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艺术的“味道”

10-16 生活常识 投稿:管理员
关于艺术的“味道”


——听梅墨生讲中国画艺术有感

  

亦农

我不懂画,也不懂书法。以前看到名家字画,感觉很美,笔笔画画看哪里都舒服。但具体好在哪里,又说不出所以然。朋友若问,就答:这作品很有味道。

酸甜苦辣咸香,只是普通大众的味道,而更细腻的味道除了自己口舌感知,心魂浸淫,却很难用语言说清楚。比如全聚德烤鸭与北京烤鸭,狗不理包子与开封灌汤包,味道有别,但区别在哪里?除了高明的美食家,很少有人说得清楚。

书画的味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从前我以为,动辍以“有味道”评论好坏者,大约只是我这种行外人的品头论足,一定要被行内人笑的。

2011年9月仲秋前夕,有机会听梅墨生先生讲说中国画艺术,他特意提到“味道”二字,并进行一番论述。才恍然大悟,原来“味道”并不是我作为行外人的独创,而是早已有之。对于梅先生这样的行内专家级人士,在评论一幅字画时,竟然也常常用到“味道”这个词。因此,我觉得有必要对“味道”写点东西了。

梅墨生先生说自己学太极,刚开始跟师傅学,自己先比划一阵,师傅说,你这不是太极味,而是太极劲儿,他不甚明白。学了三年,没品出太极味儿。学到第五年,仍没品出太极味。就准备放弃了。但终究没有舍弃而继续练下去,后来终于明白什么是太极味儿——即太极的“含而不露,不露而露。”如今,梅先生然练太极二三十年,但其品出太极味,至少用了五年时间。

可见,任何一门艺术,要想真正品出味道,不费番功夫,不花费段时间,是很难真正品出来的。

梅先生又谈及与父亲的一段往事。年少时,总看到父亲每天早上抱着收音机听京剧。他嫌烦了就说:“京剧依依呀呀有什么好听?”父亲答:“你仔细听,就能听出味儿来。”梅先生说:“在我听来,前后都是一个腔调儿。”父回答:“等你听出前后不是一个调儿时,就听出京剧的味了。”岁月蹉跎,而今梅先生终于听出了京剧的味儿,并感受到京剧的艺术魅力了,他的父亲却已不在人世。“这就是生命的无奈!”梅先生不无动容地感叹:“我很想和父亲说,我能听出京剧唱腔的变化了,可是他已不在了。”

京剧是有味道的,只有真正会欣赏它的人才能品得出来。

梅先生说:“中国画如果没有味道,就什么也不是。有味道,是中国画笔墨难以言说的美。”

吴冠中说过:艺术要有腔。意思大致相同。味道是自己品出来、尝出来的,很难说出来。就像道亦有道,一旦说出来就不是道了。老子若不是有人求他写,他恐怕不会留下任何文字,后来也只写了五千来字的《道德经》。孔子只有只言片语传世。老庄是世界著名的思想大家,他们对人生和世界的品味,也很难用文字表达出来。

梅先生说:茶禅有味,僧道中人,浓茶都不喝的,只喝淡茶。语言粉碎处,万物不复存。味道,一旦表达出来,就不再是原来的味道了。

梅先生又说:中国人以简练为贵,精减到最高级。宋徽宗画鸟,齐白石画虾,李可染画老人,寥寥数笔即成。仔细看哪一笔都不多余,哪一笔都不能省。其实,该省的他们都已经省了,余下的一个都不可省,省了,就破坏了艺术的完美与味道。

我写小小说二十余年,自觉能体会到一些小小说的味道。但有朋友要我讲,我却很难讲出来。因此和朋友们座谈时,我爱拿出某篇经典的小小说来让大家去品读,去感觉领悟。妙在不言中,中国画讲究虚实相生才有味道。能省略、会省略是中国艺术的一大原则。绘画如此,写作也是如此。在这方面,我在小小说创作上体味更深。

我以为:省略出味道。

我甚至以为:什么叫艺术品?就是有个性有味道的作品。

品鉴一部作品,一幅画,一幅书法,好还是不好,“味道”成为很关键指标。没有味道,就不能算好作品。在我眼里,中规中矩而没有特色的东西,不能算好东西。只能算是件产品,就像大工业时代机械工厂里的流水线作业,同一模具生产出无数雷同的商品,根本算不上艺术品。如果一定要说它是艺术,也只能算艺术垃圾。

文学是有味道的,不同人的作品,味道不同,千姿百味。鲁迅的味道,张爱玲的味道,贾平凹的味道,莫言的味道……你捧起文章一读,就能猜到作者是谁。别人的味道是学不来的。当然要想形成自己独特的味道,滴水成冰,绝非一日之寒。铁棒磨针,不下一番功夫,肯定不行。这其中还需要有一定的悟性,没悟性,亦难品出味儿。

标签: # 味道 # 太极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