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结尾这样写,文艺度爆表!
老友们,周五好
这期咱们讲讲小说写作如何创作出一个不落入俗套的结局。我们知道有很多小说、影视之所以好看,就是因为结局点睛。或是结局逆转,或是结局升华了主题。写结局写的好的作家有欧亨利,契科夫,莫泊桑,马克吐温还有星新一等,他们小说的结局大部分都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抛去以上结局不谈,本期主要讲如何依靠结局升华小说主题。答案就是幻灭感。
幻灭感的结局通常用于文学小说中,推理小说运用较少,大部分是社会派作者热衷于使用此类结局。集本格推理与社会派推理为大成的推理天王东野圭吾在《白夜行》中运用此类结局大获成功。
幻灭感本为佛教用语,谓生本无生,灭亦无灭,佛教有云六道轮回,一切众生不无在此六道之中,但也有的越出六道,放弃轮回,成为虚幻的存在,因而幻灭了,通俗来说,幻灭感意为希望理想等像幻境一样消失,或美好事物残酷的离去。其表现了人生的荒谬与世界的荒诞。
拿《白夜行》为例,唐泽雪穗和桐原亮司两个人从小到大互相扶持,为了生存下去,两个苦难的灵魂互相依靠犯下了一系列罪行,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手牵手在阳光下散步。可是结局两个人并没有如愿以偿,亮司为雪穗而死,面对亮司的死,雪穗无动于衷。读者读到此,无不感到一股深深的幻灭感。两个互相扶持只是想生存下去的人,在结尾更加异化了,雪穗失去了世间最爱的人和内心中残留的最后一丝善,得到的又是什么呢?
我想大家也都明白了。幻灭感的结局并不难写。其重点是得到与失去之间的反差。在结局中,主角多得到物质层面上的东西,如金钱、权势、名望等;失去了精神层面上的东西,如纯真、爱情、灵魂等。我们可以看到主角并不快乐,主角的处境虽然变好了,主角更厉害了更牛逼了,但那些最真挚最宝贵的东西却消失了。就好比人的成长,当人由懵懂无知的孩童成长为为了生存不得不努力活下去的成人时,他可能了为了一些外在利益不得不出卖自己的良心,外在诱惑和内心动摇驱使他走向恶的第一步,接下来便有了第二步、第三步……
是社会环境塑造人还是个人基因塑造人,我想两者都有影响,但总归是外在环境占大头的。在一个好的社会环境中,坏人不敢作恶。在一个坏的社会环境中,好人不敢行善甚至不得不作恶。另一方面当前是一个生产过剩,供过于求倡导消费主义的时代,这种文化无时无刻不在放大人的欲望,制造人的贪婪。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自己的内心终究想要什么,恨人有笑人无,他们想从物质层面收获自己人生的意义,为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即发财、升官、娶娇妻、万人膜拜等不择手段。
为了生存下来大部分人不得不迷失自我,社会环境占了很大责任,为了生存的更好为了追求物质收获大部分人主动迷失了自我,这跟自己的人性有关,有的人会忏悔会反思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还有得救。有的人则彻底抛弃了自己的灵魂他们管我死后洪水滔天,他们心安理得醉生梦死,这已经彻底沦为魔鬼的帮凶了。
我想大多数人的人生经历的第一场幻灭感,就是孩童时期在学校受到的伟光正教育,到了成年时期走出校门发现这个社会不是书本上这样的,甚至这个社会是不讲理的,他们靠学校教导的为人处世思想去做人去办事,大多数四处碰壁,现在路上有老年人跌倒在地有几个人还敢去扶?有的人是看见自己敬重的人平时道貌岸然,遇到诱惑时丑态尽出也会感到幻灭。万历皇帝和他的老师张居正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万历自幼被张居正教导要节俭要洁身自爱要远离女色……,可是张居正呢,乘32人抬的轿子,服用壮阳药……我想万历皇帝发现真相时一定三观尽毁,他用荒诞应对荒诞,掘了老师的墓,抄了老师的家,沉迷于酒色几十年不上朝不相信道德君子的话,可谓是毁了自己毁了国家。
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大多数人根本就没有理想,他们信奉单一的庸俗的成功,可是成功的标准不一定只是世俗意义上的发大财,当大官,娶娇妻……真正的成功,应该依据自己的内心,为一个想法去奋斗,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度过一生。
没有理想的人靠别人的想法别人的眼光活着,他们有时候嘲笑那些有想法的人,他们从那些人身上看见了自己卑微弱小的灵魂,他们想同化那些人实在不行毁灭他们。切格瓦拉不死,是因为他给有理想的人指出了一条明路—让我们坚守理想,让我们直面现实。
从古至今,真正改变世界促进人类发展进步的,还是那些立足于民众又有自己想法的人。走自己的路容易,大多数人还是因为别人的流言蜚语,冷嘲热讽退了回来,走大家的路,成为别人眼中想让自己成为的人,而不是自己想成为的人。于是,活着活着,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
1993年,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中俄列车大劫案(具体可自行百度),其中主犯之一邵迅在强盗逼迫下骗取同乡信任,伙同抢了老乡的钱,此后他不敢回家,浪迹天涯,在广西开了公司成了大富翁,他一直做慈善,来弥补内心的罪恶感和负罪感,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他终于在2010年被捕,这些年来虽然功成名就但他一直惶惶不可终日,他得到了财富,失去的,则是友情、亲情以及自我。这个世界上每天都在上演着充满幻灭的事情。希望人们在功成名就是不要忘了自己的内心,如果丢掉了宝贵的东西就慢慢找回来。
在我国,幻灭感写的好的作者有慕容雪村,他的作品有《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天堂向左,深圳往右》、《多数人死于贪婪》……内容多为男女主角大学时候是情侣 ,拥有甜美真挚的爱情,毕业后两人进入社会,女的开始拜金,男的不择手段追求财富地位,结局是男女分手,女主角被富豪多是老头包养,男主角多获得财富取得地位。但两人都丧失了再爱他人的能力,他们得到了物质的满足,灵魂则只能在黑暗的长夜里孤独行走。
孔二狗的《黑道风云二十年》文笔幽默,叙事流畅,为不可多得的优秀网络小说。这本书的结局也是兄弟阋墙,同室操戈,曾经肩并肩闯江湖的两人在除夕夜的聚会上互相用枪杀死了对方。他们得到了地位,失去了友情。
美国作家菲兹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则是主人公盖茨比为了追求集美好于一身的女神,致富后夜夜笙歌,但是女神却利用他让他来抵罪,原来自认为喜欢的那个人在现实中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个人,人世间的情感,财富不过是泡沫,寻来寻去不过是一场空。本书可谓是幻灭感小说的佳作。
其它如日本作家太宰治的《人间失格》、东野圭吾的《白夜行》、法国作家司汤达的《红与黑》、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就不一一而谈了。
以上书籍不过是小悲观的幻灭感小说,即个人成长奋斗到最后发现自己追求的东西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反而自己在追求这些东西时把自己真正在乎的真正珍贵的东西丢失了,个人在社会中异化为怪物,从而感叹世事无常、人生幻灭的痛苦。
大悲观的幻灭感书籍则是曹雪芹的《红楼梦》、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白痴》……加缪的《局外人》、《鼠疫》……
如果说小悲观格局小,重视个体的感受和命运的话,大悲观的作品则格局胸怀较大,他们重视的不是个体的情感与幻灭,而是整个历史长河中所有人类的共同情感和命运。小悲观想渡己,有时候让读者也陷了进去,惶惶陷入悲观主义的泥沼,丧失进取心。大悲观则是怀抱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心态,渡人渡己,他告诉我们世间是残酷的,荒谬的,但总有一丝希望在,一丝光亮在,它是立足于悲观主义之上的乐观,明知生命无意义,现实很荒诞,但仍有一股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魄。
两者虽有区别,但并无高下之分。就像佛教中虽有大乘小乘之分,但皆可得悟。小乘佛教注重自我修行,自我反思。大乘则不仅自己要悟道,还要帮助他人悟道,有时候未免强人所难好心办坏事。还是先贤说得好,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有能力的时候理所能及地帮助别人,自顾不及的时候管好自己不给他人找麻烦。纯文学作品多用大悲观,通俗文学如果来点小悲观,文章内容就会提升一个层次。”
前面啰里啰嗦说了这么多,总结来说就是幻灭感的内容很好写,关键是要将其运用在作品中去,这样一部通俗小说,其思想境界也会提高不少。而读者,其实也是喜欢读这类既有趣又能应发思考的书的。
最后推荐几本幻灭感书籍和几部电影,望大家能够从中慢慢揣摩,领会创作精神和思想内涵。
菲兹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本书文笔一流,你所认为的理所当然天经地义,又是多少人梦寐以求永远也得不到的?其中有不少名言名句,比如说这句,当你想批评某人时,记住,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和你一样的条件。
慕容雪村:《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深夜里读此书足以怀疑人生。
陀思妥耶夫斯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转过来爱那些侮辱他、损害他的人。
电影有:《被嫌弃的松子一生》、《自虐的诗》、《教父》三部曲
这里着重说一说《教父》系列,迈克尔柯里昂本无意继承家族事业,只是想当一名堂堂正正的合法公民,可是接收家族的大哥被杀死、父亲遭到枪击,二哥又不成器,他只得继承父业,去杀人去保卫家族。系列的后面成为了黑手党老大的迈克尔为了保护家族,杀死了自己的兄长,妹夫等亲人,与妻子形同陌路,儿子远走他乡,女儿被枪杀死在自己的怀里,他也老了,孤苦无依独自死去。我们可以看到,迈克尔身不由己地一步一步滑入深渊,他失去了亲情、爱情、自己的理想,得到的则是虚无的责任和后半生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