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第一次看到有人把《兰亭序》笔法剖析的这么清楚!
其实每一个学习二王的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而要想找到二王创作本质的笔法特征,并不容易。
那如何把握二王本质笔法呢?当代书法理论名家董水荣老师下面将就《兰亭》审美新探中一层一层揭开王羲之笔法神秘的面纱,和你聊聊笔法的转变!
接下来,董水荣老师将改变我们之前原本就一个字帖、一种程序化用笔的认识,重新清晰地展现一个系统、动态的王羲之笔法。
你还在“千人一面”的写“伪二王”?
我们当代很多作者都在学二王,但是大家写出来的二王“千人一面”被书坛讽刺“伪二王”。为什么会出现“千人一面”的“伪二王”?其主要原因是普遍程式化的用笔技术问题。
我们学习书法,一般都是从临帖开始。无论是临传统经典还是临当代名家作品,其出发点就是为了学习其创作的技术,带着这一最终目标,对作品技法进行规律分析、实证,提取出一种基本公共认可的技法规律,用这种规律来支撑书法创作。这种理念,在当代书坛广泛存在,这是一种相对静止的、技术性的眼光看待书法。以此发展书法在大家的眼里就只是一种技术,而不是一种艺术。这原本属于常识认知,现在我们却需要重返基本的常识上认知书法艺术。
基于上述程式化,纯技术视野的创作认知问题,董水荣老师提出了系统的,动态的用笔新理念。我们常常过于死板的理解赵孟頫“用笔千古不易”的话,认为用笔是一种千古不变的法则,赵孟頫由于历史的局限也是站在二王笔法的标准上提出这种口号的。
我们回看整个书法史,每一次书史的变化,书体的演变,都是一种笔法的演化,可以说整部书法史就是一部笔法的演变史,哪有什么不变的笔法。我们从二王早期的用笔方式到中期的用笔方式,再到晚期的用笔方式,都在不断的演变着。更何况二王书法体系外的用笔演变。不信?那董水荣老师下面会以《兰亭序》为例,好好的为你盘道盘道。
以《兰亭序》为例 尖锋用笔原来是这样?
现在所谓的王羲之作品,大都是唐代的摹本,这些摹本成了分析王羲之书法的最为重要的文本依据。《兰亭序》作为天下第一行书,我更看重的是《兰亭序》作品本身带来的书法审美与创作的影响。下面仅以冯承素摹本,世称“神龙本”作为分析的文本。
冯承素摹本
提出《兰亭序》尖锋用笔的观点源于当代先进的印刷技术,以及多年来对王羲之书法不同时期的分析。尖锋用笔,就是充分调用笔尖的锋毫,并由细细的锋毫引发的独特的笔势。我们通常将笔毫划分成笔尖、笔肚、笔根三部分。尖锋就是指毛笔前端的三分之一,甚至指向笔毫的顶端处。
首先,我们察看《兰亭序》的尖锋起笔入纸。
当我们把《兰亭序》放大几倍后,长长尖锋入纸的线条就清析起来。(可参考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出版的8开本)
这样长长的尖锋入纸是其它任何作品都不曾有过的,并且几乎每个字的每一个独立笔画都是用尖锋入纸。这跟他中期象《频有哀祸帖》、《丧乱帖》不一样,他中期也尖锋入纸带有侧锋“切”的动作,然后再摆正笔锋。所以中期的行草书入锋的尖细的线条很短。侧锋入纸后笔向下铺的力量大,转折处多方折,所以用笔多干脆利落。
频有哀祸帖
丧乱帖(日本收藏完整版)
由此考察王羲之行草书的书写过程中,早期像《姨母帖》这样带有篆籀意味的用笔,可能会有象《书法有法》中论述到的“转指”捻管的动作。《兰亭序》更重用锋,长长的尖锋入纸后要行走一段过程再渐渐加力,使笔画慢慢变粗起来。所以《兰亭序》动作要比王羲中期的用笔速度更为缓和,对笔锋的体会比中期更为在意。《兰亭序》对笔尖上锋毫的体会很细腻,这种敏感的体验贯彻到《兰亭序》整体的行笔过程,并非仅仅在起笔阶段,他的起笔、运笔到收笔都对笔锋有特别的关注。
其次我们看《兰亭序》的尖锋运笔与调锋。
很明显《兰亭序》的点画形质要比他的其它作品要丰富,特别是在行笔转折处方圆结合,笔与笔之间的映带自然而流畅。这些都不同于他中期作品的果敢。《兰亭序》行云流水的走笔,偶偶带有中期累积的方折爽劲。由长长尖锋入纸后逐渐加力往下按,这种尖锋行笔形成的笔势舒展,行笔也很精致、干净,随意找几个字比如“痛哉”、“期于”。
尖锋的笔势在运笔中也容易构成精准的结字。很多作者在解读《兰亭序》用笔时,常强调迅疾,由快产生单一笔势,然而由于过快的用笔,笔与纸之间产生的摩擦一掠而过,失去了调控之下的笔与纸自然生发的蕴藉与从容的风流。当然也不能太慢,《兰亭序》运笔的快慢由笔势的映带和驻锋发力的节奏形成的。
我们再看看《兰亭序》的收笔。
在《兰亭序》的收笔里,有一半的笔画是尖锋状态的收笔,很多收笔其实就是另一个笔画的起笔。
我们可以看“云”、“终”二字两字的笔画末端的形态。
这种收笔就是一种笔势的延伸,最终呈现的线质也是由长长的尖锋形态。点画形态虽然已停止,但内在的笔势和空中的力量才刚刚开始。所以白砥在《王羲之书法解析》中论述到锋尖使牵带成为了可能:“王羲之通过对锋尖的有效利用,不仅使点画之间的时间性加强了,同时使上下字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了。”
尖锋收笔,映带成为了下一个笔画的起笔,特别是单字内部的笔画映带,更见锋势的连贯。《兰亭序》单独成字,上下并不连带,但给人一气贯之的感觉,这与他的尖锋笔势的映带有很大的关系。《兰亭序》的收笔或含或露多姿多彩。
董水荣老师作品
董水荣老师对自己有一个要求:没有新思想,新观点,就不写文章;讲座同一内容不超过三次。然后不断的逼迫自己,吸收营养,不断的思考,不断的出有价值的新观点。
对《兰亭序》的审美新探,应该说经历了千百年不断的翻炒,难出新意,但是董水荣老师还是站在不同的视角下,有了新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