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习惯 七项原则 一生修炼——《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后感
初接此书,总担心与目前满天飞的管理书籍雷同:噱头很大,却没有与现场能够密切结合的实际做法。在领导的再三督促下,终于拿起了这本书。书的扉页上是这样两句话:
“在美国,这本书的影响力仅次于《圣经》。”
“美国公司员工、机关公务员、军队官兵装备书。”
《圣经》的影响力是全世界的人都能够理解的,而能够与此相提并论的我尚未耳闻。出于这种好奇,抱着一探究竟的心态开始了这本书的阅读,然而刚一开始,便深深的吸引了我。细细地阅读了一遍之后,才发现这本书不仅仅有噱头,而且有真材实料。激动之余,将个人的一些体会与各位同仁共享并共勉。
导 读
读书就像是一种交流,和大师之间的沟通,同时也是寻找某些认同感,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人的思维方式也会随着书中的逻辑而去,最终形成一定的共鸣。在现如今竞争激烈的时代,对于渴望成功的人来说,在遇到艰难挑战束手无策而迷茫时,此书会在我们的思维方式、处事方式、解决问题方法等方面起到一定的引导和帮助,好书给人的受益总是无穷的!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后面称《习惯》)书中讲的道理通俗易懂,字里行间都带着闯劲和拼搏精神,大力宣扬个人的命运受自己控制。七个习惯是一个整体,它们相辅相成, 既讲到了个人要全力以赴确立目标,进行个人修炼,并由依赖转向独立,从而实现“个人成功”,也讲到了要通过建立共赢、换位沟通、集思广益等,促进团队沟通与合作,最终走向“公众领域的成功”,而不断更新更是涵盖了前六个习惯,督促我们从身心开始完善。其中让我启发最大的是“要事第一”这一种习惯。
“积极主动”的态度,“以终为始”的愿景,“要事第一”的把握,“双赢思维”的互赖,“知彼解己”的沟通,“统合综效”的合作,“不断更新”的创造,会使每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彼岸。
先聊聊对几个理念的理解:
1、何为高效能?效能是产出与产能的平衡,高效能就是掌握一定的做事原则和方法,比别人更快更好的完成既定的任务。
2、成为高效能人士的必备条件:一是具有高尚的品德,如诚信、谦虚、忠诚、勤勉、勇气、公正、朴素和一些称得上是金科玉律的品德。二是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三是新的、更深层次的思想水平,即以原则为中心的思维定式。
品德是成功之本,原则如灯塔,以原则为中心,以品德为基础,“由内而外”的从自身做起,从内心做起,从而实现个人效能和人际效能,最终成为高效能人士。
3、习惯的定义与意义:
习惯的定义:作者认为习惯是知识、技能和意愿的交汇。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也清楚应该怎么做,更有这个意愿去做,三者的交汇构成个人行事做人的习惯。
习惯的重要意义: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的行为总是重复的。因此卓越不是一时的行为,而是习惯。”
俗语说:“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习惯对于我们的生活有极大的影响,因为它是一贯的,在不知不觉中,经年累月影响着我们的品德,暴露我们的本性,左右我们的成败。在这一连串影响命运的因果关系中,习惯是处在中心地位的,起着呈上启下的作用。能否养成好的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你能否拥有好的命运。
书中强调的习惯有7个,它们符合成长规律,需要我们依次经历“成熟模式”——即依赖、独立、互赖三个阶段。从依赖到独立期,需要养成“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三个好习惯。这是个人领域的成功,也是独立的保证;从独立再到互赖,需要养成“双赢思维、统效综合、知彼解己”三个好习惯,最后还要把这些习惯不断更新,从而形成一个高效能人士完整的七个习惯的系统。
解读一:积极主动 个人远景的原则
人性本质是主动而非被动的,人类不仅能特定环境选择回应方式,更能主动创造有利环境。
采取主动不等于胆大妄为、惹是生非或滋事挑衅,而是要让人们充分的认识到自己有责任创造条件。其涵义不仅是采取主动,还必须为自己负责。个人行为取决于自身,而非外在环境,理智可以战胜感情;人有能力也有责任创造有利的外在环境。积极主动是人类的天性。如若不然,那就表示一个人在有意无意间选择消极被动。消极被动的人易被自然环境所左右,在秋高气爽的时节里,兴高采烈;在阴霾晦暗的日子,就无精打采。积极主动的人,心中自有一片天地,天气的变化不会发生太大的作用,自身的原则、价值观才是关键。这正应了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主观入世儒家思想。
如果认定工作品质第一,即使天气再坏,依然不改敬业精神。美国小罗斯福总统的夫人埃莉诺.罗斯福曾说:“除非你同意,任何人都不能伤害你。”以印度民族主义者和精神领袖圣雄甘地的话来说就是:“若非拱手让人,任何人无法剥夺我们的自尊。”因此,令人受害最深的不是悲惨的遭遇,而是“默许”那些遭遇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我们经常说:我就是这样,办不到,我根本没时间,我不得不如此……我们总是在找借口,抱怨或谴责,那么试想:如果你不向前走,谁又会推你走呢?客观条件受制于人,并不足惧,重要的是:我们有选择的自由,并且可以对现实环境进行主动积极回应;人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为自己创造有利的机会,做一个真正“操之在我”的人。
当每个人遇到困难时,本能的反应是逃避。可是因为有责任,我们学会了承担、面对。为了目标、为了理想,我们必须学会自我控制,自愿的为自己的目标、理想而争取,这应该就是积极主动习惯的前提条件:积极主动地接受事情,不畏惧挑战。所以当我们面对困难的时候,首先想到应该是如何利用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的逃避,当然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选择是具有决定性的,只有接受了之后,才会继而想出解决的办法。同时不要忘了遵循原则,沿着上一棒传递的方向:学会自我领导、清晰个人使命。
所以,高效能的人士为自己的行为及一生所做的选择负责;他们致力于实现有能力控制的事情,而不是被动地忧虑那些没法控制或难以控制的事情;他们通过努力提升效能,从而扩展自身的关切范围和影响范围,同时积极的心态能让你拥有选择的自由。
解读二:以终为始 自我领导的原则
以终为始就是“以结果为目标”,解决思维的根源:人生的最终愿景或者说某件事情的最终结果。确立目标后全力以赴,忠诚于自己的人生计划,确保自己的行为与目标保持一致,并不受其他人或外界环境的影响,也就是说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并把事情做细,最终实现自我领导的原则。
然而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很难做到以终为始,而且潜意识里都认为这根本不是一个问题,经常会产生这样的想法:难道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吗?难道我不知道哪些事情对自己重要的吗?等等……很难做到或很难弄清楚这些问题,也属正常现象,因为人天生有种特性:欲!欲多了就会贪婪,就会朝三暮四,看着那山还比这山高,贪婪让人迷茫,长期的迷茫导致迷失,很多人就是在混沌的迷失中将别人的价值观作用于自己身上,所以很多人都过于注重别人的评价,他们为父母而活,为朋友而活,为名利而活,这种活法是被动的,甚至是可悲的。
所以我们必须要认真审视过自己的人生信条,加强与自己的沟通,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全心投注于自己最重视的原则、价值观、关系以及目标。只有确立了符合价值观的人生目标,才能凝聚意志力,全力以赴且持之以恒地付诸实现,才有可能获得内心最大的满足。
所有事物都经过两次的创造,先是在脑海里构想,其次才是实质的创造,付诸实现。书中提到了创造的顺序:一是规划预期的结果,二是实现预期的结果;个人、家庭、团队和组织在做任何计划时,均先拟出愿景和目标,并据此塑造未来,对个人、家庭或组织而言,“使命宣言”是愿景的最高形式,它是主要的决策,主宰了所有其它的决定,领导工作的核心,就是共有的使命。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公司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将项目前期策划摆在项目开工前的首要工作。首先结合项目特点,制定项目管理总目标,然后根据招投标文件、施工图纸、业主相关文件要求、前期施工调查报告等,细化项目的经济责任管理目标、安全、质量、工期管理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等,目标明确后,下发或签订项目管理责任书。项目经理带领团队围绕管理目标,组织实施开展相关工作计划,过程中始终围绕目标开展工作,采用PDCA管理原则,为实现目标全力以赴且不断努力,达到项目管理的最终目标,为企业创造效益。从目前来看,凡是项目前期做了项目管理策划的比没有做项目前期策划的项目,项目在过程管理中要规范的多,经营效果也好的多;项目前期策划做的好、做的细的项目,经营结果自然就更好;可见,项目前期策划对项目管理的指导和帮助作用至关重要。
工程项目管理中,项目前期策划也是以终为始的践行,目的是让管理者学会系统思考,把项目管理简单的某件事情,从微观到宏观、从局部到整体的系统思考,从而形成系统的管理思路,最终实现项目经营管理的成功。
解读三:要事第一 自我管理的原则
要事第一,也是实质的创造,是梦想的组织与实践,即目标、愿景、价值观及要事处理顺序。什么是要事:是目标事情,是符合宣言中“以原则为重心”的事情,这样的事才应该被称为要事。有效管理就是掌握重点式的管理,它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明确什么是重点后,再靠自制力来掌握重点,时刻把它们放在第一位,以免被感觉、情绪或冲动所左右。
书中把身边的事情分为“紧迫且重要、紧迫但不重要、不紧迫但重要、不紧迫也不重要”。其实在很多时候,人们往往重视的都是第一种,即紧迫且重要的事。然而非也!“要事”其实是“以终为始”的延续,都是战略性的,有着长远的影响和意义。所以当我们面对众多繁杂的事情时,我们不能被他们所羁绊,首先要依据宣言中“以原则为重心”为出发点,认真分析事情的合理性和重要性,然后再做出合理的安排,由重要的事情顺序一件件的解决,即使有些事情未完成,也能保证工作的质量,保证结果的最大化。这也就是高效能人士会用少量时间处理的紧急、危机事件,他们将工作焦点放在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上,来保持效益与效率的平衡。
我们五公司近两年来的发展有了很大改变和进步,得到上级领导的认可,赢得了同级子分公司的赞许,身为公司一名员工深感自豪!静心观察与思考,公司目前的管理模式也是“要事第一”的一种践行。从2014年公司新领导班子上任开始,为满足企业发展,解决项目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针对项目策划、项目经济责任书、收尾项目、资产清查等项目管理工作,依据法规,结合公司管理需求,制订了相关管理办法,其中明确了目标,规定了红线,注重解决“以企业长远发展为中心原则”的要事。管理人员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目标明确,工作主次有序,从而使项目管理水平提高,项目管理受控,推进了企业有序发展。
在今年10月份,我有幸参加了公司管理制度梳理与更新的会议,再一次领悟到“要事第一”理念的重要性。根据公司现状,在手生产任务上百亿,从公司管理角度来说,需要处理和解决“重要而紧急的事情”太多,如现场施工进度问题、安全质量问题等等,制度梳理、更新与其相比,一点也不着急。而公司领导在此时将制度梳理更新当做重要工作来抓,这应该就是“要事第一”践行的典范。
公司规章制度是企业纲领性文件,是企业内部法律,是企业合法有序运营、管理规范有序、长远发展的管理工具和保障。五公司原有的管理制度文件多而杂,相互重复,甚至有些关键问题还相互矛盾,加之随着社会进步,环境变化,有些制度已经不符合管理需求,所以公司在此时梳理更新管理制度之事尤为重要,相对而言不是很紧急,可划分到“不紧迫但重要”的事情,所以领导的高度重视正体现了“要事第一”的原则。相信随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我公司的发展会更快、更好!
在公司领导层面还在全力以赴、注重解决一件重要而不紧迫的事情——人才的引进和青年技术干部教育培养。人才对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青年干部的教育培养应引起我们各基层项目领导的高度重视,基层项目是企业的管理基础,效益的源头,更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人才培养重要而不紧迫,它是一个长效坚持的工作,只有青年技术干部成长起来,我们的项目管理才会有序,管理水平才会提升,企业的长远发展才能有强有力的保障!
对于个人成长而言,读书学习是“不紧迫但重要”的事情。很多时候以忙为借口,读书计划一再搁置或耽搁,然而这些“不紧迫但重要”的事儿却是以后发展的基石。缺少了这些基石,职场就没有积累,业务素质得不到提升,就像是不停歇的陀螺,围着一个原点转。
解读四:双赢思维 人际领导的原则
双赢思维是一种基于互敬,寻求互惠互利的思考框架与意愿,目的是获得更丰盛的机会、财富及资源,而不是基于资源不足的敌对式竞争。双赢既非损人利己,亦非损己利人。我们的工作伙伴及家庭成员要从相互依存的角度来思考,从而寻求解决方案(我们,而非我) 。双赢思维鼓励我们解决问题,并协助个人找到互惠互利的解决办法,是一种资源信息、力量、认可及报酬等资源分享。双赢思维是对目标,对自己,对社会了解的更深的表现。双赢还要需要勇气和体谅,在勇气与体谅之间实现平衡,以需求共同利益。所以不要怕与人共名声,共财势,从而肯尝试无限的可能性,充分发挥创造力和宽广的选择空间。
目前,我们企业在管理过程中也高度重视双赢思维。那么在我们企业如何做到双赢?特别是与分包(此分包指的是劳务分包、班组分包、专业分包等合法分包模式)之间的双赢。现在经常出现分包在施工期间因为利益问题找总包单位扯皮、打官司,分包单位在施工中途退场,甚至以质量或其它问题要挟总包单位,最后不是总包单位经济受损,就是弄得两败俱伤。从我们公司近几年发生的案例来看,“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如何解决或做好总包与分包之间的双赢这个问题,在某些程度影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我的思考如下:
一是摆正位置。我们企业基础施工作业队伍力量薄弱。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施工队伍都是从市场中选择,企业主要做的是承包管理和关键工序施做工作。也就是说,工程承包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与他人进行必要的合作,而合作赖以实施不可或缺的前提就是双赢。所以摆正位置,处理好总包与分包之间的平等合作关系,相互尊重,是实现双赢的关键。
二是从源头抓起,选择资质齐全、信誉良好分包单位,杜绝资质租借或挂靠,建立长效合作关系。
三是合同谈判条件公正、公平,合同责任边界划分明确。不公正、不公平的合同条款等于浪费纸张。单价测算分析切合实际,合理分配利益,双方风险与利润共存,经济关系明晰。与合作者合理分配利益,把他人的优势和资源变成自己发展的基础,要想在合作中谋求更大发展就必须意识到这一点。
四是注重服务,杜绝以包代管,加强过程的指导,加强施工过程中安全质量监督和管控,按规矩施工,按合同办事。
五是及时解决管理过程中的新突发问题和矛盾,及时沟通,站在双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避免问题累积和矛盾激化。
结合以上几点,我认为:合理地管理和协作,才能实现工程的预期目标,达到总包与分包的共赢。工程项目各有特点,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条件,该如何做好总包与分包之间的双赢这个问题,还需进一步的探索与思考。
解读五:知彼解己 移情沟通的原则
中国有句古话“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知彼需要仁慈心,解己需要勇气。想要真正理解彼此,那么就需要用心的去沟通,沟通需舍弃回答心,改以了解心去聆听别人,才能开启真正的沟通。在沟通时要培养和学会换位思考,这里作者提出了一个概念——移情。所谓移情,就是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思考一件事儿,这样能更理解对方的初衷和立场,沟通起来才能事半功倍。这就要求你是真心实意的,不需要什么谈话技巧、秘籍,而是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对方说的话。
良好的沟通是建立在诚信双赢思维的基础上,以此人才会耐心的去倾听,才会有合作产生,如果没有双赢思维的思想,就谈不上了解对方和解放自己。知彼解己——寻求去了解对方,再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这一原则是进行有效人际交流的关键。当我们的修养到了能把握自己,保持心态平和,能抵御外界干扰和博采众家之言时,我们的人际关系也就上了一个台阶。
在家庭、团队等群体生活工作中,知彼解己的思维需要无处不在。加强沟通,换位思考,会使家庭生活其乐融融,幸福满满;会使团队凝聚力提升,战斗力加强。 作为基层项目经理部这个团队来讲,项目团队的成员乃至公司各项目,人员之间不熟悉,特别是项目部的团队持续时间不长,随着工程进度而变,流动性极大,有效沟通了解显得尤为重要。有效的沟通可以实现成员间的交流,消除各种人际冲突,使成员在加快彼此之间的熟悉并在情感上相互依靠,在事实问题看法上达到一致,从而达到信息畅通无阻,激励士气,增强团队之间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同时提高团队工作效率,降低经营成本。
有效沟通如此重要,那么,我们该如何实现团队的有效沟通呢?我的考虑如下:找一个大家关心的主题,在沟通过程中注意细节,换位思考,以谈事实和道理进行沟通。做出沟通的结论,并随即将这些结论应用到工作中去。惟有这样,团队之间的沟通才可能真正做到有效。当然,由于团队的领导人个人风格均不同,成员不同,场景更不同,这就使得团队之间的沟通存在多种不同的方法和技巧。沟通是意义的传递与理解。完美的沟通是经过传播后,被接受者感知到的信息与发送者发出的信息完全一致。知彼解己,如何更好践行应用,还需进一步摸索探讨。
解读六:统合综效 创造性合作的原则
“统合综效”其精髓在于求存同异,取长补短。要具有全局意识,要学会创造第三种选择--既非按照我的方式,亦非你的方式,而是第三种远胜过个人之见的办法,也就是1+1 2。他阐述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就是说大家齐心协力,比自己各自奋斗能够取得更多的成果,号召大家要有合作精神,要有团队精神。
“统合综效”是对付阻碍成长与改变的最有力途径。助力通常是积极、合理、自觉、符合经济效益的力量;相反,阻力则消极、不合逻辑、情绪化和不自觉。不设法消除阻力的后果就等于向弹簧施加作用力,结果还是要反弹。如果将双赢思维、换位沟通与统合综效原则整合,不仅可以化解阻力,甚至可以化阻力为助力。“统合综效”就是创造性合作的原则。集思广益的合作威力无比,有当人人都敞开胸怀,以接纳的心态尊重差异时,才能众志成城。
正如我们公司的员工一样,每个人都随时可能被调整到新项目。项目员工就会在各种各样的项目团队中工作生活学习,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团结人、尊重人、理解人。这既是一种品德、一种境界,也是一种责任。与项目领导、与同事、与下属,大家在一起共事,既是事业的需要,也是难得的缘分。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个人的阅历、知识、能力、水平、性格各不相同,相处久了,难免有些磕磕碰碰,但只要是不违反原则,就应从维护项目团队利益出发,求同存异,坦诚相见,在合作共事中加深了解,在相互尊重中增进团结。作为项目团队中的个人也才能用团队的智慧和力量去解决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这样才能既为项目部的管理推进增砖加瓦,也能为自己的职业生涯铺好道路。
在项目管理中,做到统合综效,团队合作,我的想法是:从责、权、利统一到团队合作。
一是设置职责分明的组织框架。就如我们现在推行精细化管理的责任矩阵一样,设置要体现目标管理、充分授权的思想。通过目标的跟踪管理,层层落实责任。我们目前在项目管理中由于责任划分不清晰,部门间难以配合,互相配合的部门之间,往往互相推卸责任。作为管理者,由于分不清责权利,只好采用“一刀切,各打五十大板”。由于责任不清,授权不当,导致“一抓就死、一放就乱”。这种管理模式,导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先进的人积极性受挫折”。所以要发挥团队合力,必须在职责分明的组织框架下功夫。
从流程的角度(而不是从职能分工的角度)构建项目管理框架。流程的本质对项目管理而言也就是业务流程管理,目前推行的精细化管理,对项目策划、物资采购、经济活动分析等等业务都制订了工作流程。每个流程的输出都是各业务要求的最终结果和目标,流程中涉及到的相关部门或责任人对目标负责,流程管理倡导的就是目标管理。所以在流程中,特别强调不同分工的责任部门,为了实现流程的目标,要通力合作。精细化管理流程在我们项目上目前推行还不是很好,我认为一是思想上不够重视,没有认真推行,二是没有结合项目实际梳理和细化业务管理流程,三是业务人员学习不够,对业务流程的规定不熟,没有领悟到流程管理的重要性。
二是考核和激励。实际项目管理中,由于某些原因,往往是承担责任的部门得不到应有的权利,在分配上也得不到倾斜,而一些其它部门旱涝保收,这样的机制、分配体系,无法激励员工绩效水平的发挥。
考核和分配是管理中的一大难题,做得好鼓舞士气,反之影响团队凝聚力。考核和激励的方法是对组织管理水平的一个很大挑战,作为管理部门,要有能力和责任把责权利划分清晰,同时要能够识别不同部门、不同个人的实际工作表现,把利益的分配、承担的责任、完成的工作这三者一一对应起来。努力做到责权利公平统一,团队合作水平才会不断提升。
三是加强培训学习,创建学习型组织。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能力、知识管理等成为竞争的关键因素,比你的竞争者学得快的能力也许是唯一能保持的企业竞争优势。学习型组织,就是要把员工的学习、工作与知识需要进行有效的整合,使团队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强调“学习+激励”,不但使人勤奋工作,而且尤为注意使人“更聪明地工作”。
总之,责、权、利应该是和谐统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责权利统一落实到项目团队的业务部门和员工上,从文化层面造就人人爱学习、主动承担责任、相互配合的团队氛围,那么整个团队将会是无往而不胜。
解读七:不断更新 再次由内而外造就自己
不管更新可以理解为就是不断的学习,不断地进步,学习和进步呈螺旋式上升。学了一点、进步一点,再学习一点、进步一点。所谓“人生就是不停地学习”。对组织而言,第七习惯提供了愿景,更新及不断的改善,使组织不至呈现老化及疲态,并迈向新的成长之径。对个人而言就是要懂得去学习和自我批评,不断全面审视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具备良好的思考、学习、创造与适应能力,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拥有创造财富的能力才是真正的财富!
结 束 语
通过对《习惯》的学习,使自己感受很深,受益很多。在读完这本书后,我自己最大的收获是深刻地认识到:必须要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不断加强学习,改变自己内心深处的价值观。七个习惯,七项原则,一生修炼。读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习前人和他人的经验,找到属于自己的方法为自己所用。阅读的本质不是我们“看过了”,而是努力的把从书中学来的东西进行尝试,并且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和工具。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努力培养并践行这七个习惯,循序渐进地获得不断的进步,逐渐使自己成长为一位真正高效能管理者。(作者 黄波)注:图片转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