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产正在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10-28 生活常识 投稿:管理员
中国中产正在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来源:圈外孙圈圈

作者:孙圈圈





有个朋友毕业9年多了,刚开始几年成长很快,收入上涨也不错,大概3年从4000块到了1万,平均每年有2000的涨薪,作为一个非985/211的毕业生来说,还算不错。


但之后的5年,突然陷入了停滞,收入到现在也就是1万4,每年涨幅还不足1000。不仅如此,他也觉得自己这几年,没什么明显成长。

 

实际上,这不是特例,很多人都会碰到这个问题。


在职场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天花板。每个阶段,如果不能捅破那层天花板,就会出现成长和收入的停滞。


 


一. 个体的收入是一个偏态分布


如果我们把中国人的收入分布拿出来看一下,你会发现,是这样一个趋势:

 

(来自《中国阶级报告 2009年第一版》)

 

也就是说,整体中国社会的收入分布其实是个偏态分布,而非很多人所想象的正态分布,收入低的群体占大多数,而中收入群体的数量很少,至于高收入群体,就是凤毛麟角了。

 

那么,如果我们抛开几亿农村人口不看,仅看在企业工作的职场人,会不会有不同呢?

 

我之前所在的咨询公司,每年都会发布各大行业的薪酬数据报告。


我们做过一个统计,如果把一个公司从最底层到最高层划分成20个等级,那么每一级之间大概相差20%的薪水。


也就是说,根据市场薪资水平,如果我刚毕业时候是3级,上涨到4级,理论上讲我能够涨20%的薪资。


当然,很多公司是没有这么多级别的,比如你的公司只有10级,那么就意味着说,每上涨一级,薪资可以上涨44%。

 

 

那我们来算笔账:假设一个人从25岁毕业开始工作,到45岁做到企业最高层,差不多是20个年头。


这是不是意味着说,我们从刚毕业开始,每年都能涨20%的薪资呢?

 

你也知道,这不可能是真实情况。你可以算一下,自己从毕业开始到现在,薪资收入的年复合增长率是多少。

 

根据我们之前的调研数据,对绝大部分工作超过8年的人来说,每年平均增长不超过10%。


(顺便,我自己刚才也算了一下,从刚毕业到我去年开始创业一共9年,平均每年将近40%,我只待过2家公司,而且那次跳槽是转行,薪资没涨。)

 

事实上,对大多数人来说,工作前几年的涨薪一般都比较快。比如说你刚毕业月薪4000,涨800块就20%了。


但是当你月薪20000的时候,要给你涨20%,就是4000块,这时候公司就要想想,你的价值到底是不是足以支撑这个成本了。

 

所以,如果我们对比“社会整体层级的收入差在20%”以及“单个个体的收入增长不超过10%”这两个数据,就会发现:


从社会整体来看,每个人都是有一个向上通道的,通道里面的薪资是随着职位层级的升高而不断上涨的,但是从个体来看,很多人并没有达到那个收入水平,是有天花板的。




二. 个体是否也会陷入国家

的中等收入陷阱


我突然觉得这个现象有点熟悉,跟前些年很多经济学家一直在说的“中等收入陷阱”很像。


区别在于,“中等收入陷阱”说的是国家,而我们现在说的是个人,但道理都差不多。

 

2006年,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提出,一些中等收入国家,经济增速既不如高收入国家,也不如低收入国家。

 

之后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在报告《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第一次提到了“中等收入陷阱”,最典型的就是拉美国家,比如阿根廷,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内,它都是中等收入国家,但始终没有跨到高收入国家的行列。

 

根据Homi Kharas和HarinderKohli的说法,中等收入陷阱是指——


当一个国家从低收入国家变成中等收入国家后,因为经济发展、收入提升,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那么过去支撑其发展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就失去了发展优势。


但与此同时,该国家的创新技术并没有得到显著的发展,所以技术密集型行业也发展不起来。


这会导致一个结果,就是这个国家既无法在制造业上跟低工资的国家竞争,又不能在高新技术创新上跟发达国家竞争,最终带来经济增速的下降甚至倒退,导致该国家不能发展为高收入国家。


这就是为什么,前些年,很多公司把中国的工厂往东南亚搬的时候,不少人开始忧心忡忡。

 

好,我们类比到个人身上,你会发现,“中等收入陷阱”似乎也成立:


很多人在工作初期,依靠自己的努力、执行力,可以有不断的上升;但是到了一定阶段,突然发现,过去收入增长的方法,无法支撑自己未来的收入增长,自己遇到瓶颈了。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不光上不去,还要跟追赶上来的年轻人竞争,最终甚至被公司淘汰。

 

我们打个比方来说,如果你是靠体力来赚取收入,那么可能6000是一般情况下的天花板。


如果你是靠听话、执行力来赚取收入,那么可能1万是一般情况下的天花板。


如果你是靠出卖某项技能,那么可能2万是天花板;


而如果你不仅有执行力,还能思考创新,那么天花板高一些,但如果到了某个阶段,你不能带团队,天花板就又出现了……


职业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一个天花板等着你。


所以,我们常常觉得“我跟以前一样努力,甚至更努力,为什么成长和收入都好像停滞了呢?”就是这个原因。




三. 我们如何跳出中等收入陷阱


好,回到我们开头的那个问题,如果在中等收入不断徘徊,如何才能跨到高收入的行列呢?

 

我们可以借鉴经济学家对中等收入陷阱的研究,来得到答案。

 

国际上公认的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是日本和亚洲四小龙。这个跨越,日本大概花了12年时间,韩国用了8年。

 

(来自世界银行《2030年的中国》图1-3) 

 

对比成功和失败的两类国家,经济学家们发现: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能否在中等收入阶段成功转换增长动力机制、调整发展结构,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


对于个人来说,道理其实是一样的,你在到达天花板之后,是否能够及时学习,掌握新的能力,从而调整自己的增长方式,是你能够达到高收入区间的关键。

 

那么,中等收入跟高收入的增长驱动力,到底有何不同呢?

 

圈外商学院9月份的时候,曾经联合国内顶尖领导力咨询公司励衿,做过一个关于中国人领导力的测评和调研。


当时我们把这个收费1300的测评免费开放给了500多个圈柚。报告有很多有意思的发现,我在各地校友会线下大趴的时候有分享过一些。

 

其中有一项发现,跟我们今天的话题高度相关:我们把收入跟能力项做了个对比,想要找出来,较高收入(比如跨过3万大关)的人,跟较低收入(比如不到1万)的人,普遍来说,能力差异主要在什么方面。


最后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三大方面:


1)思维高度相关的能力:需要把自己的思维视角,从一项任务、一个岗位,上升到一个团队、一个公司甚至一个行业;


2)抓关键的能力:需要从“很好地执行上级规定的每项工作”、“关注工作过程”,变成“直接承担最终责任、对结果负责,然后从结果来倒推自己和团队的工作优先级”;


3)知人善任、打造人才梯队的能力:需要从“自我管理”到“团队管理”,知道如何搭配团队、通过别人来工作。

 


以上这些能力,其实都属于“非执行能力”。

 

如果一个人努力工作,在某个领域有自己的专长,执行力还不错,具备基本的与人相处的能力,那么他达到中等收入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但是,能否达到高收入,则取决于他是否具备以上这些“非执行层面”的能力。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为公司创造更高的价值。

 

相反,如果一个人在达到中等收入(在一线城市,这个数值大概是1万)之后,没有能够提升自己以上能力,那么他的收入再往上增长的速度是非常缓慢的。



 



标签: # 收入 # 国家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