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度下的“世俗之人”
01
竹林七贤现在我们都很熟悉了,基本上就类似于魏晋时期的七个超级大V,名气很大,行为很诡异,结局很有意思。
竹林七贤中年龄最大的是山涛,但最著名大概是阮籍和嵇康。
对阮籍而言,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喝酒。
他因为听说一个步兵营里藏有300坛好酒,就主动跑去当步兵,为的就是喝酒。正因为这件事,阮籍又被称为阮步兵。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我有个大学同学叫罗胖子,曾经也有过一个绰号叫“步兵王”,当时还不太懂,看了历史终于明白典故来自何处。
阮籍标榜自己是个“无礼之人”。他的邻居是个美貌少妇,阮籍经常去她家喝酒。这个情节我看的时候一直比较奇怪,为什么要去少妇家喝酒,而且少妇还有丈夫,又不是为了拍电影。
只不过,比电影情节还要离奇的是,看起来浪荡不羁的阮籍喝醉酒后,经常就在少妇的旁边睡了,少妇的丈夫一开始还不放心,多看了几次,发现阮籍一点越矩的事儿也没有干过,才知道原来抽烟、喝酒、烫头的他,其实是个好男孩。
后来我看《笑傲江湖》,里面有一段令狐冲护送恒山派的美貌尼姑去少林,莫大先生悄悄在旁边观察多晚后,对他说了这么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我见你每晚总是在后艄和衣而卧,别说对恒山众弟子并无分毫无礼的行为,连闲话也不说一句。令狐世兄,你不但不是无行浪子,实是一位守礼君子。对着满船妙龄尼姑,如花少女,你竟绝不动心,不仅是一晚不动心,而且是数十晚始终如一。似你这般男子汉、大丈夫,当真是古今罕有,我莫大好生佩服。”
就觉得,这尼玛一定是照着阮籍的人设来写的。
阮籍的母亲快死的时候,他还在跟人下围棋,对方提出说不下了,但阮籍执意不肯,好像对母亲之死无动于衷。到了下葬的时候,阮籍一句话也没说,却喝了三斗酒,大声哀号了一下,然后吐血数升。
这种最沉重的悲痛,许多人是体会不到的。
02
除了喝酒,阮籍还擅长做“青白眼”,看到不喜欢的人就翻白眼,看到喜欢的人则变成青眼。
阮籍在给母亲办丧事的时候,来了两个人吊唁,一个是嵇喜,嵇康的哥哥,是个热衷当官的人,阮籍一见,直接送了一个白眼给他。后来,嵇康带着琴和酒来了,阮籍才变成青眼。成语“青眼相加”就是从这儿来的。
阮籍之所以要翻白眼,说白了,就是看不惯,但看不惯也不能说,所以只能喝酒。《世说新语》里写道:阮籍胸中有块垒,故须酒浇之。
这十二个字我没有翻译,估计懂得人自然能看懂。
后来,阮籍的儿子阮浑长大了,也想学他爸,抽烟、喝酒、烫头……但阮籍直接就一巴掌呼过去了:学你个头。
《竹林七贤论》里说得很直白,阮籍之所以不准儿子学自己,是因为阮浑压根不懂自己为什么要放浪形骸。
才华横溢,却无用武之地;举世皆浊,却也不能独醒。于是,清醒时的阮籍就只能自己驾车往郊区走,一直走到没有路了,就大哭一场,然后返回。
数百年后,另一个名声比阮籍还要大的天纵之才路过江西,登上一座高楼,举目四望,长天一色,大笔一挥留下了绝唱《滕王阁序》,文中有这样一句: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03
穷途也好,大哭也罢,翻着白眼的阮籍毕竟还是识时务,于是得以善终。
但嵇康则不同,和阮籍相比,他要傲娇得多。
他一生写过两封绝交书,而且都很出名;
第一封是写给山涛的。那时候正是司马氏当权,就请山涛去劝说嵇康出来做官,职位是尚书吏部郎,差不多类似于现在的组织部干部一局局长,级别虽不算高,却很有实权。
嵇康拒绝了。不仅拒绝了,还专门写了一封绝交信给山涛,这封信叫《与山巨源绝交书》,在文学史上是很有名的一篇文章。在信里,嵇康除了表达自己不愿意出来做官的意思,还顺道讽刺了一下司马氏经常宣扬的忠孝禅让理论,这要放在现在——大概就相当于公开诋毁二十四字价值观吧。
第二封绝交书是写给吕巽的。吕巽和他的弟弟吕安都是嵇康的朋友,但吕巽人品似乎有点问题,不仅和自己弟弟的老婆私通,而且还倒打一耙,告自己的弟弟吕安不孝。
在魏晋这是一个大罪,因为魏晋是以孝治天下的,原因嘛,鲁迅说了,司马氏的皇位是篡来的,不好说以忠治天下。
吕安下狱后,嵇康愤怒了,写了封绝交书《与吕长悌绝交书》(吕长悌就是吕巽)。公诸天下,三言两语抖出真相,末了写道:'劳资再也不想跟你交朋友了,古人绝交一般不超过五个字,我的话还太多了,反正,绝交!”
嵇康写了《与吕长悌绝交书》后不久也下狱了,直接原因是钟会的庭论说他“对皇帝不忠,对王侯不敬,仗着有点才华当公知,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
04
钟会,就是那个写了四本论想给嵇康看,却又不敢,“从院墙外扔进去,转身便跑”的羞涩文人。
钟会后来发迹了,带了一大帮子人去看嵇康,当时嵇康正在大柳树下打铁,向秀在帮他鼓风,钟会来了之后,嵇康不发一言,等他走的时候问了句“来听到啥了,看到什么没,就回去了?”
钟会说:“该看的看到了,该听的也都听到了,后会有期”。
行,你秀,你陈独秀,你蒂花之秀。你等我去买几个橘子回来再收拾你。
于是,自那天后,钟会开始记恨于心,等到吕安事发时,钟会觉得机会来了,极力怂恿司马氏杀嵇康。
可惜,嵇康个人魅力实在太大了,简直是那个时代的超级巨星。
据《晋书》记载,当时很多关注了他的地痞流氓、官二代、富二代、黑社会组织成员等各路人马都自愿地跟着他进了监狱,就想跟他亲近亲近。
殊不知,这却正好应验了钟会所说的“煽动不明真相的无辜群众”,司马氏更不得不杀了,遣散了那些围观群众后,就把他和吕安一起杀了。
史书里,替司马昭粉饰了一笔,说他没过多久就后悔杀了嵇康。
后悔有个屁用啊,人都没了。
05
但你要真这么理解嵇康之死,还是说明有点年轻有点简单。
实际上,嵇康真正的死因既不是因为他作,也不是因为他当公知大V——这些,最多给他安上一个聚众吸毒(五石散)的罪名,关起来就算了。
他的死,还是在于他不懂历史。
鲁迅在早年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认为嵇康之死,是因为得罪了钟会。
时隔八年,鲁迅在《再论文人相轻》里已经明白了,说嵇康的死并不是因为他得罪了钟会被搬弄了是非,而是因为他是曹家的女婿——嵇康的妻子是曹操的曾孙女。
事实上,搬弄阮籍是非的人也不在少数,司徒何曾说阮籍是“败俗之人”,应该“流之海外,以正风教”,但因为阮籍是司马氏的人所以也得到了庇护,而作为曹家女婿,嵇康无可选择地处于司马氏的对立面。
还有一点是阮籍与嵇康不同的,阮籍常喝酒但嵇康很少喝酒,喝酒了骂几句那是醉话,你清醒着说不好,真当众人皆醉你独醒啊。
更严重的是,嵇康喜欢和司马氏对着干,不买司马氏的帐,相比之下,阮籍则无可无不可。
嵇康跟着隐士孙登游了三年,末了,这个半神样的人告诫他说:“你牛逼是牛逼,但很可能就牛逼死了”。
没想到一语成谶啊。
作为一个文人,嵇康表现的太独立太超凡脱俗了,史铁生说了,超凡是可以的,脱俗却是不能。结局只能是死亡,几千年后嵇康成了一个符号,一个足以代表魏晋的符号。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正是嵇康用他的死,将所谓的魏晋风度推向了一个极致。
康临刑东市,神气不变,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昔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
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
06
嵇康死后,和他一起打铁的向秀应召入洛阳,司马氏略带讽刺地问他:听说你一向不喜欢政治,怎么跑这里来了?
向秀回答道:那都是我年轻不懂事啊!
在前往洛阳的途中,向秀路过嵇康的寓所,物是人非,景是情非,感慨万千,写下了非常著名的《思旧赋》,高中一般都学过。
关于这篇极短的赋,鲁迅在《为了忘却的纪念》最后部分写道:年轻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然而,现在我懂得了。
阮籍在嵇康死后一年,大醉后写了劝司马氏进封的《劝进表》。不久也死了。
竹林七贤的其他几个人里,山涛和王戎都当了大官。
王戎当了尚书令后,开着宝马穿着阿玛尼从以前常和嵇阮喝酒的黄公酒垆下过,突然想起了嵇阮,对车后的人说道:我当年经常和嵇康阮籍在这里喝酒吹逼……但自从嵇康被杀阮籍病死后,便没有来过了,现在来看,近在眼前,却远在天边啊。
王戎这样说,大概是忘了自己的脸曾经被阮籍嵇康打得震天响。有一次嵇康、阮籍、山涛、刘伶在竹林饮酒,王戎也想去凑个热闹,阮籍二话不说就翻了个白眼给他:你一个俗人,别跑来败我们的雅兴!
刘伶继续喝酒,活了很久,《晋书》写道他的时候,说是“竟以寿终”。
竹林七贤的后代个个都很有出息,《世说》里评价说“林下诸贤,各有俊才子”。除了那个以寿终的刘伶的儿子,说是“唯伶子无闻”。
在《与山巨源绝交书》里,嵇康曾提到过自己的两个还没成年的孩子(女年十三,男年八岁,未及成人,况复多病)。
他的儿子叫嵇绍,嵇康曾专门为他写了《家诫》,让他不要学自己,要远离事端,学会保护自己,里面详详细细地写了面对各种问题时的处理方法,非常务实。
但可惜,嵇绍并没有做到。
嵇康死时将儿子托付给了那个跟自己绝交了的山涛。
钟会要杀嵇康,庭论了半天,最后说道,嵇康和山涛要造反。
而那个时候,山涛紧闭双唇,一言不发。然后嵇康以谋反罪被杀。
算起来,山涛欠了嵇康一命。
山涛果然很遵守诺言的在嵇康死后举荐嵇绍为秘书臣。
嵇绍死在了八王之乱中。
当时晋惠帝战败,百官都走了,他端正衣冠挡在惠帝面前,死了,成了晋的忠臣。
他的血溅到惠帝的衣服上,等到战后侍从要洗衣服的时候,惠帝说:“这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
这才是嵇康之死最大的讽刺。
————
临时想到了这个主题。
没别的想法,就是觉得最近干货太多,有点腻,写写历史换个口味。
我读历史,喜欢劈开来读,读一段史、读一个人,就把和他相关的东西全都找出来看看。
在我看来,这样的历史才立体,也才能从中发现足够多的细节。
而历史的魅力和魔力,也正是藏在这些细节之中。
这大概就是读历史的最大趣味了吧。
毕竟,历史嘛,总是充满了胡乱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