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才是最昂贵的高利贷

11-08 生活常识 投稿:管理员
人情,才是最昂贵的高利贷


在中国,我们都活得像只蜘蛛。

 

不管多努力地让生活变得简单,终究还是离不开那张人情编织的大网。

 

有时,足够结实的线能在跌落之前将我们拽回,可更多时候,这线松不得也紧不了,力道一变它就会断,而且弹回的瞬间还把人抽得生疼。

 

逞一时之快,断了情谊,留下一身疮痍。

 

人情的联结本没有好坏之分,可是一旦被利用了,就带着附加的成本。

 

 

初中的时候,班级里几个女生为了准备艺术节,结伴到地下商城买演出服。

 

十三四岁出头的几个女生,都没怎么自己逛过街。虽然一直走在一起,其中一个还是把兜里的800块全弄丢了。

 

虽然这女孩家境不错,但这些钱对她来说,意味着足足两个月的零食和杂志。

 

当天晚上,其他人一起AA请了丢钱的女生吃饭。女孩说了谢谢,没谈到其他的。

 

可等到上学,女孩叫齐了当天的同伴们,说:“哎,我这个月的口粮可就靠你们啦!”

 

就这样,她靠着朋友的“救济”安稳地过了一个月,享受着同学们的同情带来的便利。

 

可她没意识到的是,自此,这些女生谁也没有再主动与她亲近,甚至有点故意躲着她。

 

女孩觉得,丢钱的那天这群人都在场,她们一定最能理解她的心情,“雨露均沾”地让大家帮忙,不算过分。

 

但感同身受和同甘共苦,永远是两码事。

 

上个月,家住南通的王老太着实因为“人情”被坑了一回。

 

小卢是个年轻姑娘,因身体原因长期在小区内的医疗服务中心治疗,与同小区的王老太相识。


老太太独自居住,见小卢一人在外很是关心,起初叫她到家中吃饭,后来索性免费让小卢来家里住,陪自己聊天,待她如亲闺女一般。

 

小卢经常吹嘘家里有钱,说自己在努力做生意。和老太混熟了以后,以“资金周转”为由,前后30多次借钱。


小卢嘘寒问暖的“糖衣炮弹”让孤独的王老太很受用。但最后,小卢因诈骗80万元被警方绳之以法。

 

古人说,“斗米养恩,担米养仇”,现代人给提炼成了“救急不救穷”。

 

当绝望突如其来,人情是力量,推一把就足够让人撑过去;

 

但捷径可有可无,人情虽在场,这一帮也只能是最后亮相。


 

朋友有个室友,临近毕业决定到国外学语言深造,但她还没从国内的学校毕业,所以有考试需要参加,情急之下想找朋友帮忙“替考”。

 

害怕留级,来回路费也不便宜,说尽了各种不便后,朋友就心软答应了。

 

觉得麻烦了人,她给朋友转了一笔钱作为答谢。

 

朋友说,虽然还算庆幸,这个室友懂得人情世故,但也看清了她的内心。

 

“我很后悔自己当时心软了。如果拿我当真朋友,我想她不会决定选我替考。”

 

替考的过程中,有太多的未知因素。钱和人情的双重夹击下,这事变成了一种义务,更是负担,一旦被抓到,朋友要承担的责任远比想象中棘手。

 

还有很多人,听说朋友要出去旅游,就拜托人家给代购点东西回来。

 

很多人心里有的是说不出的委屈:

 

“虽然朋友给了钱,但是买东西扛回来真的很不方便……”

 

“没买到朋友要的款式,她还很失落的样子,但是我真的找了很久……”

 

“为了把奶粉带回来,我新买了一个行李箱,也没法找朋友报销,就只能自己留着了。”

 

更有甚者,在朋友买回了东西反悔说不要了,

 

“你再倒卖出去应该也很容易吧?过了太久我已经不需要这个了。”

 

人情是份高利贷。在它开启之时,人与人的边界开始变得模糊,需要融合,所以极容易看清另一个人的内心。

 

尤其是“申请”得到人情的那一方,即便给足了回报,但人敏感的天性还是会对这样非同寻常的一次交往进行剖析:

 

他来寻求我的帮助前,是否能体察我可能遇到的难处?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他为什么还是选择了我?

 

不是无解,而这是一道不能解的题。

 


 

可如果利用了人情,就一定要在力所能及时加倍奉还。

 

外公说,以前物质很匮乏,买什么都得用票换,但想要的也不一定能买到。为了让孩子们有口福,他想尽了办法。

 

偶然间发现一个同事经常可以到大城市出差,外公就拜托他买一点白糖回来。

 

拿回家,孩子们喜欢把白糖揣进衣袋,在小伙伴不注意的时候,偷偷蘸一点、舔一舔,足够高兴上一整天。

 

就算总共也没有麻烦同事几次,但从那以后,每次他出差一回来,外公都风雨无阻地去火车站帮着提行李。

 

一次冰天雪地,外公去的时候重重地摔了一跤,但他坚持把同事送到家,才自己一个人走回来。后来检查,摔得骨头都裂了,医生都不相信X光片的主人还能站着来看病。

 

外公说:“其实就算知道,买点白糖对于那个人来说不算什么事,但是人家帮了忙,还是回报得尽量多才能安心,也别让人家觉得委屈了自己。”

 

做个聪明人不难,做明白人才是门学问。

 

1980年,一支澳大利亚的旅行团来到中国的杭州。在西湖边上,一个中国小男孩主动请求,想用英语和旅行团中的一对父子交流。他们聊得很开心。

 

几天后他们回国了,这对父子还一直和小男孩用书信来往。

 

而后的许多年里,这对澳洲的父子不仅每周资助小男孩,让他能完成学业,还在男孩想走出国门见识更大的世界时,帮他成功申请签证,甚至在他结婚的时候,出钱搞定婚房。

 

这个男孩,就是马云。

 

资助他的人名叫莫利。2017年,马云来到澳大利亚,捐了2000万美元,用“莫利”——这个为他打开世界之窗的人的名字设立了奖学金。

 

“这笔钱将用来支持哪些想自己看看这个世界,用自己的脑袋思考它的人们。”

 

懂得投桃报李是一种素养。


人情是负债,但也能变成投资,离不开的是“事在人为”。

 


 

不过,人情也不是永远碰不得。

 

很多人为了不欠人情,从不麻烦别人,但这样的处事方式并不能在人情社会行得通。

 

《蜗居》里面的宋思明说过这样一句台词:“关系这个东西啊,你得常动。要是总能分得清你我他,就生分了。”

 

有两个同期进入职场的实习生,一个什么事都依赖别人帮助,另一个从不麻烦别人,所有事都自己扛。

 

第一个人觉得,既然是来学习的,自己能力不足,让前辈们分担一些也无阻挂齿。另外一个觉得找别人帮忙显得自己能力不行,为了面子也得硬撑。

 

最后他们两个都没留下来,而且同事甚至对后一个人评价更褒贬不一。

 

很多人认为她“不懂团队合作”、“不虚心学习”、“拒绝与人沟通”。

 

人是一种群居动物,“依赖感”与“被依赖感”其实同等重要。有的时候,坚决不麻烦别人的人,其实是在用逃避的方式,期待日后也没人需要麻烦自己。

 

与其谈论对错,不如说这是“丧”的一种体现。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而中国人则更看重事与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从投医问诊就能看出:西医看病分科室,而中医却是“头痛医脚”。

 

《红楼梦》里有幅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为人处世”的老祖宗留下了诸多经典。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懂些“人情世故”才能混得风生水起。

 

麻烦别人有时候也是共同经历、相处相识的过程,在解决麻烦中感情也能到了升华。

 

总是拒绝寻求帮助的人,害怕自己把控不好人情的关系,担心他人满足不了自己的期待,计较着如果寻求帮助就可能要付出的代价,更不想被认为自己是弱者。

 

也许是传统的“美德”让人自然而然地觉得,提出需求是一件不够“超然物外”的事情。可主动表达自己,其实不会让人陷入被动

 

人际关系的跷跷板,需要一个动力才能好玩。

 


 

缠在脚上的人情线,力道要怎么把控?

 

开口之前,先想三件个问题。

 

第一,真的无路可走了,事情能不能用钱解决?

 

要穿越茫茫大海,钱是一张船票,而人情是一根木桨。

 

两个都能让人到达彼岸,船票可能让你付出最后的家当,而木桨需要昼夜不停地付出。

 

钱能让人省下大把用来维护关系的时间和精力,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能让人收获不一样的人生体验。

 

多数人可能会选择前者,不过这不是唯一的答案。

 

第二,  决定利用人情,自己是不是回报得起至少三倍的报答?

 

事情再小,也是需要别人的牺牲与付出才能完成的。承担了这份责任之后,收获的报答是否足以“扯平”,甚至超出人情的价值,才能满足人性的需求。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人在得到好处之后自然而然地向前看,能记住当时感激与如释重负的感觉,是最可爱的能耐。

 

第三,回报了情分,友谊还能恢复原样吗?

 

再周到的行为,也都各有分别。


刀尖划过湖面,水波短暂的震动之后,依旧会归于平静。


可若是利刃切碎了镜子,即便拼得回来,裂痕还是一直都在。

 

 

林夕在《人情·世故》中曾写道:挚交之间要热度如细水长流,沿途也得如履薄冰。

 

缠绕着我们的人情线,松不得,也紧不了。掌握好度是一种学问,更是一种素养。

 

不麻烦别人到底能不能成为一种美德,其实取决于人情的债被如何对待。

 

如果加倍奉还,高利贷也能变成人情味,一来一往之间,情谊深化了联结;

 

可如果无意找补,被利用的人情就会变成毒酒,解了一时的渴,却沦落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蔡康永说,“别人很容易成为你的地狱,除非你身边环绕的是有美德的人。”

 

做一个有美德的人,也给别人机会成为这样的人,不容易,却都是你我的必修课。


记住,能自己花钱解决的事,尽量别用人情,你要知道,人情比钱贵得多。

标签: # 人情 # 的人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