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鉴赏要领及品行
对于收藏古玉的爱好者来说,收藏和购买古玉需要知识和经验的积累,针对普通爱好者而言,循序渐进地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依循正确识辩料、工、沁、形、纹、代,并对藏品有一个合理的估价和品味认识,是开始步入古玉收藏要做的必须准备。而了解玉文化在各个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作用和意义,对于提高自己的收藏意境也很必要。
一切被收藏的器物都有其珍贵性和特定意义,对于不可再生的枯竭资源收藏,一般都可以纳入收藏的序列。但如果收藏品的材料质地、工艺设计、器形特征、文化内涵以及自然形态等都达到了一定的完美,那么其价值就具备了提升的条件。
对于可再生资源器物的收藏就必须附加其人文艺术和自然形态的附加值了,没有这些附加值就不值得收藏。例如,近来风行的核桃,这种可以大量种植的果实,如果利用激素催其长的硕大,并用模具形成特定形状,是否还有收藏价值呢?它失去了果壳致密的特征,使盘玩者失去了多年盘玩形成色变的韵味,却给商家带来了丰厚的利润。这样的东西就失去了收藏本质上的意义。
古玉亦如此,急功近利,利用原材料的瑕疵,利用化学手段,利用古老工艺去模仿其纹饰和造型制造出来的器物,不要说是进入收藏的序列,就是且作雅兴也难免对人造成伤害。
那么怎么来认识和鉴赏古玉呢?现在各种媒体或所谓的培训都在介绍相关的知识,这里面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还是要看专业出版社的专业文章。鉴赏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在交流和学习中不断地提高和充实自己,不断地否认和确定器物的真实性,会快速地使自己的鉴赏水平得已提高。古玉鉴赏必须走一个流程,流程走完了没问题,一般器物的可信度就会大大提高。
识玉是第一步,识玉就是区分材料性质,正确判断玉质的属性。辩其老玉还是新玉,辩其是否是礓皮还是沁皮,辩其是否是真玉还是杂玉,辩其是否是籽料还是山料;看老玉,要看表面是否有氧化层,俗称“包浆”,这种包浆要能区别是自然形成的还是盘玩形成的,或者是刻意做出来的;要学会对古玉皮壳的风化以及次生特征与人为制作氧化层之间的鉴别。真正的古玉玉质应温润、洁净、自然、光泽,摸之灵泉应手、半透明而显敦厚拙朴。
识工,“工”指的是当时的设计、制作工艺技术。工艺精致、器形小巧、玲珑活泼的古玉器应该是形于工的和谐之物。她往往象征着权贵的地位、掌握的权力和财富。“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镌刻着同时代的劳动生产力,社会意识、资源贫富和人文艺术。古玉器形与工的形成代表着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当一种先进的工具替代了另一种落后工具,必然会带来在技术上的革命,必然会形成一种新的形制、纹饰的加工工艺。同时技术是的推陈出新也必然会变成社会的发展动力,会带动社会政治变革的巨变。对工的观察不能用简单的,就事论事的方法来对待。要和时代背景相结合,要和地域文化相结合,要和成器之后的次生变化相结合。
沁变,历经沧桑的古玉器在成器后必然会与外界的一些新的不同物质接触,必然会由于气候、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而提高媒介而形成色沁。又因其内部由于静应力的失衡以及本身杂质的分解,会生产一些外部和内部的次生变化。这就在玉质的疏松部分和一些绺裂处形成色彩丰富、变化万千沁色或蚀斑。我们在鉴赏和盘玩古玉器时必须注意到器物表面受沁所发生的变化是否与加工痕迹中的变化和谐连贯;要区别原生皮、沁、礓和成器后形成的沁色之间的不同;要研究玉质与沁色以及次生形成之间的关系;要了解造假所形成的沁色特征;要研究不同层次,不同颜色沁色形成的与器物不同部位的原因。
在古玉鉴定上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分歧意见,这是正常的好事,关键是如何尽快地拉近分歧距离乃至达到共识。我想这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寻觅“证据”,拿出“证据”来验明正身。着其中包括用宏观的和微观的两种“鉴定标准”去衡量。有了证据,有了“鉴定标准”,方可慢慢认同,走向一致。验明正身需要的是“证据”,“证据”来自历史记载和出土器物各种表现形式特征。还有一个很好地途径,就是资深藏家的掌眼,说道资深,到底什么是资深?我至今很困惑。我认为在您收藏古玉的道路上指点过您迷途的都是您的老师,从启蒙开始只要在您一路走来的道路上有过正确指点的都应该是您的老师。不要去求全责备老师这样那样的……,要想到在您还不到老师水平时是他指点了您。我主张不断地挑战老师,不断地拜新的,水平更高的老师,但决不能过河拆桥,友情胜于一切。先做人在谈收藏,人都做不好,何谈收藏!
不要去评论他人的不是,自己应该争取尽量去做好每一件应该做的事。
古玉器微距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