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注意,那只技艺娴熟的“手”又开始发功了
特朗普下周访华,人还没动身,美国的对华舆论已经紧锣密鼓地热闹起来了。一边是特总统的柔情蜜意,他9月底刚称赞习近平是中国百年来最强领导人,上礼拜又打电话恭贺习连任,还在接受福克斯商务新闻访问时,又双叒叕表示他们两人“关系非常好、非常特别”。
然而另一边,美国国务卿蒂勒森两周前在演讲中大拍印度马屁,称美中关系永远比不上美国同民主印度的关系,还指责中国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搞“掠夺性经济”。没过几天,防长马蒂斯接过话茬,在拉拢东盟时也用类似的描述暗批中国。
五角大楼的信号似乎更直接。三艘航母罕见地齐聚西太平洋,顺便宣布增加在半岛的增加战略武器部署。
当然,美国智库的和媒体也都没闲着。兰德公司10月初发布新报告,认为美中冲突可能性上升,还设想了中美因为朝鲜半岛、台海、南海等问题发生冲突的各种可能情形。它说得一本正经,好像两国处处是矛盾,没过几天就得动手。20多天以后,美国之音又兴致勃勃地把这报告拿出来炒作一番。
还有前美国国家安全顾问赖斯,她“贴心”地提醒特朗普要小心中国的待客礼仪……
看来,美国的各方神圣都不甘寂寞,仿佛一人一只喇叭,你说东他唱西,好像也没个正经的谱儿。估计大家跟刀姐一样,都快被他们搞糊涂了:这到底是美国内部各种发声体看法不一、自相矛盾,还是说,这就是美国对华舆论表演娴熟演技的呈现,抑或是为了最大化其国家利益进行的专题策划?
刀姐刚收到一篇文章,是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的张国庆老师写来的。专家就是专家,三下五除二,就把美国对华舆论表演背后的那点门道点破。好东西不能私藏,今天刀姐就把这篇文章分享给各位刀友,相信大家读后也会有豁然开朗之感。特别是对国际新闻感兴趣的刀友,请你一定注意特朗普即将访华前后,美国的各方大神,是不是如张老师所说,一一对号入座。
看不见的手
虽然美国的对外舆论经常自相矛盾,让人眼花缭乱,但政界官员、媒体高层包括智库机构都存在一种“舆论自觉”,那就是一切都要服务于美国的国家利益。它是在背后调控美国舆论表演的“看不见的手”。
与明争暗斗上百年,美国主流媒体已形成一种看法:与媒体过去和现在都是相互依存的,美国的强大也会给媒体带来更大利益。因而在重大问题上,美国媒体与携手共进。此外媒体考虑到自身利益,为使自己提供的信息量最大化,有时也半推半就,为的政策扮演某种新闻拉拉队的角色。所以,美国媒体与既有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但也有相互依赖,并在多数时候相互配合。
美国经过半个世纪的磨练,影响媒体、引导舆论的能力已炉火纯青,形成了一整套应对媒体、影响舆论的机制,包括日常舆论引导,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策划”,打拉结合地操纵媒体等等。比如总统与其智囊团几乎每天都会碰头多次,商议如何影响舆论。与媒体如同相声表演中的捧哏与逗哏,有着或明或暗的策划与默契,所以很多时候并不需要排练,张口就能扔出各种包袱和段子,形成“小骂大帮忙”的气场。
国会议员与媒体也有着彼此呼应和共生的关系。媒体可以通过报道国会议员的观点和立法活动来间接影响外交决策,国会议员则利用媒体报道帮助传播自己的主张。
同时,利益集团也在有意通过媒体释放各种“噪音”,以便对决策施加影响,形成对自身有利的政策主张。美国媒体经历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两轮整合,6家大公司控制了超过90%的媒体,美国大公司与媒体之间结成密切的利益链条,很多报道背后往往都代表着不同产业、集团的利益与呼声。特朗普访华前夕,各方力量不断发声,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希望以此参与议程设置,对特朗普的外交战略产生影响,增大本方在中美关系上的话语权,进而赢得更多利益。
有的唱红脸,有的唱白脸
中美关系的复杂性和美国对华心态的矛盾性,使得美国对外舆论的多面性在涉华方面更为突出。小布什时期,中美关系因人民币汇率等问题陷入复杂状态,当时白宫曾反复告诫美国媒体及美国民众,“应该把中美关系看作是复杂的关系。”换句话说,就是不要简单地把中国视为威胁,要系统而非一厢情愿地处理好中美关系。然而在这一基本战略框架之内,美国内部又常常是矛盾的,一些力量更希望与中国改善关系,防止冲突,但另外一些人又更担忧中国的意图,认为中国崛起会损害美国的利益。
这些年,我们一直感受到中美关系复杂性在舆论上的体现。很多时候中美互动频繁,无论是高层互访,还是多层面交流,都体现出积极的沟通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诚意和耐心。谈论中美关系的舆论很多也是积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对华舆情就都是和风细雨。
2005年中海油收购优尼科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起并购本来稳步推进,但由于当时许多文章大谈来自中国的威胁,美国一些政客、学者和媒体还将之作为一个所谓的中美能源争夺的案例,一些国会议员更是以“国家安全”为由全力阻止这一收购行动。来自国会与媒体及相关利益集团的高倍噪音,很快形成压倒性的舆论氛围,影响了的行动方向,使得这起收购以失败告终。
在这以后的大量事实告诉我们,中美关系的复杂性确实是无处不在,许多看上去很经济的问题,其实很政治。虽然这几年中美在一些领域达成了合作,但一旦触动美国对中国的战略猜疑,仍会催生各种负面声音,形成“有的唱红脸,有的唱白脸”的舆论格局。
对外舆论传播的他山之石
美国永远不缺新闻,世界永远紧盯着华盛顿。这种魔力,绝不仅仅是美国的国际地位使然,更是源于美国有一个声音多元、训练有素的“舆论合唱团”。深入揭示美国对华舆论“大合唱”的奥妙,对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改进我们的对外舆论传播、争取更多的国际话语权具有借鉴意义。
一方面,我们只有抓住美国对华舆论表演的实质与真意,才能更好地处理与美国的双边关系。另一方面,美国好莱坞级别的舆论表演,也给我们的对外舆论传播提供了一些值得借鉴的思路。比如要有系统性,既要合作,也要有分工;要各司其职,有人种刺,有人栽花;不能整齐划一,等等。
试想,如果所有的舆论发声体都如同开幕式群体操那样,做相同动作,看上去声势自然浩大,但一定会有些呆板,更缺乏灵动的张力。保持舆论的张力,进则可攻,退则可守,这样效率更高,也能撑起更大的回旋余地和战略空间,有利于应对复杂的中美关系。
美国对华舆论表演背后揭示出各集团利益的分分合合,客观上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交朋友、做工作的空间。曾经的美国新闻署专门与各对象国、媒体、知识界人士交朋友,半个多世纪的努力也有一定“成效”。对我而言,针对不同利益群体,有的放矢,各个击破,也不失为务实有效的交流策略。
最后,我们要培养本土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媒体,发出中国社会的声音,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民意。同时与官方话语形成联动配合,应对美国舆论的套路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