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做到这一点的人,都自己当老板了
“女神30”(ID:ns30riji)
文 | 王语华
小丽留言给我,说自己很焦虑。她先从家庭不如意讲起,又讲到工作。最后问我,现在这份工作已经做了10年,薪水没怎么涨过,未来也看不到前景。已经学不到东西了,每天都在吃老本。想换工作又很犹豫,一来这家公司呆久了,业务熟悉,驾轻就熟,钱不多但比较清闲,还能顺便照顾孩子。二来换工作的话,又担心自己不适应,也不知道找什么工作?最好能找一份能学些新东西的工作。
我只回了一句话:“学习新知一定要在工作中吗?”
昨天我和一位运营人力资源大号的老板见面。他自己以前在大企业里做HR高管,现在自己创业当老板。我们谈到其实现在公司特别缺人才。“人手”很多,但“人才”真得没想象得那么多,即便是在上海这样的城市。
我问他如何定义“人手”和“人才”?他给我讲了5个“人手”的特点。然后说,把这些反过来,就是“人才”的基本特点。
不说不做。工作没有主动性。凡事儿没有提过,绝对不做。如果提,也要别人提,老板提,自己的脑袋一直是节省状态。
光说不做。还有一种是,说是说了很多,但不执行,也不解释为何不执行。一件事儿即便做错了,也是一个结果。如果干脆没有做,那么就什么结果也没有。
说了不做。比如说,开会时各项任务大家都沟通了一遍。然后,员工根本不去执行。等你问他,他会说遇到了各种麻烦,所以没做成。还有一种搞笑的想法,觉得老板只是说说,回头就会忘了这件事,所以不做的话,老板也不知道。
做了不说。还有一种人是不管做没做,都没有回信儿,不爱汇报。可能他眼里觉得汇报工作这事儿太“伤自尊”了。可做事儿就是做事儿啊,老板要一遍遍问,遇到什么问题了?做到什么程度了?嗯,就是老板不问就不说的那种。
说了再说。同样一个错误,可以重复犯N次,屡教不改。不仔细还是不上心?做事是一个环节,还让公司付出额外的监督成本,这样的人也是呆不久的。
听他这么说,我发现这些所谓“人才”的素质要求怎么和专业能力没啥关系啊,都是些基本的工作态度。
还别说,仔细想想还是有些道理的。毕竟专业技能可以学习,而态度的问题是无法轻易改变的。所以“人手”和“人才”的区别,说到底是个态度问题。
你看小丽很痛苦,企业也很痛苦。
在员工眼里,企业是那样的,所以不合适;在老板眼里,员工是这样的,所以不合格。
焦点是,一个人态度对了,就不乏机会。至于工作单位依然可以随时换。因为企业并非是一个培训基地,而是一个实现和体现个人价值的地方。它不会刻意培养一个人个性,而是创造一个环境,打磨你某项或多项技能,让它们在社会价值环节得以呈现。
企业是个体人和社会人的价值结合点。很多人是因为个体角度并没做好,所以社会角色也很难适应。自然也无法获得相应的价值体现。
那到底一个人到底该怎么学呢?学什么?从哪里开始呢?
不少读者也问到我这类问题:比如带孩子几年了,现在想出去工作,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该学点什么?还有的读者问,我想换工作,希望实现家庭和工作的平衡,我该做点什么呢?还有文章开头,小丽那种苦恼,单位不好,学不到东西......
我想问,这些一定是绝对冲突的吗?
一定要环境改变,你才能改变吗?
一定要换个工作环境,你才能学习吗?
你学习了就一定能换工作吗?
你带孩子的过程不能学习吗?
当然就算是工作和带孩子是矛盾的,但一定是非黑即白的矛盾吗?
你看,这里面隐含着一个逻辑:如果我换了工作,一定能学些新知识。所以,我学新知识就必须要换工作。
这样说是不是看出问题来了?
至于带孩子和工作,可能时间上会冲突,但带孩子和学习并不冲突啊。我好多管理上的困扰恰恰是从带孩子过程中受到的启发。
还有问我,我到底应该该学什么,我学这个行吗?我学那个行吗?
我的回答是,学什么都可以,关键是不管学什么,你都要学好它。比如你可以学做饭。你说,我并不想当厨师啊。不是要让你当厨师,而是学习的过程中,你收获的绝不仅仅是烹饪美食这一个好处,你还会多了一些关于美食的理念,你会从专业的人那里学到把一件事做好的专业态度和要求是什么?这些学习和研究的能力,才是学习的本质。而事物的本质又都是相通的。
所以呢,如果要学,最好找一个自己真心喜欢的事儿学。而不是我焦虑了,大家都在学,我也得学点什么。动力不一样,结果也相差甚远。
其实学什么都有用。比如说我之前也提到过学公众号排版,这个简单吧?一点儿也不难,可很多人不去学。理由是,自己也不会写文章,开个公众号干嘛?还有排版这事儿赚钱又不多。对,正因为千千万万的人都这么想,所以机会来的时候,千千万万的人就和机会擦肩而过。
总有人问我学了这个干嘛呀?有用吗?没用。对,当你觉得没用的时候它就真的没用,当觉得有用的时候,你已经没了机会。这句话我经常会讲,讲过很多很多遍,真正能听进去的人不多。听明白的人,就不会再纠结学什么了。
当然,假如时间有限,那学什么就该挑一挑了,不知道怎么学,就会焦虑。
我们总说自己焦虑,为什么焦虑呢?是因为你生活在昨天和今天之间的空隙里。既回不去昨天,也进不了今天,所以焦虑了。
买很多课程,但买了之后没有空听。焦虑。
对自己眼下的工作不满意,然后又找不到新的方向。焦虑。
好多事情想做,没时间做。焦虑。
......
首先,焦虑其实是无所不在。但是真正让人难受的不是焦虑本身,而是你从没定下心来思考过。焦虑和你的起点以及目标之间到底是些什么东西?其中的路径是什么?你的方法是什么?方法论是什么?如果这些事情一一考虑过,马上付诸行动,焦虑自然就消失了。
你可以允许焦虑存在,但不能允许它长久困扰你。这才是焦虑这种情绪,向你表达的真正需求。
其次,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优化自己的认知系统。
工作和生活中,很多问题都来自于“无意识”,无意识的犯错,无意识的过日子。这其实是一个态度问题。比如说,我辅导儿子功课时,会特别强调对错题复盘。你是读题读错了?还是写的时候不认真?发现问题,寻找解决方案。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式方法,比如一道题,可以读两遍,边读边把重点圈出来,草稿纸怎样写不容易乱…..等等。这个过程是把自己的“无意识”不断“意识”化,随着不断的锤炼,你的学习能力和态度就得到大幅提高。这甚至都不需要你专门去学什么高深的方法。就是不断挑战自己,问自己是什么?为什么?题可以错,但方法和态度要严谨。这个能力其实一点儿也不难,但大部分人就是做不到。在我工作当中,能把这一点做好的人,基本上最后都自己当老板了。
最后,学习能力确实因人而异。但学习这件事情,有速度的可以拼速度,拼不过速度的人可以拼“浓度”。所谓浓度,就是把一件事做好,做到极致的状态。当然最顶尖的人才,两者都做得很好。而那些,既没速度,也没浓度的人,会把时间花在焦虑上。
讲到这儿,我发现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甚至生活,不断“死磕”自己的人,无论是在打工还是在创业,他们最终都会成为自己的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