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3,越走心的节目越没人看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留意到《寻梦环游记》里的一个细节。
小男孩米格从电视荧幕上认识了偶像德拉库斯,疯狂崇拜着他;
德拉库斯自己举办的大party上,全是铺天盖地的银幕,里面播放着他在电影里的光辉形象。
然而直到米格和偶像真实地面对面,他才发现,偶像其实根本就不是想的那样……(反转就不剧透了)
这个设置,多多少少暗示了现代社会的大众媒介,对我们的洗脑和控制——
它只会让你看到它想给你看的。
而真实的一面,永远是在屏幕背后,需要面对面脸对脸,才可能读得出。
最近肉叔正好看到了这样一档真实又温暖的综艺。
每集只有15分钟,蹲一次厕所的时间就能看完。豆瓣评分很高,9.3,但只有446人看过。
强烈安利,千万别错过它——
和陌生人说话
第67个陌生人
“杀马特”教父
在人山人海的深圳东门,罗福兴的出现,吸引了整条街的目光。
五颜六色的爆炸长发、廉价的首饰、夸张的烟熏妆,自带一股“哥特式的忧桑”。
这可是花了他大半瓶发胶,买了无数两元店的小玩意,用好几个小时精心才做出来的造型。
他为这个后来名噪一时的风格取了个独特的名字——杀马特。
源自他小学英语水平范围内能找到的最酷炫单词:smart(聪明的)。
没想到在网上火速引领起一股新潮流,罗福兴自封“杀马特”教父,受到无数年轻人拥戴和模仿。
巅峰时期,他是20多个QQ群里,上万人的精神领袖,是最早一代的“网红”。
世人有嘲笑他丑的,骂他神经病的,说他审美变态的,什么评价都有。
但他丝毫不介意别人的看法,反而乐在其中:只要大家都在看我,我就高兴。
所以他真觉得这样很酷?
当然不。
那为什么宁可被耻笑,也要执着地吸引注意?
“可能小时候经常被人忽视吧。”
95年出生在广东梅州农村的罗福兴,从懂事起,就没怎么见过父母。
他们都在深圳打工,四五年才回来一次,而且父亲在外已有新的家庭。他长年被奶奶和外婆两边推来推去,永远也打不通父母的电话。
记忆中唯一一次和父亲的相聚,是在五六岁的一次生日。
很普通,连庆祝都算不上,仅仅陪他放了风筝,再去超市买了面包和可乐,一直玩到凌晨。
他记得父亲打着手机电筒,牵着他的小手,走了很长的路回家。
现在,22岁的他回忆起这件事时,脸上仍满是笑意。
小学毕业后,他跟很多同龄人一样,辍学去打工。
不久,终日沉迷网络的他逐渐萌生出杀马特的想法。没想到一创立,加入的人如潮水般凶猛。
到底是些什么人,才会如此踊跃加入到这个非主流的群体?
大多数都是跟他一样,生活在贫困地区、缺乏关爱的留守青少年。
他们无法融入外面的社会,只能在这个圈子里互相取暖。这是生存在畸形社会夹缝中的孩子,唯一能采取的畸形挣扎方式。
只有在这个圈子,才能互相理解和珍惜,感受到情同手足的“亲情”。
明明对自己被人嘲笑感到无所谓,却小心翼翼地顾虑着小伙伴的感受,不想他们因为旁人的目光受伤。
打比方我自己一个人搞杀马特的发型上街
我已经知道很多人在嘲笑我了
但我们一起的话
就会在乎他们的感受
我被人嘲笑无所谓
但不想我的朋友也被人嘲笑
这就是罗福兴眼里的“杀马特精神”。
是父亲的突然病逝改变了他。
所有人都在跟他说,你爸对你那么差,老了死了都不要管他。罗福兴却不这么想。
对爸爸,他一直心存感恩。
只要把我生出来了,就可以了。
我能看到这个世界,我已经很幸运了。
看到父亲贫困潦倒地死去,他觉得自己必须踏实做人,才能让母亲安享晚年。
他毅然退出这个圈子。即便现在有各种吸引眼球的直播平台,即使他手握“教父”头衔,决不回头。
如果我作为教父都在这里搞这种,那这个群体也就这样了,又掉下去了,扶都扶不起来。
“隐退”后的罗福兴剪短了头发,在深圳找到了一份自己最拿手的工作——洗剪吹。
几乎完全看不出以前的影子。
如今22岁的他只想做好自己的工作,组建一个温暖的家,下班回家有妻子做好的热饭,空闲时陪孩子玩耍学习,就够了。
第93个陌生人
你是我的眼
北京鼓楼街79号,心目影院内,正在播放国产片《风声》。
“一个房间里面,两个魁梧的打手……”
面对着数十位观众,王伟力全程都在大声剧透。可他不但没被打,还很受欢迎,每个人都在认真地听着。
因为这些观众,全是盲人。
但他们拥有一双“看”电影的“眼”——坚持为盲人义务讲电影12年的王伟力。
2004年,王伟力买了一张《终结者》DVD回家。
正准备打开,一位盲人朋友来家里玩。
这位朋友30多岁从来没看过电影,连对电视都很抵触。为了跟朋友一起分享看电影的乐趣,他尝试了第一次讲解。
那是一部英文电影,王伟力一边翻译台词,一边讲解画面,有点手忙脚乱。
讲完后他看看身旁的朋友,发现朋友居然也紧张得满头大汗。
流汗,是因为紧张;紧张,是因为听懂了。
朋友兴奋地把王伟力抱起来转圈圈,还说了一句他永生难忘的话:“这是我30多年以来最幸福的一天。”
就是这句话,让他决定创办盲人影院。
2005年,心目影院开张。
每周王伟力都会到这个30平米的老房子里,为盲人免费放电影、义务讲解。
一次,电影结束,他照例说起了结束语。突然一名观众大喊:“唉?怎么电影结束了还有人讲?这不是电影里的人吗?”
让观众投入到分不清他跟电影的程度,是对他最大的褒奖。
解说电影,听起来不难?
但很多时候,你越是用炫丽的词汇去描绘一个场景,观众反而越糊涂。因为他们根本没见过你说的那些神奇玩意呀!
比如直升飞机吧。很多盲人连普通飞机都没见过,这什么鬼?
那……一个倒扣的长把汤勺,勺背上有一个旋转的电风扇的扇叶儿。
哦,秒懂。
因为盲人的心理视觉,是靠摸出来的。用他们摸不到的东西去描述,那等于没说。得用日常能接触到的事物,帮助想象和理解。
所以影院里还放着一些跟电影主题相关的小塑像,供观众触摸。
无法触摸的,失去了参照标准,他们就只能跟着听觉去想象。丑的更丑,美的更美,恐怖的更恐怖……
因此,盲人“看”电影,特别容易动感情。
听完《风声》,一位大姐跑去骂他:谁是大伟呀,你刚才说的女共产党员上刑的那段,让我太难受啦!
听到《云水谣》中男主角脚踏两条船,众人开始唉声叹气,猛拍大腿,替女主角感到不值:哎哟喂!完啦完啦完啦!
要是《泰坦尼克号》《唐山大地震》,那简直哭惨了……
盲人电影院一开就是12年,王伟力渐渐发现,他的顾客们变了。
从穿着气质到谈吐举止,变得对生活越来越有追求了。
一位70岁的观众跟他说,长年生活在黑洞里,对生活不单是失望,而是遗忘,当我听到这个节目,就像在黑屋子里,打开了一扇天窗。
以前只知道有太阳,原来宇宙有这么大,原来宇航员走路像轻功一样……
改变的不光是盲人,还有眼明心亮的志愿者。
王伟力去年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演讲,说了一个故事。
他们第一次组织带盲人触摸长城的活动时,来了一个小老板,“大腹便便、脑满肠肥,扎着一个马尾辫,手上戴着宽链子,脖子上系的宽链子,都是金色的。”
一路上,这个小老板特别认真地开着车给盲人讲解。
第二年,他又来了,把所有认识的人都吓了一大跳。
他剪短了头发,脸上和肚子上的赘肉全没了,手上的链子也摘了,改头换面,变成了一个干练的小伙子。
他说,上一年活动之后颁发的证书,现在还在他家书柜最上层立着。“我每次看见它,我都跟自己说一句话,只有这天你是干净的。”
在王伟力看来,对正常人来说,盲人就像一面镜子。我们面对盲人的态度,直接反映了我们这个社会平等、文明的程度。
你的心是什么样,照出来就是什么样。
“告诉我,你看见了什么?”
这是蕴藏在他们(盲人)内心一生
而又不会说出来的一句潜台词
第53个陌生人
我为死囚写遗书
欢镜听把稿纸铺开,拿起笔,手一直在抖。
对面的人安慰他:
“大哥,你害怕什么,明天要死的人又不是你,是我呀。”
那是一个戴着手铐脚镣,坐在木地板上的死刑犯。今夜之后,他就会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
而欢镜听,就是来为他记录遗言的人。一想到眼前这个鲜活的生命,再过几个小时就会结束,他害怕得发抖。
欢镜听自己也曾是个犯人。
他侵占公司财物被判刑两年,因为文化水平比较高,服刑期间,被安排去为死囚写遗书。
第一个接触的死刑犯,21岁,是一个高大白净的帅小伙。
本来老老实实一个人,两年前却突然杀了人,成为被媒体疯传的刑事案主角。
记录开始。他先表达了因自己的事让家人蒙羞的歉意,忏悔来世不再走上这条路。最后,他提出了一个要求:吃一次酸菜鱼。
整个记录过程都很平静的他,却在吃酸菜鱼时,默默流泪。
这是活着才能感受到的味道,以后不会再有了。
看着他吃完的欢镜听这才意识到,原来死刑犯对活着,如此渴求。
失眠的,话痨的,千姿百态的死刑犯,欢镜听都看过。
死牢里往往一片死寂,时钟的滴答声,也是一个生命结束的倒计时。
到了后半夜,绝望的情绪越来越浓,死刑犯开始抬头留意窗户。
当窗外的雾气渐渐散去,晨曦一点点明亮起来的时候,就意味着生命即将走到终点。
六点半早餐之后,就该给死刑犯换戒具,五花大绑送上刑车。
这时,对死亡的恐惧达到极致,有大小便失禁的,有整个瘫痪在地的。
但也有给自己壮胆,不怕死的。
欢镜听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么一个无畏的女死囚。从进来到离开,她一直在唱着一首,当年流行于在云南下乡的重庆知青中的歌:
少女的心,秋天的云
多少个忧愁苦闷的夜晚
多少个欢乐愉快的黎明……
一边唱,眼泪一边滴落在遗书上。
欢镜听看到她眼里的光彩,带着对人间某一份感情的眷恋。
最后她要求化了妆,就这么轻轻哼着歌,走上了刑车。
不管死刑犯们留不留遗书,欢镜听在最后离开前,都会给他们鞠一躬。
我要感谢他们,他们在这个时候,给我说的那些都是真话。
这段经历让他看到,即使是犯下滔天罪行的死刑犯生命里,都还有另外一份容易被大众忽略的东西——人性。
如今,欢镜听已经出狱20年了,当年这段经历深深改变了他。
他学会了敬畏生命。
其实人来到这个世界就两个字,生和死,提醒你畏惧这两个字。有些事,有些人是动不得的,是要敬而远之的。
除了上面三位,还有很多小人物,背后有着大故事:
执着于破世界纪录、为国争光,组织平均年龄近90岁的队伍,参加国际体育比赛的老人;
为了在黑道混出名堂而杀人的花臂凶徒,后来变成热衷于行善助人的煮面师傅;
每年在部队被评为学雷锋标兵的善良小伙,退伍后却在黑帮斗争中残忍杀人;
希望离世的爱人将来能再次回到身边,把她送到零下196度保存的深情男子……
他们都是我们从网络新闻里,身边人口中看到、听到后,会定义成“怪”的人。
这档节目做的,就是帮我们撕下标签,还原这些“怪人”的本来面目。
主持人是曾在凤凰卫视工作过的张晓楠。大部分时间她只是简单提问,倾听居多,时而大笑,时而流泪。
拍摄方式也是特别的,竖屏。
在手机上看,就像是你在跟受访者视频通话,真实、鲜活。
站在对面的不是明星,不是成功人士,都是小人物。
没什么了不起。
但它严肃真挚,不说八卦,不哗众取宠,而是抛开各式各样的通讯工具,坐下来,面对面,用最简单的方式沟通。
你说我听,我说你听。
就像豆瓣网友@alabiao说的,这样一个时代,以这样一种平等而不是审视的角度去交流,去沟通,实在难得。
这才是这档节目的意义所在吧。
想看的,腾讯就有。(不定期更新,目前出到第10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