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居然是位风筝高手!

10-19 生活常识 投稿:管理员
曹雪芹居然是位风筝高手!

《红楼梦》里面有多处关于风筝的描写是非常精彩详实的。其实,曹雪芹从幼年开始就喜欢做风筝、放风筝,还是一个制作风筝和放风筝的高手。

当年他糊的风筝造型独特,飞得很高,人称“曹氏风筝”,在乾隆年间曾被誉为京城“四大流派”风筝之一,与当时著名的哈氏风筝、金氏风筝、马氏风筝齐名。同时他对风筝颇有研究,专门写了一本有关风筝的书,叫《南鹞北鸢考工记》……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南方称“鹞”,北方称“鸢”。“风筝”一词始见于五代,明代陈沂《询刍录》记载:“初,五代汉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作声如筝,俗名呼风筝。”

据史料记载,风筝的发明人是汉朝的韩信。曹雪芹则认为风筝起源于“木鸢”。在他的《南鹞北鸢考工志》中说:观夫史籍所载,风鸢之由来久矣,可征者实寡,非所详也。惟墨子作木鸢,三年而飞之说,或无疑焉。盖将用之负人载物,超险阻而飞达,越川泽而空递,所以辅舆马之不能,补舟楫之不逮者也。揆其初衷,殆欲利人,非以助暴。夫子非攻,故其法卒无所传。作为一种重要的民俗活动,风筝起源于中国,这是毫无疑义的。

“风筝治蝗”有传说


曹雪芹从幼年开始就喜欢做风筝、放风筝,据传,曹雪芹十几岁的时候,家里还很富有。佣人中有位姓刘的花匠,会糊几十种风筝,于是曹雪芹很快也学会了做风筝,而且对南方和北方的各种风筝都很熟悉。后来曹家被抄,当他从北京城里移居西郊香山那时,生活已十分窘迫,靠卖画为生,日子过得紧紧的。但还会不时扎糊一些风筝,曹雪芹心灵手巧,是制作风筝的好手儿。

风筝的制作,除扎得巧,糊得精之外,绘色亦不可小看。颜色要求鲜艳,质洁而轻。作画的基本要求是:用深色勾线、浅色绘面。曹雪芹对风筝的绘制,颇有研究,他在“半瘦燕画诀”自注中说:“法以佛青为底,槐黄衬之,配以红、绿、湖、紫等色,宜力求鲜明夺目。”曹雪芹所扎风筝不仅有燕、蝶、螃蟹之类的,还有人物的,绘法奇绝,五光十色,非常精美。

有一年岁末,天气很寒冷,他的一个老朋友于景廉突然冒着风雪造访。因为身残,无力维生,便找到曹雪芹。两人聊天时,当曹雪芹听到于景廉说有王府贵公子,花数十两银子购买风筝时,非常兴致。于是曹雪芹便剔竹、裁纸、裱糊、绘画,用了两天时间,制成了四个大风筝,叫于景廉拿到城里去卖。没想到,很是抢手,一忽儿就卖得三十两纹银。此后,曹雪芹就将扎糊风筝的技艺传授给了于景廉。后来,于景廉的生意越来越好,市场对风筝花样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于是,曹雪芹就花了两年的时间,“谱定新样,旁搜远绍”,编定了《南鹞北鸢考工志》一书。曹雪芹在书和自序中透露出撰写的初衷:“以为今之有废疾而无告者,谋其有以自养之道也。”就是说,先生是为帮助更多生活窘困者走出一条生路而执笔著述的。瞧着师傅们一板一眼地制作风筝,暗暗思忖,如此细活儿,做事耐心、细心之人方宜承担。曹雪芹能做出一只只精美畅销的风筝,足见他是个心思细密的人。

在《北京的传说》一书中,载有曹雪芹用风筝治蝗虫的故事:乾隆十九年正黄旗旗试,考“放风筝”。因为这年春天宛平县闹蝗虫没法治,不知是谁糊了个纸鸢把蝗虫治了。旗兵老爷命家家糊风筝驱虫。曹雪芹于是帮助孤寡老人万奶奶和她九岁的孙子小顺儿糊了个“奇怪的风筝”,当时众人见了哈哈大笑。原来他们做的是一只二尺长一尺五圆的圆筒,筒口朝下,筒底朝天,在筒底从里边开了一扇小天窗,有一根细线与窗相连,筒口竹骨上拴着结实的拉线。筒外用“石绿”和“花青”颜色画着花草、菜蔬,十分鲜艳。

当蝗虫遮天蔽日般飞来时,都统下令,无数风筝凌空而起,曹雪芹拉线、小顺儿高举的风筝,像只翠鸟直钻云端,第一个钻进了蝗群。曹雪芹说:“小顺儿,快往上套草圈。”小顺儿顺手把带来的“羊胡子草”在风筝线上拴成圈,曹雪芹一拉一放地动着风筝线,小圈儿就径直往上飞去,不一会儿就钻进了风筝筒里。曹雪芹说:“小顺儿,快打开天窗收线!”小顺儿牵动细线,天窗打开,风筒迅速下降,曹雪芹飞快地收着拉线,万奶奶也早已将一堆干柴点燃,待风筒一落地,曹雪芹抱起来往干柴上一抖动,飞蝗扑火,烧得霹啪乱响,全部死掉了。就这样,一次次地,天空上的蝗虫逐渐少了、散了,最后也不知哪儿去了。可见曹雪芹的风筝不仅是工艺品,也成了一种灭害治害虫的工具了。

扎技精湛,放术高超


曹雪芹风筝的最大特点是把南北风筝技艺有机结合,这也正是曹雪芹取名“南鹞北鸢”的原因。书中详细介绍了四十三种风筝的扎、糊、绘、放等技法和工艺,每种风筝均配有一诗一画,画就是风筝的彩色图谱,诗就是扎、画风筝的歌诀。并用白话文加以说明,目的是让初学的人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歌诀内容。曹雪芹制作风筝的技巧方法,更是被他编成朗朗上口、易记且优美的诗段,共有二十一首口诀。实在是赏心悦目。

曹雪芹的扎燕还结合了南北方的吉祥图案和吉祥语。比如在比翼燕上的中心画两个尚未绽放的并蒂牡丹花骨朵,意为“互证丹心”、“同心共结连理”,而在两个燕头上各画上一绺白边,两膀绘有象征富贵的牡丹,意为“富贵到白头”、“相携白首”;还有“三多九如”的瘦燕风筝,画有九只蝙蝠及寿桃、寿字,又有蓝、紫色相配,谐音“多福多寿多男子”。

曹雪芹不但制作风筝技艺高超,而且也是放风筝的行家里手。“放”,顾名思义,制作风筝就是为了放飞。一只好的风筝不仅扎糊绘画要好,还得经得起放飞的检验,表现出远观效果。所以说在放飞上也要有一定的技巧。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七十回中就有一段放风筝的描写:“宝玉说丫头们不会放,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就落下来……”黛玉见风力紧了,过去将绳子一松,只听豁喇喇一阵响,登时线尽,风筝随风去了。

他的好朋友敦敏,就曾目睹过他放风筝的风采。在一次风筝盛会之后,敦敏写了一篇《瓶湖懋斋记盛》,其中的小序写道:“观其御风施放之奇,心手相应,变化万千;风鸢听命乎百仞之上,游丝挥运于方寸之间;壁上观者,心为物役,乍惊乍喜,纯然童子之心,忘情忧乐,不复知老之将至矣。”从中可见,雪芹不仅看得出风向,还预测其日下午有风,而他起放风筝技巧之高,使在场的人都大为惊异,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我们看《红楼梦》时,会不由自主地为那些放风筝的精彩场面叫好,再欣赏到敦敏写曹雪芹放风筝的情形,不禁更令人神往了。

“红楼梦”中风筝飞


《红楼梦》的前八十回里有三处提到风筝。第一次是第五回,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关于探春的判词时说到有一图画,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附有四句题诗: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第二次是在第二十二回元宵节制灯谜的时候,探春出了一个风筝的灯谜: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第七十回“林黛玉重结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文中,有一大段专门描写放风筝的场面。桃红柳絮飞时,贾宝玉带领着林黛玉、李纨、探春和一班丫头在大观园里赋诗连句,一派欢声笑语,忽然窗外飘来一只大蝴蝶风筝,于是大家也纷纷加入放风筝的队伍。风筝种类有很多:大蝴蝶、大鱼、大螃蟹、美人、大红蝙蝠、凤凰、红喜字、沙雁儿等,巧样翻新,令人目不暇接。其中探春放的一只大凤凰造型的风筝,遭到另外一个来路不明的巨型风筝的突然袭击,被缠剪断了线绳,漂泊到远方。

其实古人放风筝不单单是为了取乐,还有一个主要目的,是把风筝放掉,取其吉祥意,叫“放晦气”。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林黛玉不妨将制作精巧的风筝放掉。李纫劝她:“放风筝图的就是这一乐,所以叫放晦气,你该多放些,把病根儿带去就好了。”林黛玉多愁多病,众人都劝她借助放风筝把晦气放了,将病根儿带走,病就好了。

这一章写道:“翠墨带着几个小丫头子们在那边山坡上已放了起来。宝琴也命人将自己的一个大红蝙蝠也取来。宝钗也高兴,也取了一个来,却是一连七个大雁的,都放起来了。独有宝玉的美人放不起来……”又写到黛玉放的风筝因为风大,线全部放尽,紫鹃用西洋小银剪刀把丝线剪断,“这一去把病根儿可都带了去了”,那风筝便飘飘摇摇地飞入云端。所以,放风筝还要有特殊的工具,剪刀,用来剪断风筝线。而当紫鹃要去拾断了线的无主风筝时,探春又劝阻:“拾人走了的,也不嫌个忌讳?”

可见古时放风筝是人们消灾祛难的手段,不能去拾别人的风筝,以免沾上别人的晦气。也有人在放风筝时,把所有的烦恼写在纸上,让它随风筝飞上天,认为一切烦恼都会随风而去。

标签: # 风筝 # 放风筝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