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厌数学不是数学的错,更不是你的错|大象公会
只要学校还教代数,学校里就会有祈祷。——Doodle God
文|舒学南
不管毕业多久,在面临很大压力时,很多人还是会梦见自己置身考场,但面对试卷什么也答不出来,其中梦见考数学的比例恐怕是最高的。
数学不仅是很多人求知路上的 PTSD(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创伤后压力症,又称创伤后遗症),甚至也是家长最先发现自己无法辅导孩子的科目。
▍就算是 Mr. Incredible,面对儿子的数学作业也束手无策苦恼万分。
虽然留学的孩子们也会面对「你是中国人肯定数学好」的刻板印象,但作为全体中国学生的超高难副本,我们为了数学真的付出了巨大代价,不只是时间、精力以及精神健康,还打造了一个人人讨厌数学,听到数学就头痛的社会。
学数学这么痛苦可能要怪苏联人
所谓「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工业建设需要批量培养工程师;批量培养工程师,就需要给学生批量「罐装」数学技能,即便完全不理解数学的理念也无所谓——会做题,会应付各种各样的「应用题」,就算合格。
这种教学法为苏联和前苏联国家带来了 20 余次总分第一,为中国带来 19 次,让这些国家几乎包揽了这一奖项。苏联的黄金一代数学家,也几乎都是通过这套体系培养出来的。
比如,号称考研必备神书、宣称「中科大等名校人手一本」的《吉米多维奇习题集》,共有四千六百二十二题,堪称大学版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 著名的教育家朱清时就称,60 年代,他在青海当工人的五年期间,把《吉米多维奇习题集》从头到尾刷过一遍。那时候他对自己的人生还了无规划。这套来自上世纪四十年代、来自前苏联的题集,和卓里齐菲赫金哥尔茨等等名字一起,共同见证了在那个资源与资料极端缺乏的年代,中国人拿数学折磨自己的方法。
然而到了现在,这些国家明显呈现出数学教育的后劲不足。在 2017 年的 U.S. News 全球大学数学专业排名前 50 名中,中国(包括中国香港)只占 6 席,前苏联国家则无一入选。
我们的教学法学来了苏联体系的题海战术,却没有学来扎实的应用训练;我们又要逆势学美国,给教材降低难度,但在应试指挥棒的导向下,这只能让数学教学在有限的知识范围内,演变出更加花样繁多的「智力题」。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题目存在的目的就是为难人,所以通过这种题海战术来进行学习,必然是充满了挫败和痛苦的。
▍PISA 2015 学习能力水平统计。大中国区的学生虽然在数学、阅读和科学能力方面都名列前茅,但在学校相关焦虑水平等指标也名列前茅。
但是,学数学必须这么痛苦吗?
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学数学的痛苦很大程度上并不必要。
重要 + 困难 = 无止境的痛苦
几乎每一个经历过义务教育的人,都被中小学数学老师反复强化这两个概念:数学重要,而且数学很难。从升学考试到华尔街的梦想工作,都要用到数学,而数学又难到你学不会,只要一次上课走神,就前功尽弃。你只能像废柴一样,在作业和考试之间疲于奔命,随时面临对自己智商甚至人格的负面评价,比如那种「笨得要死」的评语。
只要你把一项技能设定为又重要又困难,那么学习它的过程必然会变成无止境的痛苦,这与人的意志力或者天资无关,因为这是客观认知规律的结果。
重要意味着不允许逃避或放弃,而困难意味着很难获得正面反馈。就好像一个天天欺负你揍你的人,你打不过也跑不掉,这就是无止境的痛苦,噩梦的本体。
学会任何一项技能,都需要大量的练习,这注定是一个需要时间和付出努力的过程。科学的方法不是为了替代这个过程,而是让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更多正面反馈,有成就感,从而保持兴趣,更愉快和容易地度过这个过程。像传统数学教学这种靠痛苦来提升重要性认知的方式,可能用在戒断某些东西上更适合吧。
科学的学习方法,让数学从困难到容易
大多数人根本就不需要通过令人痛苦的方法学数学。
数学是美丽的,是人类理性与认知的艺术,并不是低头捡个笔或者打个盹就再也没跟上,从此就变成午夜噩梦的怪兽。
更何况在现代科技和教育学的帮助下,我们本可以有更好、更高效、更有趣的学习方法。
下面就是不同年龄段及基础的一些实用数学学习工具推荐。
1. 学好微积分,拯救全人类——《微积历险记》
曾经荣获「2017 年度世界严肃游戏金奖」的严肃游戏《微积历险记》,是一款严肃地让你通过学微积分来拯救世界的 RPG 冒险类 3D 游戏。
在这个游戏中,你连名字都要改叫 Equa(公式)。
▍找到微积分的答案,才能建好这座桥,才能从外星逃回来。
2.让学龄前小朋友觉得数学超可爱——TODO Math
帮低龄宝宝培养「数感」的 TODO Math,足够可爱到成为宝宝人生中第一个通关的游戏。如果你拖动下面这些小方块,会有可爱的小表情出现在上面。
TODO Math 有一个非常实用的数学学习理念:不会有令人讨厌的数学老师来施压,同时根据进步来设置奖励。奖励的设置构筑起一系列正反馈,有效地突破「题海」的无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