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内心的力量来自于哪里

10-19 生活常识 投稿:管理员
孩子内心的力量来自于哪里


上上周,孩子在美国游学还没回来,孩子的奶奶想念孙子就到我们的小家这边来看看,与我们聊聊孩子一人在外游学的近况。

这天,老人家与我聊着,就说:“花了这么多钱,回来后要把他在那边培养好的习惯保持下来。” 这话我理解并且赞同。

老人家接着说:“再不要什么事情都由着伢来,比方说,早上吃早餐,做什么他就吃什么,不能听他的。什么都由着他,到时候你看那些只要大人有点什么不依的,伢动不动就跳楼,那搞得好。”

听到这里我没有作声,转头打岔去厨房做事去了。

我当时心里在想:老人家这举例说明的好像也没什么不对,但是连早餐吃什么这种非原则性的问题都要对孩子进行严格控制,这好像又很不对劲。

我一时也没想明白这到底有什么地方不对劲,所以我选择沉默。

直到上周三晚上,听了我的导师徐云博士的人际关系主题微课 —《NLP视角-从容的力量》,突然找到了答案。

徐老师从亲子关系、亲密关系、职场事业、危机事务、人际关系这几个方面探讨了从容的力量,其中的关键要素是两个字——自信。

更进一步说,“从容”的力量来自于自我价值的构建,自我价值包括自信、自爱、自尊。

谈到自我价值的构建,在我们人之初是通过父母的接纳、肯定、承认、赞美、表扬、鼓励等方式逐渐建立起来的。

这让我联想到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孩子自我价值感的构建有很大的关系。

心理学家根据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性和反应性这两个维度,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划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种:权威型(民主型)——具有控制性但又较灵活,最优的教养方式。

父母的特点:

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并且会谨慎地说明要求孩子遵守的原因;

努力“看见”孩子的需求,更多地接纳孩子的观点并给以回应;

征求孩子对家庭事务的意见;

认识到并尊重孩子的观点,以合理、民主,而非盛气凌人的方式去引导孩子。

对孩子自我价值感构建的影响:

很强的自信

有责任意识和担当

乐观、积极、主动。

第二种:专制型——限制性很强的教养方式。

父母的特点:

提出很多规则,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

一般不解释这些规则的必要性,孩子顺从便好,不顺从就是直接惩罚;

无法敏感觉察孩子的冲突性观点;

过度相信自己,并且认为我都是为孩子好,强调自己的权威。

对孩子自我价值感构建的影响:

自卑

焦虑、退缩

情绪不稳定,易被激怒

第三种:放任型(溺爱型)——接纳但放纵的教养方式。

父母的特点:

要求较少,允许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冲动

但不能够密切监视孩子的行为,很少对孩子的行为作出坚决的控制。

缺乏规则,无限制满足。尤其在物质满足上缺少限制。

对孩子自我价值感构建的影响:

自卑、成就感较低

以自我为中心、独立性较低

冲动、具有攻击性

第四种:忽视型——非常放任且具有较低要求,最不成功的教养方式。

父母的特点:

不参与教养。比如,忙于工作完全顾不上管孩子或长期务工在外把孩子丢给老人;

要么拒绝孩子的要求,要么过度关注自己的事情而对孩子投入极少的时间和精力。

对孩子自我价值感构建的影响:

易出现适应障碍

易产生行为失调

具有较高的攻击性、易怒等问题行为

显然,老人家的那番话里指出了两种极端的教养方式:

“不要什么事情都由着伢来,比方说,早上吃早餐,做什么他就吃什么,不能听他的。”

这是专制型的教养方式。连吃早餐这样的日常都得严格控制,希望孩子无条件服从。

“什么都由着他,到时候你看那些只要大人有点什么不依的,伢动不动就跳楼,那搞得好。”

这是放任型(溺爱型)的教养方式。溺爱导致孩子的冲动。

如今,教养方式,包括很多问题的解决方法,并非是“非黑即白”的。

孩子不仅需要限制,同时也需要关爱。

权威型(民主型)的父母对孩子提出合适的要求帮助孩子构建和评价自己的行为。

同时,也对孩子做出反应,保持与孩子通畅的交流沟通,培养孩子调节自己的能力,从而帮助孩子构建自我价值感。

在徐老师的微课里面,还提到生活的智慧——“肯定的力量”。

父母对孩子提出行为界限的时候,往往一个附带条件的”肯定“会比一个彻底的”否定“要有效得多。

同时,这个”肯定“也会有效地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构建自我价值,从而获得”从容“的力量。

作为家长,我们对孩子的教养不光只是眼下的管教,更应该通过教养让孩子获得在成长的道路上能够从容、灵活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境、自我调节负面情绪以免失控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深藏于内心的力量,对孩子的一生都影响深远!

标签: # 孩子 # 教养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