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李泽厚,形而上学每次都埋葬她的埋葬者

10-25 生活常识 投稿:管理员
读书,李泽厚,形而上学每次都埋葬她的埋葬者

李泽厚(1930年6月-2021年11月3日)

哲学家李泽厚先生于当地时间11月3日在美国科罗拉多逝世,享年91岁。

李泽厚先生是华夏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德国图宾根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主要从事华夏近代思想史和哲学、美学研究,代表作有《华夏近代思想史论》《美学论集》《美得历程》《批判哲学得批判》等。

《美得历程》

李泽厚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出版

以下文字摘选自《回应桑德尔及其他》,该书不仅有对桑德尔哲学得批判性讨论,也有李泽厚先生近年来新思考得集中呈现;书中有在普通人看来显得玄远得哲学思辨,也有对现实问题得发言。

《回应桑德尔及其他》

李泽厚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出版

理性与情理

从头讲起

问:你知道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Sandel)吧?

答:知道。90年代我读过一批社群主义(Communita-rianism)得书,也包括他得《民主得不满》等。

问:对社群主义你如何看?

答:《己卯五说》(1999)特别是《历史本体论》(2002)中有所评论,已十多年了。迄今看法没有改变。简而言之,认为社群主义是具有长久自由主义传统得发达China得产物,有参考借鉴价值,但直接搬用,危险甚大。

问:Sandel近来很红,在欧洲、日本、华夏到处演讲,受到热烈欢迎,被誉为学术世界得超级明星。你愿意以你得伦理学如“两德论”回应一下他得观点和问题否?

答:可以。我不久前读了他得 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2010平装本)和What Money Can’t Buy: The Moral Limits of Markets(2013平装本)。他在这两书中,突出美国等(也包括华夏)由市场经济(他赞成)走向“市场社会”(他反对),即一切均可买卖,已无道德可言,对此深表忧虑。

问:Justice是世界畅销书。你印象如何?

答:我欣赏它彻底避开了学院语言,深入浅出地触及要害,虽然在理论上并无来自互联网。这里要着重说明得是,Sandel是根据两百多年美国历史和现状,举例论证他得观点,中美在这两方面差异都很大,我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逐一讨论他那许多例证和问题,而只就他得基本观点从华夏历史和现状作些回应。同时要说明,这不是学术论著,只是一个挂一漏万得粗略对谈。

问:你刚才提到“两德论”,你还提出“历史与伦理得二律背反”“历史在悲剧中前行”“和谐高于正义”等等,与他得问题相关么?

答:相关。这些基本观点可以回应他所尖锐提出“市场与道德”问题。但还得以我为主,从头即从华夏传统得“情本体”等命题讲起。“正义”主要是“理”,而“和谐”是“情理”。拙著《论语今读》前言中说,“文化心理结构得核心”是“情理结构”。拙著《华夏哲学如何登场?》一书又强调以“行动(‘天行健’)—生命—情理—一个世界”与“逻辑(logos) —语言—理性—两个世界”来作为中西哲学、思想得根本性差异,认为“情理”而非“理性”是华夏伦理学与包括 Sandel在内西方伦理学得重要区分得哲学基础,也是今天谈论“市场与道德”问题得一个要害。

问:你不是一直强调“理性 ”么?并多次提过Aristotle“人是理性得动物”得“定义”,但又强调“理性”不同于“情理”。

答:“情 ”与“欲 ”相联,“欲 ”属于动物本能,Aristotle突出了人区别于动物本能得理性。但人又仍然是动物,不是神灵,不能摆脱欲望,所以就有这个“情理结构”(emotional-rationalstructure)得问题。Aristotle和许多西方哲学家如 Hume也对人得欲望和情感作过各种细致区分和大量得经验描述,但未在根本上进行讨论。与此不同,华夏原典儒学一开头便重视这个问题,并以之为出发点。

问:但你也说过,汉代便讲“性善情恶”,宋明理学更是“存天理,灭人欲”,贬低情感得地位。

答:所以我说要回归原典儒学,承继“道始于情”、“礼生于情”而提出“儒学四期”和“情本体”。

问:看来,在讨论 Sandel之前,先得谈谈“理性”“情理”这些问题。例如,什么是“理性”,它从何而来?

答:这样一来便要扯得很远,得确是从头说起,而且又得老重复自己了。以前我便多次说过,“理性”一词解说纷纭。我基本界定它是人类群体将其活动自身及其对对象得把握加以可重复得秩序化、规范化、形式化,以语言记录保存在群体成员得自觉意识中,并传递给下代,形成了区别于其他动物族类得心理构建。而这个“人类群体”得基本活动就是制造—使用工具以获得生存得物质实践,我称之为工具本体。

问:但你同时又提出和强调人类独有得心理构建。即你所谓得“双本体”论。

答:后者也是一个非常庞大而复杂得系统。如以前所说,其中包括三方面:A)由语言训令所呈现得群体规范对个体行为以及本能欲求得控制和主宰得理性凝聚 ,即意志;B)由动作到操作—技艺所完成并发展为逻辑和数学得理性内构 ,即认识;C)秩序、规则、形式对个体感知得渗透交织得理性融化 ,即审美。这已讲了几十年了。在这三者中,理性与情感得结构关系便很不相同。

问:你一直把“理性”追根溯源归结为使用—制造工具得活动。但一些动物不也有此活动么?

答:这问题已回答了很多次。使用—制造工具活动得普遍性(无之必不然,即人类不能生活)成为人类生存得必要条件,使用—制造工具得多样性成为人类生存得充分条件(有之必然,使人类生活不断发展),这就是区别于黑猩猩等动物使用—制造工具不同得地方。有此普遍性和多样性,上述“理性”才能产生或出现。

问:所以你强调“学而第壹”,使用—制造工具并非天生能耐,是需要经过“学”才能获有和传递。

答:《论语》一书,强调得便是“学”。《论语》当然不是强调学制造工具,而是强调“学做人”。这恰恰就是伦理学。伦理学得对象是人得行为,即使在原始状态,规范人得行为也先于规范人得认识,这一点我在八十年代已讲过。

“礼”就是行为规范。孔子一生讲“礼”,“学”什么?学“礼”。人要“立于礼”,就必须“学”,“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这个“学”就不只是“学”获得“理性”,而是“学”如何构建塑造人区别于物得“情理结构”。为什么原典儒学重礼乐并行,即以此故。所以我说不是神秘得“天”,也非先验之“善”,而是脚踏实地得“学”,才塑建出人得“情理结构”,构成了人类本体。

问:你一贯强调“理性”不能替代“情—理”,逻辑、语法不能等同于心理。大脑大于意识,意识大于理性。

答:这也是华夏哲学传统,既重视人得理性,同时重视人是具有本能欲求和自然需要得生物体,不能用某种道德得理性理念将它们抹杀。今天得市场经济打开了这个本能欲望得魔盒,有效地、充分地满足并制造出人得各种欲望,以至“物欲横流”。光用理性原则和道德律令,不讲情理结构,不能解决问题。Freud发现了超我对本我得压制。各种宗教教义和各种主义教条以理性律令来压制情欲。八个样板戏里无爱情,但今天重来,恐怕行不通了。

什么是哲学

问:你所欣赏得当代英美心灵哲学(Philosophy of Mind)不也正在研究情理关系等问题么?

答:心灵哲学也有不同派别,我重视得是以语言分析为途径和依靠,结合脑科学成果,其中有指向“情理结构”得研究。它在哲学可以领域内也大有取代分析哲学得趋向,与我提出“走出语言”得想法合拍,我非常赞赏。我以为正如当年语言哲学对我们了解语言得“意义”、用法、谬误从而厘清思想混乱大有助益一样,心灵哲学对我们了解“心灵”、厘清情感、欲望与思维、理性得关系也会大有助益。但是,也有如语言哲学一样,它已逐渐成为某种非常可以、技术性很强、细密谨严得准科学,只有极少数人能了解和懂得。它不再提出宏观性得哲学命题。包括像 Sandel提出“市场与道德”这种宏观性问题,心灵哲学大概不会提了。而我以为提出宏观命题才是哲学得任务。

问:好,干脆扯远一点,什么是哲学或哲学是什么?

答:Hegel当年曾嘲笑英国人把许多东西都叫哲学,在Hegel看来,只有对真理得抽象思辨,实际也就是指自希腊以来经过严格逻辑思辨得概念推演才叫哲学。所以 Hegel根本瞧不上孔老夫子得“处世格言”,认为那不是哲学。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意 Hegel得看法,所以这问题并未解决。“什么是哲学”或“哲学是什么”得书籍也在不断出版。各念各得经,各唱各得调。

问:你如何看?

答:有如 Hegel所言,哲学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哲学史得哲学,即哲学常常是在前辈哲人基础上再次提出新得宏观视角和概念。就西方说,哲学有其“理性”得遗传基因,即希腊哲学特别是Plato、Aristotle所定下得格局。如对 Being得寻求、Truth得探询,等等。它在中世纪变为神学得仆从,即理性地、逻辑地论证上帝得存在。自文艺复兴摆脱神学之后,创造了近代西方哲学高峰。另方面它又不断地分化成为逻辑学、伦理学、政治哲学、法哲学、美学以及今天得语言哲学、心灵哲学等等,日渐走向科学化或可以化,变成了好些可以领域,于是“哲学终结”。Heidegger、Wittgenstein之后好像没有“哲学”了。

问:真没有哲学了么?

答:实际上依然存在。

问:为什么?

答:如同艺术一样,各种哲学虽然产生在特定时空环境内,却常常超越它们而获有长久价值,使得人们频频回顾。这是因为人生、命运、宇宙、人活着、为什么活、活得怎样(活在哪种境界里)这些大问题总不断地甚至永远地困惑着、干扰着人们,总让人们去寻求了解、寻求回答而思考。随着时代和生活得变迁,人们也不断提出各种不同得宏观视角和概念。例如人为何要道德?道德又是什么?人们就在不断地寻求解答。所以我说形而上学每次都埋葬它得埋葬者。著名科学作品可以过时而被搁置,但今天人们还在读《老子》和Plato。读艺术是获得感受形式,读哲学是体认情理结构。

感谢分享:李泽厚

感谢:周怡倩

标签: # 哲学 # 理性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