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各取所需的“国姓爷”

09-25 生活常识 投稿:管理员
被各取所需的“国姓爷”

今天是2018年8月27日


这是馒头说第 285 篇文章


郑成功这个名字,大家肯定不陌生


即便是对历史不感兴趣的同学


也知道他是和收复台湾联系在一起的


应该说,在历史上形象基本没变的英雄人物


郑成功算是为数不多的一个


不过,在各朝各代,还是有不同的取舍


【今日由头】

1624年8月27日

郑成功出生


 1


虽然郑成功大家已经很熟悉了,但不妨碍还是简单说说他的生平。


郑成功出生在1624年,这一年离大明王朝灭亡还有20年的时间。他可以说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因为他的父亲,就是当时整个东南亚最牛的海商集团和军事集团——或者说是最大海盗集团吧——的首领郑芝龙。


郑芝龙在日本做贸易时,迎娶了他的日本妻子田川氏,而田川氏为他生下了长子郑成功。所以说,郑成功其实有一半的日本血统,这也让后来日本对他的评价颇有意思——我们后面会说到。



郑芝龙的发家故事,本身也是一个传奇


郑成功在七岁之前,一直和母亲在日本居住,直到父亲郑芝龙接受明朝招安后,才被接回中国。在中国,郑芝龙给自己的长子安排了最好的教育,郑成功也不负众望,14岁考中秀才,20岁被送入南京国子监深造,并拜当时的江浙名儒钱谦益为师。


也就是在1644年这一年,李自成打进了北京,崇祯帝吊死在了煤山,大明王朝一夜倾覆,而20岁的郑成功也开始了他精彩又矛盾,跌宕且起伏的短暂一生。


首先是一直教导他要“忠君爱国”,要有“气节”的老师钱谦益降清,同一年,他自己的父亲郑芝龙,在拥立了南明隆武政权之后,转身投降了清朝。一代海贼王郑芝龙投降后即被食言的清廷软禁,而获得自由的代价只有一条——不断写信让儿子郑成功投降,直到成功为止。


但郑成功坚决不降,他集合了父亲不愿投降的旧部,在福建沿海一带一边继承父亲的海商贸易,一边开始了十多年的坚持抗清事业。在整个过程中,郑成功有胜有败,有抗击清军,但也有借“抗清”之名打击异己,虽然始终没有被清军剿灭,但却也始终无法找到一块大的根据地。


在这个过程中,郑成功有过一次非常接近成功的机会。1659年,他率十余万“郑家军”倾巢而出,会同江浙抗清领袖张煌言围攻南京,一路势如破竹,兵临南京城下。但最终郑成功因为中了清军的缓兵之计,没有一鼓作气攻破南京,被等到援军的清军反杀,再次败退回福建沿海,从此再也无力反扑。


郑成功当时的势力范围


后面的故事,大家就比较熟悉了:1661年,急于开辟新根据地的郑成功率2万5千将士登陆台湾,经过一系列苦战,最终迫使先前在岛上殖民的荷兰人举白旗投降,控制了全台湾,并且以台湾为基地,成为当时明王朝遗孤们抗清的最后一块基地。


但就在打下台湾的第二年,郑成功就死了。


郑成功的死因,至今仍留下种种疑团,因为他一开始只是被诊断为中暑,尚能饮酒聊天,但五天后却双手抓面,“咬尽手指”,狂呼而死。有人说他是悲愤过度而死(他那一直被软禁的父亲郑芝龙在前一年年底在北京被处斩),也有人说他是被气死的(他视为接班人的长子郑经在厦门私通乳母被揭发,郑成功狂怒);也有人说他是被毒死的,当然,也有人分析他当时得的可能是登革热。


不管怎样,郑成功在38岁的年纪忽然暴毙,让他那令人充满想象的“反清复明”大业,戛然而止。


 2 


郑成功虽然死了,但关于他的各种评价,直到今天,仍值得细细品味。


首先说说他所效忠的明朝对他的评价——事实上,应该是大明遗孤们对他的评价。


1645年,清军攻破南京,南明弘光政权覆灭,手握重兵的郑芝龙在福州拥立唐王朱聿键,建立隆武政权。隆武帝对大权在握且骄横跋扈的郑芝龙并无好感,但对郑成功却非常欣赏,甚至遗憾没有女儿可以嫁给他(“惜无一女配卿,卿当忠吾家,勿相忘也!”)。


为了表达赞赏之意,隆武帝给郑成功赐名“成功”,并赐姓“朱”。郑成功原来名叫郑福松,钱谦益为他改名为郑森,而在隆武帝赐名后才开始叫郑成功。至于“朱”在明朝为国姓,郑成功并没有改叫“朱成功”,但“国姓爷”的称号也是由此而来。


隆武帝在南明政权中还算一个比较有想法有作为的皇帝,苦于财权军权均在郑芝龙手里。郑芝龙降清后,隆武帝兵败被俘,最终绝食而死。


在郑芝龙降清之后,掌握郑家主力军队的郑成功,更是成了南明朝廷的最大依靠力量。在隆武政权覆灭后,郑成功奉桂王朱由榔的永历政权为正朔(永历帝封郑成功为“延平郡王”,所以郑成功又被叫做郑延平)。


所以,南明政权对郑成功的总体评价当然是相当正面的,主要是表彰他的忠诚,这与郑成功自己所希望塑造的形象也是相符合的。


但是,当时的南明朝廷对郑成功也不是没有一点意见。比如,郑成功借“反清复明”的借口,有打击其他南明军事力量,扩大自己地盘的行为。不过这倒不是最重要的,因为毕竟当时的南明政权本来就内斗十分严重,数万郑家军不是朝廷养,是郑成功自己养,大家都要吃饭。


让南明朝廷不爽的,是郑成功几次和清朝谈判,商讨“议和”的条件。在南明朝廷看来,郑成功作为一个臣子,有什么资格代表南明和清朝议和?但在郑成功看来,没有了郑家,南明朝廷早垮了,郑家当然有话语权。


事实上,无论议和是不是真的“缓兵之计”,在郑成功的眼里,”郑氏集团“的利益永远还是排在第一位的,这条大家都心知肚明的道理,从郑芝龙时代开始就已经践行了。以至于到了郑成功的儿子郑经一代,虽然仍奉永历为正朔,但仿效朝鲜那样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藩属国要求,也被公开提了出来。


郑成功。此画像为清朝所绘,故服饰未必准确


一直对南明忠心耿耿的名将张煌言,站在南明的立场,就对郑成功进取台湾产生过不同的看法,还曾给郑成功写过信:


“窃闻举大事者,先在人和;立大业者,尤在地利。……即如殿下东都之役(即攻台之战),岂诚谓外岛足以创业开基?不过欲安插文武将吏家室,使之无内顾之忧,庶得专意恢复。但自古未闻以辎重眷属,置之外夷,而后经营中原者。……故当兴师之始,兵情将意,先多畏疑。


……夫思明者,根柢也。台湾者,枝叶也,无思明,是无根柢矣,安能有枝叶乎!”


张煌言还算是敢说话的,而其余的南明遗孤们即便心中有数,但除了赞扬郑成功”忠勇“之外,并没有其他可以选择的筹码。


 3 


然后再来看看郑成功的死敌清朝对他的定位,很有意思。


从郑成功的角度而言,他一生其实都是与清朝势不两立的。1646年,清军进攻安平时,安居在那里的郑成功母亲田川氏为避免羞辱,选择自杀。明末清初的大儒黄宗羲在他的《赐姓始末》这样记录:“成功大恨,用夷法剖其母腹,出肠涤秽,重纳之以殓。”字里行间,就能读出郑成功对清朝的恨意。


而清朝一开始一直试图对郑成功进行招安,顺治帝几次以“海澄公”许之,但郑成功都拒绝不受。随后清朝开始态度转向强硬,一直称郑成功为“海贼”或“逆贼“。直到1683年,清军在郑家降将施琅的率领下攻克台湾,郑成功的孙子郑克塽率明郑两族全员投降之后,清朝的态度开始有了转变。


顺治皇帝敕谕,记录赐郑成功“海澄公”之位。(来源:台湾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施琅。(他的故事参看【延伸阅读一】)


在这一年,康熙让郑克塽把爷爷郑成功和父亲郑经的灵柩从台南迁葬至福建南安,并写下了那副著名的评价郑成功的挽联:


“四镇多贰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寸土,一 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康熙当时不仅高度评价郑成功的忠勇,居然还允许南安当地可以建造祠堂供奉郑成功的灵位。


康熙这么做的目的,当然有局势已定之后,不妨彰显心胸和大度的目的,但更重要的,是希望福建沿海一带以及台湾对明朝以及郑家有感情的民众,能够慢慢弱化对郑成功“反清复明”的印象,而转变成“忠心报国”的激励——这个“国”,当然是大清国。


但是,康熙还是留了一手的。他严令郑克塽烧毁郑成功的所有遗物,并不允许他在郑成功的墓碑上刻上名讳,且除了南安之外,不允许百姓祭祀郑成功。


即便如此,1721年台湾的“朱一贵起事”还是深深刺痛了年暮的康熙:朱一贵对外宣称自己起事的一个重要理由,是在海里发现了郑成功的玉带七星旗,广大老百姓纷纷认为这是“天兆”。


这件事让康熙惊恐地发现,哪怕又过去了40多年,但郑成功在台湾和福建沿海一带的影响力依旧如此强大。一怒之下,康熙推翻了自己之前的评价,大清官方重新定义郑成功为“海贼”,并称郑成功的后代为“余孽”。


康熙


这个评价一直维持到了1874年,再次被翻转。


这一年发生了“牡丹社事件”,进入“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实力和野心同时膨胀,入侵乃至吞并台湾的意图已经昭然若揭。当时负责处理台湾事务的沈葆桢于是上书朝廷,请求为“明故藩郑成功准予追谥、建祠”,目的就是要激励在台湾的民众“知忠义之大可为”。


清廷随即批准,于是各地民众祭祀和追念郑成功又成为合法,不仅如此,官方也开始祭祀郑成功。


清朝对郑成功最后评价的翻转,可以说是被日本逼出来的。


那么,日本人对郑成功的评价又是怎样的?


 4 


与清朝的反反复复不同,日本人对郑成功的评价倒是挺一致的,只是更有意思。


由于郑成功的母亲是日本人,又在日本成长到7岁才离开,所以日本一直都在反复强调他的日本血统。


日本平户的郑成功儿诞石至今仍在,传说田川氏当年在海边散步,忽然临盆,在这里诞下郑成功


表现得最明显的,就是1715年在大阪首次上演的日本净琉璃戏剧《国性爷合战》。


《国性爷合战》是有“日本莎士比亚”之称的近松门左卫门在吸收了中国传来的《明清斗记》等书籍之后创作的剧本,写的是一个虚构的故事:


一个叫和藤内的日本武士,在明朝被鞑靼“顺治大王”侵略的背景下,会同吴三桂(没错,你没看错,就是吴三桂)等豪杰一路征伐,最后战胜鞑靼军,收复南京,重新恢复大明王朝的故事。


老虎旁带日本刀的那个人,就是郑成功


这里面的男主人公“和藤内”,就是郑成功。“和”即“日本”,“藤(とう)”谐音“唐(とう,意指中国)”,“内(ない)”谐音“不是(ない)”,所以“和藤内”即为“不是和人、不是唐人”之意。而之所以把“国姓爷”改为“国性爷”,就是表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


《国性爷合战》一上演就大受欢迎,连演17个月,最后又到江户(今东京)去演,火爆日本全国。


在这部戏中,郑成功代表的完全就是日本武士的“忠勇”形象,体现的也都是日本人期待看到的景象,比如在第二场郑成功有这样的台词:


“喂!纵然你们人多势众,但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我的生国是大日本。”和藤内还摸着老虎的脊背说:“你们污蔑日本是小国,可是你们看看日本人的本领!连老虎都害怕我们,看到了吗?”


而郑成功对中国将领的训话是:


“你们看,这里请来了天照大神。本人以一介匹夫,却攻下数城,现在成了诸侯之王,受你等的臣下之礼,这就是日本的神力!在竹林中收降的这些夷兵,已剃了日本头,让他们在前面宣传日本的支持,鞑靼兵素知日本的武威,他们一定闻风丧胆!”


日本七代目市川高丽藏饰演国姓爷


《国性爷合战》奠定了日本人对郑成功的评价基础。这部剧与其说体现了日本人对明朝的同情,倒不如说是体现日本民族进入“民族觉醒”之际,对自己民族优越感的自豪,以及刚刚开始冒头的侵略中国的野心。


日本虽然是岛国,但和中国一样,也施行过“锁岛政策”,所以进入到近代以后,在海洋上可以拿出来说的本国英雄几乎没有,而集经商,军事,抗清,征夷于一身的郑成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利用对象——尤其是在作为对外扩张和侵略的正当性方面。


甲午一战后,日本从清朝手里抢到了台湾,此时的他们更需要用郑成功来证明的,已经不是他们的民族优越性,而是他们侵略的合理性。


日本平户郑成功庙内的郑成功塑像


1895年,一个叫丸山正彦的日本人在一本叫《台湾开创郑成功》的书的序言中,把郑成功收复台湾看作是替母国日本做的应做之事:


“将军遗恨透于骨髓,虽死不能释然之清朝,今不能抗我仁义之师,以媾和修好之结局,略整善邻旧交,将军终焉之地台湾,归于其生国大日本帝国之版图,匪徒镇定之期渐近,将军之灵魂定亦喜悦翱翔于长空国土,仰我天皇高远之威光深厚之仁慈。”



1895年11月1日台南民政厅设立当日,日本侵台南进军司令官陆军中将高岛鞆之助更亲自前往延平郡王祠拜谒。在其后发布的告示中高岛强调成功“母子忠烈义勇,无一不出日本国风之余”。


1929年,一个叫稻垣孙兵卫在台湾出版了一本叫《郑成功》的书,着力宣传了郑成功当初向日本借兵伐清的历史(郑成功确实多次向日本借兵,但当时日本采取“锁国”政策没有同意),并对郑成功从荷兰人手里收复台湾以及施琅收复台湾做出了让人拍案惊奇的评价:


“郑氏之后台湾为支那领有,可看做在我邦锁国之时替我暂时保管,二百年之后复归还于我,而施琅反对放弃台湾,即认为是为了我帝国亦不为不可 。”


有意思的是,《国性爷合战》至今还在日本上演。


 5 


清朝灭亡后,中华民国对郑成功的评价,也颇值得玩味。


在清末民初之际,郑成功一生力敌满清,又驱逐西方殖民者的形象,完全符合汉族知识分子和革命党人的需要,所以他甚至被塑造为“天地会”的创始人,与“驱除鞑虏,反清复明”紧紧联系在一起。柳亚子在他的《郑成功传》中,更是把郑成功视为华盛顿、俾斯麦、哥伦布这一级别的人物,称他“留万丈光焰于世界,拒满洲,排荷兰,辟台湾新地,永为黄族好男儿模范”。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抗争对象已经变成了日本人,而具有日本血统但对明朝忠诚的郑成功,成为了对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代表人物。国民将郑成功列入“十大民族英雄”和“十大忠烈”,尤其将他和他的父亲郑芝龙做对比:一个委曲求全做了“汉奸”,但依旧结局悲惨,而另一个坚持抵抗忠勇无比,最终流芳百世。


1947年,台湾爆发了著名的“二二八事件”,蒋介石立刻派来国防部长白崇禧,到台南去“延平郡王”祠堂向郑成功行礼,并表彰他的“忠肝义胆”,强调他忠于领袖,忠于国家的精神。


到了1950年,败退台湾,对郑成功的宣传自然又肩负了更重要的“使命”:延续“正统”,反攻复国。


国民开始宣传郑成功“开台圣王”的称号,并在19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300周年时,以“国家”的名义进行公祭。那一年的《日报》这样报道:


“……迁台,以台省作为反攻复国的基地。大家缅怀当年成功公建台抗清的往迹,对他所遗留给吾人的精神力量,深入我们海内外每一个人的脑际,于是掀起了共同效法学步的热潮。”


台南的延平郡王祠


1999年时一项统计显示,全台湾共有祭祀郑成功的庙宇 114座。但事实上,在台湾,对郑成功的评价却开始出现分化。


除了,民进党也纪念郑成功,但却主要宣扬他到台湾来“独立为王”的一面,认为他当初是为了躲避满清,到台湾来建立一个独立王国。


而在台湾的原住民眼里,郑成功并不是一个“开台圣王”,而是以牺牲乃至屠杀原住民为代价换取在台湾站稳脚跟的。2014年2月28日,台南市原住民市议员谷暮·哈就带着多位原住民,在台南火车站的郑成功铜像前施放狼烟,高喊“拆除郑成功铜像”口号。


台湾历史书上郑成功镇压原住民的文字


台湾的棒球比赛看台


 6 


最后再来说说中国大陆。


中国大陆对郑成功的评价,基本上没有怎么变过。在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第一批历史课本中,就称赞郑成功“驱逐了外国侵略者在台湾的势力……在台湾建立政权,团结当地的汉族人民与高山族人民,共同发展生产事业”。


唯一一个小波折是在文革期间,郑成功的“民族英雄”地位虽然没有改变,但他忠于的大明王朝是“反动和落后的封建王朝”,所以在文革时期,郑成功几乎不媒体和学者提及,处于“隐居”状态。


文革结束后,郑成功再一次回到历史教科书中,评价也再也没有经历大的变化。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一个小细节:


2005年3月,刚刚辞去的江泽民,给和的领导人们送了一系列的瓷雕。


瓷雕的主题是:“郑成功收复台湾”。


【馒头说】


郑成功确实是一个一言难尽的人物。


关于他的讨论和分析,可以细化到至少再写十篇论文:他到底是站在什么阶级,他代表的是谁的利益?他究竟是为了恢复大明朝的江山还是为了郑家海商集团的生存?


但如果先放开这些都是细节的讨论,在往上一层的架构上,至少我个人认为,有两点还是毋庸置疑的。


第一点,郑成功是一个民族英雄。


这一点,我认为无论从狭义的“汉族”的英雄而言,还是从广义的“”英雄而言,都是无可争议的。无论郑成功当时征台的真实目的究竟是什么,他的行动最终赶走了在台湾的荷兰人,让台湾回归了中国版图。事实上,如果郑成功没有英年早逝,东南亚的国家版图可能也会改写——在他去世前一年,已经在谋划征伐在西班牙人控制下的菲律宾了。以当时郑家军的实力,那并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第二点,就是关于台湾的归属问题。


无论明朝还是清朝,大陆共产党还是台湾的,在对郑成功的评价上可能会有不同的侧重,但背后有一点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台湾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我国自古以来的固有领土。


在这一个原则问题上,没有任何讨价还价。

标签: # 日本 # 台湾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