也救不来,竟然发现神经错乱,送到了疯人院,到现在还关着呢,这就是现报。这感应的特别的快速,这不是菩萨惩罚他,这是天地鬼神惩罚他。鬼神他是凡夫他不是圣人,他爱憎分明,看到人行善他很欢喜很护持,看到人造恶他很气愤,尤其观世音菩萨是他的老师,你竟然对他老师大不敬,他就得给你点颜色看看。就给我们讲了这么个例子,真是的,绝不是骗人的。我就说,你这例子要多讲,时时称说,时时提醒,你吃饭聊天跟朋友在一起不用说废话,就讲这些故事。像我们《感应篇汇编》里头故事很多很多,常常这么讲,这就是功德。
「虽至田夫闺妇」,田夫就是农村里面耕田的农夫,很普通人,闺门里头的妇女,就是男女老少。
「牧竖村童」,竖是指未成年的童仆,牧牛娃,牧竖就是牧牛娃;村童,农村里的儿童。男女老少听到因果无不变化,真的因果教育非常快速,一听就让人悚然,生起敬畏之心。你看我刚才讲的那个故事,转述那位老总他亲身经历的这么一个事,你听了之后恐怕你再也不敢在菩萨像前撒尿了吧,特别快。
  「无不变化」,马上他就生起对佛菩萨的那种敬畏了,生起对天地鬼神的敬畏了。印光大师讲要挽救世道人心唯有靠因果,靠其他的不够快了,现在人病得厉害,一般的药药效不够,因果这个药效是最猛的。
  所以逢人便讲,这就是等于讲经说法,你跟大家结善缘、结法缘。「善缘无边,福缘也无边」,你能行善,时时刻刻想着弘扬因果,这个善缘无边,你的福报也是无边。
下面说:
【昔孙真人刊千金方。书成仙去。】
昔就是古时候,孙真人是唐朝时候的孙思邈。这位是得道高人,对儒释道各宗、各派、各种学说都很有体悟和造诣,尤其在医学方面,他传世的一部著作就是《千金方》,好像是三十卷。他以这部著作传世,利益无边,很多人得了病就能好了,有他这个方子。「书成仙去」,写好这部书了,他福德就圆满了,成仙去了。
下面:
【周篪与人说感应篇。脱饥馑籍。】
「周篪」前面我们讲过,在这部《汇编》里面第七页,就讲到南宋时候的周篪这个人,他就很爱跟人讲《感应篇》,逢人就说因果报应。结果本来他是属于要饿死的人,阎王爷那里他的名字是在饥馑籍里头的,就是饥馑录,本来是属于要饿死的人,结果阎王爷知道他在世间弘扬《感应篇》做了好事,所以把他放回人间,还嘱咐他要好好的修行,而且广为传扬。第七页,我们翻回来,最后倒数第二行,他从阴间出来还遇到一个鬼厉,跟他讲:"汝还阳,更宜将此篇广布。"你现在还阳,回到阳间了,更应该把这部《感应篇》广宣流布。"若一方受持,则一方免难,天下受持,则天下丰治。传授者,受持者,皆功业不浅"。这都是鬼神特别敬重那些弘扬《感应篇》的人,我们在这里学习、受持、为人演说,那无形之中都增加了很多福报,都在改造命运。
所以:
【公善之德。宁有量哉。】
这是大善,为公者善,这个德,宁就是反问助词,哪里有量哉,无量的呀。
再看下面一段,第六条:
【一愿增补发挥。古今善恶酬报者何限。偶笔记取。安能悉其大全。同怀此意者。或取之载籍。或得之见闻。不妨续入。更加大笔。挑剔微危。跃人心目。一句赞扬。便是一句护持善根。一念打动。亦是一念消弭罪业。发挥愈朗。至理愈显。助天阐教。为功厚矣。】
这一段是「劝增补发挥」,让我们大家都来增添、补充《感应篇汇编》这些事例,发挥它的道理,务必使它能够淋漓尽致。这篇古文为什么历朝历代这么多人注解?原因是每一个时代的人根性不一样,时代背景不一样,所以注解都不同,这就是发挥。我们现代人根性说老实话比古人要钝,为什么要钝呢?因为妄想比以前人多,欲望比以前人重,烦恼比以前人重,这就是根性钝了,再加上现代人也不学古文了,文言文也看不懂了,所以现在要讲《感应篇汇编》就得详详细细的讲,一字一句都得开解。古人不用开解,看这个已经足够了,意思很明了了;现在就得讲,而且要结合现代讲,结合我们现实生活来讲,让大家真正能够受用,能够落实。
  「古今善恶酬报者何限?」古往今来,善恶报应这些事例那是很多的;何限,哪里有限量呢,无限量的,真的是笔笔皆是。尤其是现代,只要我们冷静观察,眼前全是因果报应啊,所以这些案例,如果我们身边看到的都可以把它发掘出来。
「偶笔记取」偶然之间笔录下来,把自己的见闻案例写下来。
「安能悉其大全?」,"安能"是哪里能,安是反问助词,哪里能把这个义理发挥得圆满呢,完全呢?所以这个注解《感应篇》要每个时代都要做,注解、讲解、发挥。
「同怀此意者,或取之载籍」,"怀此意"这个意就是流通《感应篇》,弘扬因果教育,这是大慈大悲,我们一起发这个心,自利利他。过去注解《感应篇》的很多大德,"或取之在集",在集是记载的,这些文集里头,这些集册里头,从这里面挑选古今的案例、名言警句、圣贤教诲,从这里摘录下来,作《感应篇》的注解。
  「或得之见闻」,或者从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这些案例当中截取精华。
  「不妨续入」,如果你有这样的案例,不妨提出来。所以我们上次有提到,如果能够专门设立这种网站,就像博客那样,大家可以投稿,专门是注解《感应篇》的案例,现代的案例;或者是从新闻媒体里摘录;或者是自己亲身体验,亲眼所见的,这个很有必要。现代因果实录,案例越多越好,最好是你能够对应《感应篇》某每一句经文来讲这个案例,这个更佳,理事互相说明。
  「更加大笔」这是对真正有学问的,有见地的人,他能够发挥、补充、浅显没有说出的那些道理,更加大笔,这是很尊敬的说法。
  「挑剔微危」,意思就是说很细密的来发明道理。微就是微言,所谓微言大意,就是指很精当的。但是含义很深远的话叫微言。第一个微是微细的,第二个危也是危言,危当直字讲,直接了当、直指人心这样的话。
  「跃人心目」,这个跃就是震动、启发人的心、人的眼目,让人看了之后就能够有所感动,有所觉悟。
  「一句赞扬」,便是一句护持善根。你用笔写,或者用嘴来说,弘扬《感应篇》,弘扬因果教育。说一句赞扬的话,赞扬《感应篇》,就是「一句护持善根」,让大家相信。所以这个事情我们很乐意做,护持众生的善根,启发人的良心发现。
  「一念打动,亦是一念消弭罪业」,很多人造罪业自己不知道,为什么呢?从小就没有学过圣贤教育,所以善恶利害都分不清,哪个是善哪个是恶,哪个是有利的哪个是有害的,自己真的不懂,所以造了很多罪业。学了《感应篇》,听到圣贤教诲了,他就能够深受感动,生起惭愧、忏悔的心。惭愧、忏悔的心一生起来就能消弥罪业,就把罪业能消除。忏悔真诚,后不再造,过错以前不懂,糊涂干了这些坏事傻事,现在不再干了,这罪业就能消了。所以你看能够劝人断恶修善多么重要,他没有听到你的劝导,可能他永远处在这样的状况。
  我今天收到协会传来的一位听众的忏悔信,很难得,他是说听到我讲这个《感应篇汇编》,他每个礼拜天在网上听,于是忏悔自己过去的过错,发露忏悔,写了一篇匿名信给我,他觉得不好意思写他的真实姓名,但是写得很真诚,我也想把他的事情跟大家供养出来,也等于消弥他的罪业。他是什么呢?他今年三十六岁,从小因为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所以对男女之事很好奇,到小学的时候就跟一个女孩子进行邪淫,到初中的时候就一直在看那些色情的书还有视频,还出现手淫,结果不能自拨,到高中已经身体很弱。我们知道淫欲心非常伤身体,尤其是伤肾,肾乃先天之本,(手淫)现代非常多。
印光大师在《天下太平之根本》这里面就讲到,当年,这都是将近一百年前的事情了,印祖说当一个孩子要到青春期的时候就要跟他讲,不可以有不正当的这些念头,特别要从小给他扎好因果的根,尤其是《感应篇》,让他知道一举一动,哪怕一个念头,旁边都有天地鬼神监察,都有很多众生在看着都知道,所以他就能够防非止恶,否则印祖说十个里头九个都会犯,这手淫的问题。一百年前的事,现代呢?估计一百个里头九十九个都会犯,所以这个确实不能怪他,社会污染严重,他成了一个牺牲品,他最后肾功能不全,甚至要靠透析来维持生命,后来还做了手术,现在每天还吃药,痛苦万分。
《弟子规》上讲:"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他)后来接触佛法,听了我们老法师的开示,知道自己这种邪淫的行为,自己自作自受,感应恶报,深自悔责,自己很后悔很遗憾,如果从小能接受圣贤教育,学了《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的话,就不会染上邪淫的恶习,就能有快乐健康的生活,确实这是痛心疾首,剖心沥血的话。那么他很难得,他说鼓起勇气把自己的事写出来,一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明白童蒙养正的重要,圣贤教育的重要;二来也是为了让更多的青少年明白看不良的书和视频的危害,以及手淫的危害;更多的也是忏悔,深深忏悔自己的罪业。
这位同修发这样的心地,这样的用心,功德无量,所以我们也成就他的这个功德,用他的现身说法来告诫世人:因果不能不学,恶习不能沾染。《论语》上我们看到颜回终身奉行的四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是一切圣贤之所以成就的关键。要守得住,那么必须在因果上深深扎根,现在学亡羊补牢也不晚。什么时候学,什么时候觉悟;什么时候忏悔,什么时候就能回头,罪业就能消。现在痛改前非,后不再造,而且广劝世人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辙,而能发愿广为流通《感应篇》因果教育,以此功德来消罪业,增福报、断恶修善、破迷开悟,完全能做到。
古德有说:"天大的过错都当不得一个悔字",只要肯忏悔,天大的过错都可以消除,怕的就是不肯改不肯回头,所以从这里看到圣贤教育多重要,它真的可以救人。假如我们从小就学《感应篇》,印光大师的标准是大概三、四岁就有知识了,就懂点事了,可以认字了,就得学《感应篇》,学《阴骘文》,把它背熟,一天背三遍五遍。然后大人跟他讲大概什么意思,直讲就行,不需要像我们这样详细的讲,等他再大一点他可以听详细的直讲,而且在生活当中,随时随地要指出他的过错。比如说兄弟之间闹矛盾了,"骨肉忿争",马上把《感应篇》的话提出来,你怎么可以兄弟之间骨肉忿争,你不怕天地鬼神惩罚你呀?这一讲就提醒他就明白了,就是这样讲。父母也要背熟,随时随地能拈出那句话,让他印象深刻,这就是给他扎根。三、四岁就开始学,学到十几岁这根就稳了,一辈子他不敢干坏事。小时候没有学,现在这个社会诱惑这么多,污染这么重,难免会造恶,到最后痛不欲生的时候后悔都来不及。所以我们能体会到现在众生多么需要这种圣贤教育,那我们就要发起大心、大慈悲心,自度度他,自己认真学、认真改过自新,而又能够大力的去推广,这就是菩萨事业。
「发挥愈朗,至理愈显」发挥,从事上、从理上把《感应篇》里头的含义给发挥出来,发明出来;发明的越明朗,至理就越显,至理就是至高无上的理,就越明显。这《感应篇》不能小看,真的把它读懂了读通了,你都可以开悟,所以净土宗十二祖彻悟禅师说过:"善谈心性者必不遗弃于因果,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一个明心见性的人他教化世人,用什么教?因果,必然不离开因果。而人能深信因果,最终能明心见性,为什么呢?因为心性跟因果本来就是一不是二,心性是讲体,万法的根源、宇宙的本体;而因果是讲相,一切是事相,我们讲宇宙的演变就是因果;那相离不开体呀,所以它是一不是二。那我们怎么能见那个性,见那个体呢?必须从相上见,离开相就找不到性了,性相不二。所以要大明心性就必须要深信因果,去体悟因果,把因果事和理弄得清清楚楚,你那个妄念就不动了,打妄念那都会有因果。所以你就得三昧了,就定了,得定了;得定久了,遇到一个什么样的因缘,你就能够大彻大悟。
所以这个因果是根啊,一切世间出世间圣人教化众生这是大根大本,至理就讲到心性之理,也要从因果来彰显。我们要念佛求生净土,也必须深信因果,能深信因果,那就是深信一切唯心,因为因果就是你的心的作用,因果怎么来的?因为你有念头,有念头就有相产生了;前一念生起一个相,那就会带起后一念起来;第二念起来了第二个相又出生了,所以我们从因果是看前相和后相就有因果,实际上就是前念与后念。你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要大明心性那就是深信只要有念头因果就不空,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万法为什么空?都是念头现的。因果为什么不空?因为念头没空,念头在相续不断,所以因果报应相续不断。什么时候你把念头都放下了,因果就不再相续了,心性就大明了。那我们念佛求生净土不也就是因果吗?我们现在念头转成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念头就出生极乐世界,这极乐世界三种庄严:佛庄严,菩萨庄严,国土庄严。三种庄严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净句,这清净句就是阿弥陀佛,一句名号。这句名号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就是我们的心性,极乐世界就是心性所现,我们现在用一句佛号,就把自性开显出来,所以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不是因果吗?至理得以彰显。
  「助天阐教,为功厚矣」我们帮助上天阐明圣教,这个所作的功德就太厚了,古德所谓参赞化育之功。人人能做,你看你聊天的时候嗑着瓜子跟人讲一个因果故事,那就是助天阐教,为功厚矣。要有这种心,时时称说,时时提醒,见一个人对一个人说,见一百人一千人对一百人一千人说,只要有缘就说。
这一段就是《感应篇汇编》的前言部分,讲到第七讲我们才把前言部分讲完,我们是讲得很慢,缓缓道来,但是我们不求速,扎扎实实的学,相信听者必定有所感动,能消弥罪业,能护持善根。底下就是进入正文了,每一句经文开解得非常详细,有理有事,真是发挥得淋漓尽致。
我们先看第一句: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注解里面讲,
【此节合下一节为一篇纲领。乃垂训之大旨也。】
  这一节,「太上」,太上老君说的,当然这是一个表法,实际上他就是讲的自性,讲的真理。"祸福无门,惟人自召"这一节和下一节"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是整篇的纲领,提纲挈领、开门见山,好文章没有废话,开宗就明意了,让你知道这篇讲什么,就讲这个,就讲善恶因果报应。
  「乃垂训之大旨也」,圣贤垂留下来的教化。这四句是大旨,就是要旨,最重要的宗旨。
【论圣贤之心。不因祈福避祸。而后为善不为恶。论造化之理。积善积恶。而余庆余殃。固不爽也。】
圣贤的心纯净纯善,他没有任何的妄念,所以他不会因为祈求福报,避免灾祸,而后才为善不为恶,断恶修善。他断恶修善的目的不是为了求福,不是为了避祸,而是纯是一片济人利世之心,真诚,没有自我。
  「论造化之理」,造化是大自然,天地,造化的道理。
  「积善积恶」而得到的「余庆余殃」,《易经》上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故不爽也」,故然不会有差错。
  这一段我们刚开了个头时间到了,下一次我们再跟大家一起学习。今天有讲的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
  谢谢大家!

标签: # 感应 # 因果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