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西洋参、太子参、丹参……禁忌、功效大不同,弄清了再吃!
参,是我们爱吃的补品,有多种多样的参,选好参、补好身!日常养生该用什么参,怎么服用,有什么样的注意事项?
1、人参
人参为五加科,属多年生宿性根双子叶植物,味甘微苦、性温,是“补气之圣药,活人之灵苗”。人参适合在春、冬、秋季吃,不过还要根据自己需要的补益作用,选用不同的参。山林里自然生长的才能叫称山参(很贵大补却不适合日进补用),人工栽培的都称为园参,山参和园参它们都是人参。按加工方法的不同,人参又可分为红参、生晒参、白糖参。
红参:
园参蒸制、干燥,称“红参”,具有较强的补气作用,常为冬令进补佳品,其性偏热偏燥,最适合于阳气虚弱或阳气衰亡的人,适用于急救回阳,它长于大补元气。
体质虚弱的人需长时间服用红参,为防止副作用的产生,要采取服药7天,停服2天的间歇用法。
生晒参(白参):
园参经晒干或烘干,称“生晒参(白参)”,作用较红参弱,其性较红参偏凉,除补气益气外,兼具生津作用,适用于气阴两亏的病人。。
山参:
野生的才能叫山参,价格昂贵,山参经晒干的称“生晒山参”,无温燥之性,大补元气。野山参只适合术后极度虚弱者吃,非病情严重者一般少用,不能作为日常天天吃的大补之物,切记。
白糖参:
以浆气不足、体形欠佳、不适于加工红参的鲜人参为原料糖渍加工而成。白糖参价廉、口感好、使用方便,但其加工中工艺繁琐、不易保存,产量亦较少。
红参偏温,白参偏凉。如有头晕眼花、神疲乏力、走路气急、食欲欠佳,表现为气虚的患者,以选红参为好;如兼咽干口燥等阴虚症状;则用白参为宜。白糖参(糖参)作用较红参、生晒参弱,最适宜于气虚症状不明显之阴虚者,作用十分和缓。
2、党参
党参属桔梗科,党参不同于人参。其效比人参弱,但气血双补。
气滞火盛者慎用党参。阳气虚脱的危重病人,仍以红参为宜 ,因为党参大补元气的力量较弱 。
3、沙参
沙参等同于食物,有补而不燥的特点。沙参属补虚药,味甘、性微寒,有养阴润肺,益胃生津之功。适用于阴虚肺燥,或热伤肺阴所致的干咳痰少,咽喉干燥等症,及温热病、口干咽燥,舌红少苔,大便干结等症。
4、丹参
丹参味苦、微寒。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血流量,有降低血压作用,可治冠心病、心绞痛。丹参粉保健用量1~3克,泡水同量。用丹参做成的制剂特别多,常见的有丹参滴丸、复方丹参片等。
5、西洋参(花旗参)
西洋参性微寒,补性温和。适合需要参补又不能温补的吃,一吃人参就上火的人吃,不能温补的人一年四季皆可应用,普通人适合夏季来调理吃。
人参补气,偏于助阳;西洋参补气,偏于养阴。人参补气之力胜于西洋参,而西洋参清热生津之力又胜于人参。在秋冬季节,人容易出现湿病,就不适宜服用西洋参,人参可以上。
西洋参有增进和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但西洋参补气作用较弱,药性缓和,与中国人参在药效上不可相互取代。西洋参对气虚而阴津耗伤有热者最适宜,对肺结核、冠心病、热病后气阴两伤有一定的疗效。
6、高丽参
高丽参功用与红参相似而作用较强,价格较贵。适用于年高体弱、阳气虚衰的老年人及经常头晕眼花、五更泄泻、失血过多者或手术后调补者。
7、太子参
太子参为石竹科植物太子参的干燥根茎,性平味甘,是补气药中的一味清补之品 ,具有补气生津之功效,常用于久病气阴两亏的病人。适合小孩子吃,气不足,但血压极度偏高者也能吃,可改善症状,且不会引起血压升高。
与大补元气的人参相比,太子参虽药力不及,但具有补而不燥的特点。脾胃虚弱之人初用补剂,服用人参恐药力过猛,改用太子参则大可放心。
人参作养生保健用,服用方法有多种,根据自身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噙化服:
将人参薄片或参须段直接放入口中,慢慢含化待津液满口时分三次缓慢咽下,含至无参味时嚼服。噙化是最为传统经典的方法,能使药物的有效成分被充分吸收,药理作用均匀持久。
泡茶服:
将人参薄片或参须段放在茶杯中,用开水冲泡闷盖分后即可服用,可以反复冲泡没有参味后嚼服。
泡酒服:
将整根人参放入高度的白酒中浸泡,密封一个月后可以适量服用,可以随时加入新酒到参味淡了可以取出人参蒸后慢慢服用。
嚼服:
将薄片人参或参须段放入口中细细咀嚼连渣一起咽下。
吞服:
将人参干燥研成细粉装入胶囊用温开水送下。
服用参的注意事项:
1.服用人参的时间以早晨或上午为宜,符合人体气机升降的规律如果晚上服用,使阳气上扰,导致失眠。
2.日常养生保健以每日1克为宜,先从小剂量开始服用,逐渐加量最多不要超过1克。如果需要服更大剂量,就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了。
服用人参后可能会出现上火怎么办?
出现上火、流鼻血等表现,这些是正常现象。三五天之后,如果症状消失,说明身体已逐渐适应可以继续服用。如果不能耐受人参之热,也可用西洋参代替,其热力较弱,相应地补益力量也较弱。若西洋参也不能耐受,还可配伍麦冬来服用,此方法最早为药王孙思邀所用,因麦冬为清补之品,既可抵消人参之热,又不减其药力。一般用克人参配数克麦冬,泡茶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