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见性的具体方法

11-10 生活常识 投稿:管理员
明心见性的具体方法
意念集中阶段 练功的初级阶段,对意念专一、集中的要求是精神集中(或称集中精神),使练功的内容和要求成为意识活动的中心内容,此阶段虽然未把非练功的意念完全排除,但它不居主要地位。实际上也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到练功内容上来。  然而有很多人不能自如地集中注意力,因之需要借助一定的锻炼方法。  1. 观球法:端身正坐,正前方一米处(与目等高)悬一球(最好是青色或黑色,金黄色亦可),直径约1厘米,两目凝视之,不眨眼。此过程中可能会有流泪或流鼻涕现象,不要理它,任其自然,持续5—10分钟即可。初视球时,会不自觉地不断地眨眼,练几天后就能习惯。尔后观球时,或觉球体变大,或觉其变小,颜色也会发生各种变化(实际上没有变化)。最后会觉得球体消失,空无所有。此时,精神就达到了初步集中的境界。观球法:在眼前三尺远(最近也不能超过一尺二)的地方吊一个球,与眼睛平着。可以用金黄色的,也可以用黑的,当然用白的也可以。直径约一公分,太大了不好。吊好,然后瞪着眼睛看着。若闭着眼,脑子里面不受刺激了,精神不容易集中,就跑了。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习惯了往外看,看着一个东西,定住它,这样精神容易集中。一开始用力量压着来集中,集中看,慢慢脑子就累了。一犯累,精神反而容易安静了。看时不许眨眼,一眨眼重新来,要瞪住。初次练一般看不了三分钟就流眼泪了。它要流就让它流,这能够帮助排泄身体里面的病,还能够调节情绪,清脑子。有时候流出的眼泪还有味。你不用管它,一会儿就不流了。有的人可以从一开始流到练功结束,那也甭理它。这样,瞪着眼看,有时看着看着就会看到那个球一圈一圈地往外冒气,最后球体消失。尤其是看黑球,看、看、看,前面什么了没有了,就整个一片都是黑的。这时有人可能会看到屋子外面的东西了,但不要紧张,不要害怕。所以观球还能看出功能。这是锻炼集中的一个方法。它还可以练力量,还可以练催眠术。不过练催眠术不允许一看看没有了。练催眠术须把那个球看得清清楚楚,就那么一点。球“呜”一冒气,一变大,立刻定住,还让它就这么一点。它是属于常态智能的。练气功的观球法和练催眠术的观球法的根本不同就在这个地方上。   2. 观线香法:端身正坐或直立,手中拿一支点燃的线香,臂似直非直,靠指腕的旋转力,使点燃之香火头做环形运转,所画园环直径不超过一市尺,两眼凝视点燃的香火头。紧随其运动轨迹,不能有瞬间脱离。香火头的运动速度要由慢至快,而后由快至慢。一般5—10分钟即可。练此宜在黑暗的屋中,光线越暗越好,这样可以看不到香体本身,只见点燃的香火头,对凝炼精神效果好些。观线香法:一开始看粗点的香,用屋子里插的香就行。睡觉之前坐在床上,不用盘腿,把屋里灯一关,把窗帘拉上,屋内黑黑的。然后拿着线香晃圈(双手平拿着转也行),一般转斜圈,也可以平着转。一开始转慢点,以后快;再快了慢、慢了快。眼睛盯着香火头,这个亮头跑多快你也跟关。黑暗里香火头那一点亮光更容易把眼神连上,这是从眼里面出来的一条光线。闭着一只眼睛看也行。过去还要掐诀,闭哪个眼睛掐什么诀。手上有12个地方,避老虎掐哪儿,避蛇掐哪儿……一掐诀老虎不动弹了,蛇也不动弹了。怎么回事?其实这是意念力(意念集中后产生的力量)的作用,不在于掐什么地方,掐诀只是形式。
   初乘禅下手修双目存性 先天坐后天坐须要分清 墙壁上涂白圈酒杯般大 两目观睁眼视一寸为终 古人修含目光一日三日 今人修含目光一月之中 神存目思虑无必有效验 也不过一个月心神必清

意念专一阶段 这是练功中级阶段的要求。把意念活动完全集中到练功的内容上。这就是传统气功中所说的收视返听阶段。  1. 何谓收视返听:常人的感觉功能多是感受外界刺激。练功至中级阶段,务必使各种感觉机能指向自身的体内,尤其是眼看、耳听的机能都要集中到自身之中体察体内变化。就称为收视返听。把我们身体的各种感觉功能结合起来,集中到一点上去。耳朵听里边,闭着眼睛看里边,意念想里边,有时还可以加上舌头指向里边。一般练动功不用舌头来指,练静功的时候守上丹田或中丹田,可以用舌头尖来指向所守部位。这种练功方法即称为收视返听。 2. 收视返听的锻炼方法:此练法必须建立在意念集中之基础上,开始多从静功入手,如练三心并站庄。把意念专注于特定部位,如混元窍(腹中脘穴深处)或上丹田,一般不守下丹田,意念想着该部位,闭着眼“观看”该部位,耳听着该部位,舌尖指向该部位。把周身的感觉也引向该部位。若选混元窍,则默念“灵”字音(由一声转二声),细心体察混元窍内的动触感。那个难以鸣状的感触部位即是收视返听的目标。若选上丹田(神机宫),则默念“神(shen)机(ji)”二字,细心体会印堂深处的动触(动触部位的高低因人而异),体察到动触后,把它作为收视返听的目标。在驱使眼、耳、舌、意集中于目标时,要遵从“似守非守”、“若有若无”的原则。古人告诫,“不可以有心守,有心守则着相;不可以无心守,无心守则落空。”当收视返听达到一定程度后,先是意念专一,继而进入一种“豁豁然空”的特殊感觉(当时除此感觉外皆无所知),这时意念活动已返回到了意元体的参照系自身(但尚未穿透参照系),亦即佛家旧说中的“明心”。 当“明心”境界呈现后,再收视返听就非常容易了。因为在未“明心”以前,收视返听是逆常人习惯——意念驰于外——而动,即从外向里压;“明心”之后,已经认识到意念的发源处,因而收视返听是从发源处向里“牵拉、收引”,从而形成感官至“中心”的意识流。与前相较,可以用“负压”作喻,所以容易进入。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意念集中与收视返听在实际锻炼中往往是相辅为用的,并不一定是达到意念集中后才进行收视返听。不啻如此,收视返听也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当然在日常生活中的习练,不能正式练那收视返听,而是加强对眼、耳、口的控制能力,如眼视物,注意力转向目的物不可急骤,而要徐缓转移;耳听音时,不要倾神而听,尤其是众音相杂时,勿顾及太多。视物、听音都不要移神于外,保持神守于内,口勿多语。尤其勿戏谑语、无亵渎语。因这类语言不唯乱气,而且乱心,言谨则气定心一。言之专一,易使心意专一。若能于生活中致力于耳目口的锻炼,使心神安于内,则一身之精气神自然趋向内,此即古说“神返身中气自回”之理,苟能如是,则收视返听也就不难了。  收视返听的效果,随意念集中的目标而异,有的强化气机,有的强化形体,有的敏锐感知机能……智能功所选的混元窍(或神机宫)则与性功的玄关窍相近。收视返听之结果,开始时可导致眼、耳、鼻、舌、身、意都集中于一处,达到意念专一。尔后意念专一过渡到“明心”境界,有的一个质的变化,传统气功认为这是一个从事到理的变化。即从收视返听这个有形迹的事入手,达到体认到空洞无涯的虚明之理的境界。有两种情况:一是上述的从渐变到质变。收视返听的锻炼按意识指令进行,当视、听“收”、“返”到极点后,收返的意识指令对视、听即失去作用,若继“收”、“返”,就将返回发放意识指令自身。因为意识发出去的收、返指令,与往回收、返的意识动作合二为一了,此即古说的“能收”、“所收”合一。如果意念专一以后,不继续进行收返,则很难进入“明心”境界,然而此时的收返切不可着相着意,若着相着意于收返,则易出现幻觉,即古说之着魔。如何恰到好处,既要收返,又不着相着意,首先是停止发放对视、听“收”、“返”的驱使意识指令,使视、听等功能进入自然状态,指令不再外入到各效应器官,使意元体恢复其本具之虚灵之体性。尔后,意识发出的指令是指向指令自身,从而体认到“能发”、“所发”、“能收”、“所收”本是一如,了无二致。此过程是从事到理的渐法。另一种情况则属于顿法。有一些素质比较好的人,听老师讲述“明心”的实质是意识收归意元体本身,当即体认到那种“虚灵”的状态。这一过程不是经收视返听锻炼得来,而是当下开悟,所谓“一说即是”。有收视返听的指令,就达不到这一境界,因为人已形成的旧习惯是意元体发放的任何指令都是指向意元体以外的,而“明心”却是要体察意元体自身。只有在发放指令处与发放指令时,使意识指令受到控制不外放而是指向自身,只有意识活动在萌动的一刹那,就形成体察意识,而不是运动思维或逻辑思维,才能达到这一目的。  需要指出的是,有的人能在进入“明心”境界时,同时达到“见性”(关于“见性”的景象将在第四阶段中叙述,此不赘)。 一般在安静的时候,就守混元窍——默念“灵——灵”(由一声转为二声)里面一动的地方。里边一动耳朵听听里边有什么动静,闭着眼睛看里边,舌尖点下腭也找动的地方,这样去集中、专一,空空荡荡地到里面去。一念“灵”,里面一动弹,实际上那个位置是个窍。一开始感觉不着,以后气多了把里面冲开了,就会很明显地感觉到空空荡荡的。当下边的气足了,你也可以守上丹田,即神机宫——一念“神机”,山根里面动弹的地方(这个地方比意元体中心点稍稍低一点)。念“神(shén)机(jī)”时不发了音来,要默念。念好了还能从眉弓底下出去。因为这两个盲正好是舌尖顶上腭往头顶上冲,它从里边振动,两边一拉开,上腭一开一合往上送。有的人一下体会不到,要反复多练,安静下来就体会到了。找到位置后,就耳朵听,闭着眼睛看,舌尖往那儿顶,往那送,心里想着那,这样练专一。一定要注意,知道那个地方以后,就不能死皮赖脸地往那去想,但又不能不想。怎么办?要按意守的原则“似守非守,若有若无”去做。这就是过去讲的“知而不守是功夫”。 当收视返听(守混元窍也好,守神机宫也好),守到一定程度,往里面返、返、返,突然觉得里面(尤其是守神机宫)非常空空荡荡的——不过说空了,也不是什么都没有。有不少人收视返听时可以直接达到这种状况。一旦出现这种状况就叫“明心”。原来念“灵”或神机的“机”,里面一动,有个动的感觉;而现在里边一空,觉得里面有个地空了——意识往那一放,就那个样子了。当你明心之后,再往里边收意念就容易收了。平时我们是从外面往里压的,而明心后,里面有个位置了,意念往那一放,从里面拉外面了。但是明心也不是那么简单、那么容易。我说:“明心——那么一想,里面就空了。”有的一听说就行,而绝大部分人还得慢慢练。怎么叫一想就是呢?因为我们平时一发意念尖动,它就习惯于出来了,往外跑了,而现在要一想进去,就进不去了。如图3,圆圈喻为参照系,里面是“空”的意元体。我一说:“往里边去。”动点c处就不是往外发,而是向里边走了。“我要体会里面去。”这一句话不生出概念,要体会什么就直接变成体察行为体察里面。这样感到空,那就是明心(还不是见性)。“我想进去看看里边。”这一看是从外面往里看,这样有堵“墙”,你就进不去。就在“墙”那儿,念头一动就返到里头去,不往外跑。我这么讲,应该说是已经讲明白了,但是你仍体会不着,因为你对脑子里面活动的位置并不清楚。只有慢慢琢磨,不知哪一天琢磨透了,“噢”!一下就开了,“啊,原来是它呀!原来就是自己。”佛教的老前辈只会这么讲:明心,发处就是收处,收处就是发处,收发一如。我们讲意元体有外向与内向,比古人多点词,多点内容,但实质还是一个。一下领会不了,就用收视返听来练它。 要想练它,平时该怎么做呢?在日常生尖、行动当中,各种感觉器官都要受意念的支配,说话、处事、举动及对周围事情的关注等等,都要庄重沉稳。过去讲,女孩子带两个大耳环,就是让她们不要反头转得太快,转慢点,稳重点;男的戴帽,上面有缨子,也是不让转得太快了。有文化、有修养的人一举一动都很稳重。练收视返听往明心上走,就得稳重。书本上写了,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强对眼、耳、口的控制,眼睛看东西、耳朵听东西、口说话,都要注意神机宫或混元窍里面。如果你守混元窍,耳朵听、眼睛看、口说话都要注意混元窍,就好像眼睛长在混元窍上,耳朵、嘴以至于胳膊、腿也长在混元窍上了;守神机宫亦如此。当年我练拳的时候,老师问:“鹤鸣,手长在哪儿了?”这一问反我问愣了。我说:“长在胳膊上了。”“我还不知道长胳膊上了?手出去是从哪儿出的?”“老师,从丹田出的。”“这还差不多。”手随便了去那还行?那就不叫练拳了。以前说“力由脊发”,就是从脊梁骨窜过来。“一身备五弓”,那是走形体的整体,是形而下的练法;形而上的练法,一动就是丹田,手跟丹田直接“说话”了。我们身体各个器官都得与练功的窍结合到一块儿,这样才能够锻炼出收视返听的结果。同学们要琢磨琢磨:看东西怎么和混元窍连住?说话、听东西、手一动怎么和混元窍连?这就得靠平时练开合,收气往混元窍里收,了气也从混元窍出去。慢慢手一比划就会直接“打”到混元窍,耳朵听东西、眼睛看东西、口说话,都和混元窍连起来了。这么一点一点也就进步了。不过说话和混元窍往一块连的时候,可能会费点气、费点劲,习惯了就地了。说相声的侯宝林,他是语言大师,他的口腔运用语音用得非常好。因为侯宝林唱过京剧,而且唱得不错,他会京剧的发音法,以后才改说相声。所以到目前为止,相声界没有一个人超过他的。他虽然不懂得混元窍,但他懂得唱京剧的桶子音。桶子音用丹田气发,又叫膛音。唱京剧虽然是从上牙膛的前口腔处振动,不像唱花腔的喉音从喉腔振动,但它口腔的振动是和丹田连着的,所以音质、音量很好。我们不是为了搞音乐,而是练气的,用混元窍反身体各部结合到一起,这样就反神往回收了。收得多了,气也足了。 收视返听是传统功门里边运用意识的一个关键的阶段。佛家讲,能不能出功夫,就看你能不能达到明心层次。过去参禅,最常见的方法是参话头。老师给你一句话,让你参是什么道理,这话各式各样都有。比如问:“什么是佛?”“你出生以前是什么样子?”“我是谁?”等等,让你自己练功参去。其实是给你个具体的东西,让你以一念代万念——用一个念头代替各种念头,慢慢不知不觉精神就集中专一了,就入静了。我们现在讲收视返听,是告诉你在专一的过程当中,身体各个有关的部位该怎么去做。让你闭着眼睛想身体里边,意念注意那儿,耳朵听着那儿,舌头也顶向那儿,这样使精神更容易专一。但是,虽然你能真正专一到一个地儿去,那还做不到明心见性。比如说集中精神守丹田,这样意元体发了的意念都跑出来,离开意元体了,就没法明心见性了。应该是什么样子呢?当精神专一没杂念后,还要继续收视返听往回收。这个往回收是佛家的方法,它不是往意守的对象(如丹田)里收,而是往意识上收,“我要收视返听”这个意念一发,不发出去,马上就收视返听,返回到意念本身来。  意元体往外一发命令——收视返听,听、视、想本身都是意念。这三个念头该怎么办呢?老师一般是让你集中到一点上去。视,闭着眼睛看着这个地方;听,听这个地方;心念想着这个地方;舌头还可以对着这地方:这样就能专一了。本来这些念头都是从一个地方发了来的,而里边也是一个整的。当一旦外面也专一了,然后再收视返听。在它要向外发的时候,不了来,而直接往里走,回到意元体的念头上来。若直接感觉到意元体的念头本身是非常空空荡荡的,这就叫做明心。如果你想:“向意元体里边收进去。”坏了,念头就出来了。念头只要一出来,再进去就不行了。那只得慢慢专一、专一……念头非常专一之后,再返回来。如果遇上有的人会用脑子,我跟他一说“想里边”,他意念一下到里边去,感觉到里面空空荡荡,当时就是明心。所以过去讲:原来就是自家里边的东西,就是自己呀。即使范围再大点,也没有在外面的概念,它怎么动都是在里边的。因为意元体非常宽广,意念一回照,你不要去找里边什么样子,里边空空荡荡就是它。所以,如果能懂得了,明心一说就是。  我们只是自己把意识分子,在眼睛,在耳朵,在舌头,“故意”把它分开了,再想里边,就想不进去了。本来眼睛、耳朵、舌头都在意元体里边“包”着,往里边一想就是,感觉到的那个东西就是。佛家认为明心非常难,可有的人你一说,他马上领会了,就非常简单。禅宗的“接引上基人”,一说就是,他一动就是空空荡荡的。哪还有什么去除杂念的说法?因为要往里边收,先要集中成一个了才能收。原来杂念很多,乱七八糟的,我人这个心(意识)是四分五裂的,现在你要集中起来,集中之后再恢复它去。如果你能懂得,一回就是它本身,就解决问题。现在只能给同学们讲到这个水平,将来在讲《混元整体理论?意识论》的时候,再讲详细一点。我这么讲,你会那么收了,自自然然地一想里边就是。你可千万别皱着眉往里面看哪、想啊,看里边是什么样,那就错了——心分了,意念都跑到外面来了。所以明心说简单就简单,而一下做不到,想找窍门,这可没窍门,就还得走慢的路子,走专一。 内视阶段 这里所说的内视,不是一般练功所说的收视返听的内视,亦不是有透视功能的内视,而是达到“明心”程度后,神居于内,从内向外视自己周身各部,此即古人所说的“内视者,非谓收视返听也,谓不以目视而心视也”(郭庆藩《庄子》引俞樾语)。这是练功进入意念专一、集中的高级阶段的开始。这时意元体的功能正经历着向高能级阶段的跃迁,意识力的穿透能力大幅度提高,可以进入身体各组织,“观察”其内部变化。这个内视和收视返听、闭目内视不一样,不是返观内视的意思。而是当你做到明心之后,通过收视返听,把精神集中到里边去,觉得里边空空洞洞,感觉到它的位置了,然后从那个地方往外看,这才叫内视。当没达到明心的时候,谈不上我们所说的内视。光会收视返听、意念专一了,还不行。必须得达到明心的程度,把意识总放到那个位置,才能从内往外看。明心并不是太难。当你明心以后,你感觉到意识状态了,就能够更好地集中了。这是从佛家来讲的。道家也有内视,指到了神入气中、气包神外的阶段,感觉到气在外面了,然后从里往外看。不过,这个从里往外看和明心的从里往外看的层次是不一样的。若从整体功夫来说,后者比前者要高一个层次。但是,道家的神入气中、气包神外得到了结大丹的程度才能达到。而那个时候,它的命功比佛家的明心要强。这两者,一个是从气上走的,一个是从神上走的。内视阶段说得比较简单,因为它不是非常关键、非常重要的内容。明心之后不走内视,直接往上走也可以。 收视意元体阶段 当内视自身肉体内部比较清晰后,又当收神而视意元体自身。此时的视与内视阶段又有不同,内视阶段尚未完全摆脱常人的视物的心理感觉。此时的内视,只是意念的趋向微细变化而呈现的结果,它与“明心”时的内收有相同之处,但又有质的差异,不仅意元体的体和用都已发生了变化,而且收视进入了意元体之中,突然呈现出内外无别、质地均匀的特殊状态,人体自身亦成了一个无分别的整体与虚空结合在一起。若说它是一种实在,则人体内外都是一种无分别的实在,但又难以名状其实有特性;若称其为虚灵,则人体内外皆灵通无碍,但又非一无所有。此即佛家所称的“见性”之功。古德一句“圆陀陀、光灼灼”,不知贻误了多少修炼者。道家炼养派把结大丹的“神入气中、气包神外”的“圆陀陀、光灼灼”谓之见性。密宗则把修成之明点谓之见性,实则都尚在我执中翻筋斗。  当意元体的察知功能查获到意元体的质地均匀无别的特性时,其察知功能达到了无微不入的境地。对意元体这种通透力,任何客观事物均不能拦阻,似乎万物之区别已经消失,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的境界。至此,功夫尚需高竿进尺,只有把意元体再充斥于自身毫末之内,才能达到形神俱妙之境地。 收视反听是意念(念头)专一,内视阶段是从里边看外面的气、外面的形体,这都还属于外向。而到了这一阶段,是返过来看意元体了。看意元体怎么看、谁在看、谁在内视?内视阶段是往外看,现在不往外看,而要看“我”自己。从一发念头那儿往回一收,“我”要观看自己,查自己。那跟明心有什么区别?明心是念头返回来,发念头“我要收视”,是把念头收回来,它还有念头。而收视意元体呢,是当你有了念头之后,意元体就变成你自己的念头了。这时意念一说要往回收,就得看着这个念头,看这个念头是怎么产生的。它收视是往念头里面收视:一收,一旦那个具体念头没有了,只是有来收视的这个体察思维——“我要看”,没这个看的念头而直接往里面看,看到自己了——那就是收意元体了。这个情况就称为见怀。明心和见性是两个层次。明心是念头返回本身来,见性是看到念头本身,体察到意元体里面产生一般念头的活动背景。意元体和念头就好像是水和波浪。水本来是平的,有了念头就等于起了波浪了。可那人波浪本身也还是水,离开水哪儿找波浪去呀?你一旦能看到波浪本身的体性了,那水的体性也看着了。见性是看到念头本身,而念头本身就是意元体。也就是说,收视意元体后,看到意元体本身的体性了,这就称为见性。 我们结合了传统气功在意识领域的高层次练功的实质,把集中、专一的层次分了这么四部分。当然,这些道理懂了,真要做起来,真要领悟它,还是非常难的。因为咱们的意识活动已经习惯于乱、散、精神分裂(倒不是神经病的精神分裂症),每个人的精神都处于一个分裂状态,不是统一的。让你集中起来都难,想进到里面去就更难了。但也并不是说非得能专一之后才能进得去。有的不走专一,我们这儿一说,他当下即是,一说就是。等真正明心之后,再养得里边神气充足了,那时念头一动就发生变化了。这个变化就比较大,身体里边和意元体本身,能量和体性都更充实了。一开始明心,里边是瘪的,空空荡荡,一旦见性了,就不然了。虽然不是光芒四射,但是它有个体了,有实实在在的一个东西。过去佛家说是“圆陀陀、光烁烁”“无头无尾、柱天柱地”等,形容词很多。为什么这么讲呢?他们体察到了意元体的体性,看到它无边无际、无限广大的这么个状况。可就一句“圆陀陀、光烁烁”不知误了多少千载古人!道有的,练大丹,采大药,转周天,一看里边,一片白光光的亮团,说就是明心见性了。你看《伍柳仙宗》、赵璧尘的《性命法诀明指》、《钟吕传道集》都讲,看到这个情况,就是明心见性了。错了,不是。他们那些书里,似乎把佛家道理也说了,把佛家理论也引了,但是,真正佛家功夫他们不懂,他们没有修持过。其实他们那个“圆陀陀、光烁烁”是气,是下丹田的气和中丹田的气合成一体了,看到的是真气,是意识和气结合的表现。虽然也是很大,但与性不是一个东西,性是意识本身,所以不是明心见性。这时候意识的功夫还没突破局部特征,意识的局限怀、偏执性还没去掉。因此,即使他们结婴儿之后,以至于到了开天门、演神,同样还避免不了庸俗之气,所以,结婴儿、出阳神之后,还要有九年面壁之功,还得把神再收回来,再一念不起地养着,到最后把精神当中的我执破掉。只是面壁之功,还达不到真正破除意识的偏执性。而一旦见了性,偏执性就没有了,各种功能自然也都出来了。所以走佛家的功夫比较费劲,而一旦成功了,就一得永得、不会丢。所以,佛、道两家都有它特殊的内容。



标签: # 意念 # 明心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