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片界的巅峰,无数人看完后抑郁到想死丨毒药头条

10-22 生活常识 投稿:管理员
丧片界的巅峰,无数人看完后抑郁到想死丨毒药头条


现在流行丧文化,即是说,所有东西,用最悲观的视角去审视它,从而产生一种越加无法挽回的脱力感。


于是丧久了,对一些东西的认同度也越来越高,也就形成一种自怜。


是啊,电影里的角色遭遇不正是我经历的嘛。


去年的《去他妈的世界》,说出了多少人的心声。



看的时候,我一方面感叹年轻真好,可以大胆试错。一方面又惋惜他们浪费了大把光阴,把命赌在了无关紧要的细节之中。


错的不是他们,他们只是缺少一个人去引导。


比如今天要介绍的这位老师,我不禁在想,能经他之手的问题学生,何其有幸。


但与此同时,在他身上,我也看到了让人沮丧的事实。


《超脱》

Detachment


豆瓣Top250上,有它的位置。


18W人,8.8高分。



有趣的是,老外不怎么待见我们眼中的佳作。


烂番茄上,新鲜度才57%。



有人说它是A级的热忱,却由C级的执行打造而成。



'即便出色如凯耶(导演)和布洛迪(男主),也拯救不了这翔一样的电影”。



是的,本片导演凯耶,《美国X档案》的导演,



他请来的男主,也是当之无愧的演技派男星,艾德里安·布洛迪。


后者因为绝佳的阴郁气质,被证明是成功的选角。



除了男主外,其实这部电影整体的选角也都挺不错的。


当时导演为了找到合适人选,甚至不惜抓来自己的女儿参演。因为按他的说法,女儿的童年经历和角色一样悲催。


如此大爆女儿猛料,是亲生的跑不了。



话说回来,这部丧片界的巅峰,无数人看完表示抑郁到想死。它的细腻程度真的可以比肩任何一部我看过的日影。


它的美学风格基于现实主义之上,并用纪录式的视听语言反映了美国社会不为人知的一面。


这让当初看过后的我,久久处于震撼之中无法忘怀。



尽管也有如《Léon》一样大叔配萝莉的经典组合,但《超脱》展现的,却是一个个负能量爆表的故事。



主角Henry,一个代课老师,长期穿梭于各个中学,干着不稳定的工作。


他有一个不幸的童年,父亲在自己很小的时候抛弃了他,母亲也因无法忍受外公的性侵最终服药自杀。


长大成人后,他无法摆脱外公,因为对方已经老年痴呆。


除了和老头相依为命,他别无选择。



通过Henry的职业,观众见识到美国教育中的灰色一角:


态度嚣张的学生,




对教师不敬重的家长。



不要以为这是在做戏,现实比这糟的多得是。


在美国部分地区,教育资源实际上存在较大倾斜。一些公立学校因为生源构成复杂,所以学生质量参差不齐是常态。



有一部专门反映这个现象的纪录片,推荐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总之呢,在Henry接手的这所学校,不服管教的学生居多。


这,是影片反映的第一个问题——


问题学生是不是真的不值得被教育?


从某些教师的立场来看,答案是否定的。对于那些放弃掉自己人生的学生而言,任凭你再真心以对,他们仍旧我行我素。


家长尚且不闻不问,老师又有什么办法让他们回心转意呢?



对于有职业操守的人来说,看着这群学生不断堕落,心里肯定会备受煎熬。



但就像同行宽慰的那样,做这一行全凭良心,能帮一个是一个,你不可能让每一个人都意识到他们的问题。


人的成长环境决定了他们的意识。



实际上,很多问题儿童并不是一开始就如此冥顽不化,这在无数电影中被验证过。


《心灵捕手》中的天才少年威尔,少年时因为常年遭受家暴,导致自己一直非常厌学。


如果不是恩师尚恩对他及时进行的心灵辅导,很难想象这位数学天才最终将何去何从。



同样,《放牛班的春天》里,在教师克莱门特到来前,他接手的班级同样是一个问题儿童扎堆的地方。


后来他找到这群儿童不听话的症结所在:校方长期实施的体罚,无法取得学生信任。


这种不信任,最终导致了学生对教育体制的集体抵触。



同样,在《超脱》中也有对问题学生的描写,但导演给出的回答相当模糊。


比如那个虐猫少年,就给我留下非常深的印象。


外表看似温和的他,比起那些公然在教师面前撒野的学生而言,实际上拥有更强的侵略性。


因为,他压根不具备正常人的情感。



如果一个人缺少同情心,基本也就宣告他脱离了正常人范畴。如果不是Henry及时阻止,未来他还会虐杀什么?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类虐杀动物是一种原始本能的延伸。“虐”是后天学来的认知,它是人类社会性的体现,而“杀”,才是人类动物性的真实嘴脸。


但与此同时,虐杀带来的快感也是无与伦比的。


它是我们的天性,同样也是我们的弱点。



为了抑制人类天性中的这份残忍,慈悲心应运而生。随着人类社会化的不断发展,道德要求人类必须约束自己心中的野兽,从而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转。


但,理论和实际总会有偏差。


《超脱》中的这个男孩,因为某种原因成为了虐待动物的凶手。其成因,也许来自家中的耳濡目染,也许来自后期的外部影响。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家长的教育缺失,是导致他人格滑坡的一个重要原因。


和很多其他家长一样,男孩的父母都把教育的责任推给了学校,而自己却拒绝传授小孩关于做人的道理。



教育的失败,往往是从父母的失败开始的。


很多人,压根就不懂得如何为人父母。


而讽刺的是,就是这样一批人,他们竟要求后嗣继续繁衍,如此恶性循环,没有终点。


最终承受这个恶果的旁人——Henry和他的同事,则成了替罪羔羊。



从影片对教育的反思上,观众可以在《超脱》中找到明显的悲观情绪。


就像结尾那所象征教育衰败的学校废墟一样,如今人们都在重视享乐,却忽略了培养一个人所需要的时间与责任。


这,是这个时代的悲哀。



除了在教育问题上有深刻反思,《超脱》还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做了非常细致的刻画。


业务上,Henry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好老师,但生活上,他却因为痛苦的童年经历,而拒绝与任何人产生关联。


未老先衰的内心世界,让他显得有些孤僻。



这种孤独的生活被带入到故事中,直到雏妓艾瑞卡硬闯了进来。



Henry是善良的,他相信,任何人都可以被教化。


坏学生如此,雏妓同样如此。


没有谁天生想学坏。


在他的细心照料下,两人之间开始产生无形的羁绊。


不要肤浅的理解为这是禁忌之爱,他们俩的感情,更像是一种超越血缘的亲情。




艾瑞卡自己也是这么说的。



一来二去,小姑娘开始对Henry产生依赖。


但对这个世界感到绝望的Henry,害怕的正是两人逐渐走进的关系。


为了阻断自己爱人的能力,他将对方送到了福利署,以便让自己重回孤独。


毕竟,一个人久了,就很难再容得下第二个人走进自己的内心。



可人心是肉长的,就像影片中的台词所说的那样:


一个人可以轻易地学会不在乎,但学会在乎,却要付出百倍的努力和勇气。


很显然,Henry在和人的交往中,缺少这种珍惜彼此的能力。更准确地说,他只有和路人打照面的能力,却唯独缺少和人亲近的能力。


这是他的悲剧。


对比Henry的经历,我很快想到近期看过的新片,《赛马皮特》。



片中,15岁的男孩Charley有着和Henry有着同样不幸的童年遭遇,对于那种被抛弃后想重新找回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的描写,看得人非常难过。


Henry和Charley最大的不同在于,他太过理性,以致于有时候这种理性会不经意伤害爱他的人。


Charley则感性很多,也因此显得更让人疼惜。毕竟,他还只是个孩子。



好在《超脱》这个故事并没有完全一丧到底。


关于二人的描写最终还是迎来了一个不错的结局,这从侧面暗喻了人类在面对绝境时的最后一丝希望:


渴望被理解和接纳。


一个人可以很轻易的变得孤独,但学会和他人相处同样是一门学问。



《超脱》不仅仅直面了美国基层教育困境,它还把目光放到了对个体的凝视上。


通过每个人的经历,我们看到了一幅幅生动的人间浮世绘。




拯救者同样也是亟待被拯救的一群人。那些帮别人解决问题之人,未尝没有自己的问题等待解决。


每个人都无法做到完全超脱,因为或多或少——就像片中引用加缪的话所说的那样,


我们都无可避免与他人产生关联。


我想,这大概是这部电影想要传递的核心。






标签: # 超脱 # 也是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