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研究鲁国历史,就是在研究中国古代正统文化史呢
鲁国,中国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国君为姬姓,侯爵,首封国君为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当然,实际领命的还是周公的儿子伯禽。自从西周开始到战国时期被楚国灭亡,鲁国的历史也有七八百年左右。不仅如此,由于继承了周朝的正统礼节,加上孔子等思想家的影响,研究鲁国历史,可以称得上是对中国古代正统文化历史的探寻。
第一,鲁国和齐国分别处在泰山的南北两个地区,其中,鲁南地区的“沂源人”是能够媲美北京元谋人的原始文化遗迹。值得注意的是,进入到新时期时代后,鲁国地区陆续诞生了北辛文化、大议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因此,上古时期的部落领袖多和山东曲阜存在关系,绝不是偶然的。
在伯禽代父受封鲁国后,并在治国策略上坚持“启以商政、疆以周索”的宏观原则。在此基础上,伯禽一支所带来的周文化与殷遗民及当地土著固有的文化相互交汇、影响,从而融合发展为特有的鲁国文化。
第二,由于周公的赫赫战功,鲁国在当时的诸侯国中地位超然。根据《史记》等文献的记载,鲁国可以“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礼乐。在鲁国受封的同时,周王室又为鲁国划分了一些附庸小国。在东方夷人势力较重的地区,鲁国较完整地保存着周礼,并且周代的礼乐传统深深地影响了鲁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鲁国为东方的宗周模式,担负着传播宗周礼乐文明的使命,如在周王朝治国政策的贯彻上,鲁国即堪为典范,周公治国,他的保民思想、明德慎罚、勤政任贤等都似乎在鲁国当政者身上有明显体现。事实上,鲁国要彻底推行周文化,以之取代当地固有文化,既无必要,也没可能,因为周灭商后对殷商旧部采取的就是“怀柔”的政策,更何况鲁地殷遗势力极重,而且文化的推广也不是任何外在强力所能成功的。
第三,鲁国是一个典型的宗法农业社会。鲁国宜于农桑,农业较为发达,手工业的发展也处于各国的领先地位,只是为贵族服务的性质比较明显,而且手工业门类多与农业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关系密切。就鲁国的大部分时期而言,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工商食官”的传统久久没能突破。在这样的稳定的定居农业区域,周室的宗法礼乐制度得以很好地推行,鲁人重农与重礼相辅相成,构成了鲁文化的特殊风格。
西周时期,鲁国君位继承乃是“一继一及”,即“父死子继,,与“兄终弟及”双重原则,鲁国的兄弟子侄都有继承君位的可能,因而君权便不断受到公族近支的干扰。后来,随着嫡长子继承制的逐渐确立,鲁公的兄弟被排斥到鲁国的最高权力之外,他们遂成为一个个卿大夫之家。随着势力的壮大,他们以自己的采邑为后盾,与公室相抗衡,卿大夫势力的增长造成了公室的衰微。
此外,孔子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派的思想深深影响中国长达2000多年,而认识鲁国社会无疑是深入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切实途径。
简而言之,鲁国社会是整个西周以至春秋战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可以把研究鲁国作为观照两周的一个重要视角。
(漫谈东周列国志:六十六)
微信公众号:情怀历史 ID:qinghuaili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