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学习好的女生,后来都怎么样了

09-18 生活常识 投稿:管理员
那些学习好的女生,后来都怎么样了

1、那些「混文凭」的女研究生


学术界的性别不平等问题,一直是公众十分关心的话题。


而最近身为浙江大学教授的社会学教授冯钢的一段话,又把「女性做学术到底专不专心」的话题推到了风口浪尖。


事情的起因是四年前,他在自己的微博上发表了这样一番言论,大意是:


质疑学校研究生免试选拔制度的公正性(女生太多),并提出根据自己的经验,女生读研大多只是为了混文凭,很少有专心做学问走上学术道路的,这样对其他考生不公平。



不知怎么的,又被网友翻出来引发了一波讨论。


毋庸置疑,冯钢教授肯定是希望能找到成绩好又一心学术的学生,提出的问题肯定是存在也值得探讨。


但在与网友的分歧和争论中,选择的切入点、表达方式透露出的性别倾向太明显了,比如基于社会学这一典型文科专业中女生大于男生的数据,口无遮拦地把女生与不学无术混文凭画上了等号。


话也肯定是说的过激了,比如一些带有生殖器的字眼,再比如后面直接给所有做学术的女性打上了「不行」的标签——


历史证明,学术界不是女性的地盘!



一下子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不是女的走学术十不足一,是现在的社会学硕士走学术的十不足一啊,为啥一定要强调性别?


不要以偏概全了。我们班28人,女生12,男生16,励志读博搞科研的,女生5,男生2,我就呵呵哒了,下次在搞这种经验主义,麻烦先做做各种数据统计。


读文科的女生数量绝对基数本来都远多于男生,这个比例不正常的很么。另外真心有心走学术的学生还竞争不过那些想混文凭的,只能说那些人压根就不是做学术的料,有啥好可惜的。最后,冯老师你也就是在中国敢随便发表这种歧视言论,在国外的话相关组织估计会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2、学习好的女生,后来都怎么样了?


鉴于事情至今还没吵出个结果,时间跨度也大至了四年,教授是否是被逼出来的气话我们都不得而知,没办法诛心地分析出个孰对孰错。


倒不如看看这场「女性做学术到底专不专心」的舆论讨论中反映出的问题。


研究生选拔制度问题就是一例。经历过学生时代的我们一定见过,周围同学为了几个保研名额抢到头破血流、使出各种手段的幺蛾子。


推免人选反映的不完全是学生的真实学术水平,入学之后混吃混喝混文凭的现象也比比皆是。



再比如推免生女多男少是高校中的一个普遍现象。这是一个交杂着选拔制度弊端、男女生擅长方面不同的复杂问题。


和——女孩小学学习好,男孩初高中才会露头——一样,女生由于情商和理解能力发展的比较早,往往比同龄男孩更容易掌握新知识。


而在研究生选拔中,也存在这个性别差异问题。选拔主要考虑的应试教育、均衡发展、善于交流这三方面,优秀女生其实是明显多于男生的。


但很多时候,成绩和科研能力却不能很好的挂钩。真到让女生做科研的时候,往往就因为各种原因坚持不下来,或者无法取得突破性成就。从而得出和冯钢老师一样的「经验论」:学术界不是女性的地盘。


整件事情其实和——用人单位招男生不招女生,重点培养男员工而不是女员工,说我见过太多女生一进来就休产假——是一个道理。确实是有些女生缺乏契约精神和专业态度导致了学术圈的这种「歧视」。


虽然冯教授态度偏激,可在这个复杂的问题真正解决之前,他下面句话倒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作为当局之人,或许最好的办法也就是:努力读书、提升自己的能力争取不当猪队友了。


3、玛蒂尔达效应受害者


可问题是,女性进入不了学术历史的长河,也不全是能力的问题。


科学界有一个名词叫做「玛蒂尔达效应」,指的就是很多女性科学家的成就得不到正名,也未被历史赋予合理的地位的现象。


可以说在多年前的科学史上,女性科学家几乎是被所有人忽视的议题。


就比如首次发现性染色的遗传机制,破解了性别之谜,并为Y染色体命名的女生物学家内蒂·史蒂文斯(1861-1912)。她的贡献被写入了每位中学生的课本里,可世人却很长一段时间把这个成果,安在另一位男性生物学家头上。



再比如诺特定理可以说是理论物理中心成就之一,她的发现者艾米·诺特(1882-1935)是爱因斯坦口中「数学史上最重要的女性」。


可惜的是,因为她是一名女性,她无法取得大学文凭,无法在被男人垄断的哥廷根大学担任教职。于是,这位历史上最伟大的女数学家,只能从学生的学费中支取一点点薪金,来维持极其简朴的生活。



而直到百年之后,J.K.罗琳首次出版《哈利波特》的时候都不敢用自己的本名Joanne,因为出版商担心男青年不会看一个「女性作家」写的奇幻小说。


看完这些例子,再得出——历史证明,学术界不是女性的地盘——的结论显然太过鲁莽。


毕竟不准她们学习,不准她们工作,不准她们创作,然后对她们说:你不够优秀。实在是太不公平了。


4、中途消失的女科学家们


直至步入新世纪,类似的歧视才越来越少。在科学发展年数较多的西方国家,法律没收了很多人理直气壮、光明正大歧视的胆子;东方也出了屠呦呦这个首位中国女性诺贝尔得主,性别歧视在主流话语里已经失去了生存空间。


可一个残酷的事实是——愿意一心投入学术的女性却变少了,越来越多的女科学家选择在中途消失。


这其实和社会刻板印象里的女性角色有关的。众所周知,现代学院制下的学术研究其实是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付出的:要学术,就得成为教授;要获得博士头衔,必须要在各种适当的时间在各种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可社会却很少给女性耗费这样精力的可能性。因为她们更重要的是承担结婚和抚养下一代的任务。很多女生读完硕士,怕错过黄金生育年龄,就不敢继续读博,被逼着去结婚生子,这就直接影响到她们能否从事学术和能否取得科研成就。


这一点,逼走了多少原本想一心做学术的女生。正如一位女研究生在评论中的吐槽,社会对女博士、剩女的各种戏谑,本就或轻或重影响了外界对女性学术从业人员的看法。


我把自己搞得这么像男生,还是无法改变导师不愿收女生的信念。找导师就被嫌弃,从一开始就没有进局,以后更是局外人。


总的来说,「女研究生浪费科研指标」这种以偏概全的结论还是双向造成的。


要想真正解开,一方面是要通过女性自己的努力,让社会慢慢消极这种误解;


另一方面,在当前考研制度选出来的很多学生没有足够研究能力的现状下,或许高校也是时候反思一下自己的研究生选拔制度的弊端:


给优秀的学生更多机会,给想要致力于学术的女生更多保障,才能真正实现双赢。





标签: # 女性 # 女生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