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一有天当了妈,我们该忍还是该狠

11-11 生活常识 投稿:管理员
万一有天当了妈,我们该忍还是该狠

最近看了一个蛮有意思的日本广告,里面的桥段非常戳心,特别想分享出来跟你们一起探讨。

视频里一共有三个故事,以“我”(妈妈)作为主人公,儿子、丈夫、女儿则轮番挑战“一句话激怒妈妈,谁更厉害?”


面对家人的“挑衅”,妈妈又是怎样做的呢?


有请一号挑战者登场




“ 害我迟到了啦,都是你的错啦 ”

儿子上学赖床迟到反倒说都是妈妈的错,怪妈妈没把他叫醒……


灯光一暗,脸色一沉,妈妈咆哮道:



很爽啊有木有

天不怕地不怕的二号挑战者来了



“ 有电话 ”


电话响起时,坐在电话旁看着报纸悠闲自得的队友第一时间不是去接电话,而是找老婆……

有电话??


So what!!


这还只是队友三连击中的第一击


洗衣机停止运转时



汤溢出来时



遭遇队友的三连击后


妈妈彻底爆发了



疯狂点赞中


最后来期待一下王牌队员的精彩表现吧



“ 我已经吃过了 ”

女儿半夜才回家,没有提前跟家里说,面对妈妈热情的关心,说了一句“我吃过了”就头也不回地上房间,只留下一个冷(欠)酷(揍)的背影……


妈妈的怒气一泄而出:



说出憋了很久的心里话是不是很畅快


然而,



但是她没有。

是的,没有咆哮,没有爆发,没有愤怒,从头到尾的这一切都只是妈妈的“内心戏”。


在每次跌宕起伏的“内心戏”过后,她都把万千怒火藏在心中,自我消化,实力演绎“戏有余而力不足”。


看到内心戏的时候觉得妈妈真的是太酷了,可为什么总是在最后忍住了呢?我也不禁跟着咽下了一股闷气……


你们是不是也有同样的感受?




连把自己的心情说出来的机会和时间都没有,面对一地的鸡毛和困境,只能默默地把情绪咽下?网友们的评论说出了很多妈妈所想,但是看完留言后,我思考的却是这个问题:


把情绪表达出来,想做就去做,真有那么容易吗?


不 是 不 想而 是 不 能


不管是把情绪释放出来,还是学会放松和调节,大多数人都有种“想做却总做不到”的感觉。


那是因为,在面对负面情绪时,大多数人习惯于采取“情绪消除”的做法,当负面情绪出现时,我们就只想到拿起黑板擦,消除它。


“情绪消除”(Emotion Dismissing),指的是当面对不快乐、恐惧和愤怒的时候,试图通过转移注意力或者劝告“忘了这件事吧”,来改变负面情绪的感受。


这个定义最早是由约翰·戈特曼在分析亲子情绪互动状态中提出的。在美国培训的那段时间,也亲身参与了许多项戈特曼案例研究之中,我当时的观点是,“其实我觉得情绪消除并不是亲子情绪互动状态的专利,在很多人面对自己的情绪,以及面对亲密的人身上的情绪,都本能地采用了情绪消除的方法。”


导师认同了我的观点,“是的,情绪就如同柜子里的香蕉,你不去理它,它也在”。


情绪消除无处不在。当我们处在情绪消除状态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把体验消极情绪当作火上浇油一样的冒险。在这种状态下,负面情绪是心理垃圾,最明智的做法,就是早点把负面情绪从自己身上扔出去。


生气就是攻击性的失控:


“干嘛总是无理取闹!”

悲伤就是自怨自艾:


“不要不开心啦,想开点吧!”

而恐惧就是懦弱的表现:


“别担心,轻松点,大事化小,继续生活!”

这些话,我们对自己说过,也对身边的家人说过,甚至,对年幼的孩子也都说过,但这些真的是耐心的安慰吗?


不是的,情绪消除背后其实是一种对自己,也对他人的敷衍。


我们对情绪贴了标签,更多表达情绪的人也贴了标签。


我们希望可以通过安慰让自己或者别人舒服,但是却忽略了这种轻描淡写的消除法,其实是对情绪的不理解,对感受的不尊重。


这都是在内心伤口上撒盐啊。




如果我们总是用这些话来催眠自己:

“从来没有人懂我的难过,那我为啥还要选择说出口呢?”

“除了一忍再忍之外,我还能做什么呢?生活还是要继续,我的心情一点都不重要,地球也不会因为我而停止转动。”

“情绪对解决问题毫无帮助,沉浸在负面情绪里,只是害了自己的身子。”

自然而然,我们也没有办法学会如何去面对情绪,封闭自己的内心,甚至觉得应该把一切都憋在心里自己消化,不管是如何坚强的人,也许都会在一次又一次找不到出口的情绪漩涡里,积少成多,最终破碎。


有句话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说的也是我们面对情绪消除时的两难选题


想 了 又 想希 望 我 能


其实这样子的妈妈并不少见,情绪消除之所以如此常见,往往是因为这典型的家庭状况。


甚至似乎全天下的妈妈,都有一个关键词,叫“牺牲”。


总是付出太多,收到的认可却太少,事业和家庭不管何时何地都很难两全。往往在有了家庭和孩子之后,自己的需求始终是排在最后一位。当把家庭安排和一家老小都考虑一番之后,发现能给到自己的空间、时间和预算,却少之又少。


但是你有没有发现,在我们的情感油罐上,却会出现这样子的状况:


当我们不停放大、注意和满足他人需求和感受的时候,我们的能力也变得越来越强。正如开头广告所描述的一样,一个妈妈要操劳多少的事情,我们需要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时常让自己变成“八爪鱼”。


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却让自己变得越来越不重要。


当我们越重视他人的感受,把他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的时候,那我们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呢?


却似乎越来越不重要了。


连自己都觉得自己不重要的话,那么周围的人,如果忽视了重视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便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良好的情绪状况是我们身体能量的支柱之一。所以,要解开情绪消除对自己的“束缚”,保证好能量的滋养,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练习“重视自己的感受”。



把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放在重要的位置,这不是自私。


当我们开始练习重视自己的感受和需求的时候,我们才开始学会如何照顾自己,如何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才可以真正觉得,自己是一个有血有肉,也同样渴望被呵护、关心和重视的人。


只有重视自己感受和需求的人,才能开始懂得表达,懂得拒绝,懂得为自己的权益发声,这也是我们力量和勇气的来源。


我们要明白,很多话,如果自己不说出口,别人又怎么可能晓得呢?


当我们害怕要求,担心被拒绝的时候,其实我们没察觉到,其实别人往往也无法理解到自己的需求。


于是我们失望,更感觉到自己的无价值。


“练习表达自己感受的过程,其实是托付自己的信任的过程”,我在培训的时候,戈特曼在和我剖析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状态,这么告诉我。


尝试用“我”来开头述说自己的感受和故事,这是交流和表达,潜台词是信任。


愿意交流和谈吐心声的过程,其实是相信对方是值得聆听,也愿意倾听的可信任之人。当我们用这样子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感受,我相信,没有人会愿意用咆哮、声嘶力竭、发泄和谩骂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内心的感受,对待自己面前可依托之人。


一 起 努 力相 信 我 能


或许,在过去的经验里,因为我们都忙到没有时间好好照顾自己,所以我们也没有什么机会重视自己的感受,更不要说尝试了解并且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或者不喜欢什么了。


把自己缩得太小太小的结果就是,自己也找不回来自己了。


所以和练习重视自己感受相互并列的,一定是练习如何把自己找回来。


如果感觉没有办法像孩子那般重新认识自己,认识这个世界,那么了解如何才能找回自己,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


这里有三个步骤,你可以尝试去做。


第 1 步:练习如何面对不舒服的感觉


很多人都不能将自己的情绪用语言表达出来,因为他们不确定自己的内心正在发生什么。


有时候,不舒服的感觉让人很不舒服,甚至总是让自己想要逃跑,那么请别忘了和自己说:

“虽然这让我很不舒服,但我想我还可以忍受。”


让自己停留在情绪的漩涡中,并不是一件坏事,如果不愿意去面对,我们就永远也找不到出口。


第 2 步:尝试思考自己的情绪状态


让自己处在这种“不舒服”的状态里,并且尝试思考自己的情绪状态究竟是什么。


“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到底是什么?我怎么会觉得如此不舒服呢?”


当感觉到不舒服的时候,请先感受到自己的“不舒服”究竟是因为生气、沮丧、难过、受伤,还是兼而有之?


这步看似很简单,但其实要想透不容易,让自己在这样子的过程中,好好捋清楚自己的情绪和状况,捋清楚背后的原因,才能进一步地看到等待被寻找到的自己。



第 3 步:学会接纳自己,练习拉起自己的界限


你做出的改变,需要出自你本身的意愿,而并非受困于怕被责备的恐惧


在成人的世界里,要做到始终对自己抱有力量和相信,其实困难重重。


我在咨询中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你想要来找我,是因为觉得自己想要改变,还是觉得自己应该要改变呢?”


“想要”是自己赋予的动力,而“应该”是社会价值观的衡量。所有高情商的人,他们的内在都清晰地知道,如何接纳自己的各种特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界限,它真实存在,鲜活存在。


从不会因为自己的特质可能会带来困扰,或者不符合这个社会的期待,就轻易地否定它,甚至想要舍弃他。


我听过最动人的情话来自教养,当父母对孩子说,“我爱你如是,你不需要成为任何人,我爱你,就是因为你是你自己”,我们觉得无比动情,因为这是亲情。


这句动人的情话,依然可以说给自己听。


让自己学习自我接纳,学习拉起自己的界限,不会让自己变成刺猬,而是赋予自己以勇气,去重拾和面对一切的困境。


想做,就去做。直面自己的情绪,你需要当好自己的拉拉队。


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绝对不是自私的行为,而是为了让我们更纯粹地感受关系中最重要的爱,对自己的接纳和尊重,对彼此的信任和依赖,这才是家庭关系中最重要的元素。


家庭,本应该是我们卸下所有武装的栖息之地。它不完美,但是却真实可感。


我们或许终究还是得明白这个道理:


如果我们都不愿意了解自己的感受,都不愿意保护自己不受伤害,那么就更加没有人可以了解或者保护自己了。


而也只有自己,才能为自己发声,才能做自己最重要的后盾。

标签: # 自己的 # 情绪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