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学概论问答题

09-12 生活常识 投稿:管理员
国际政治学概论问答题

一、国际非组织的兴起背景、定义、活动方式及其在当代国际政治中的作用

1、背景:

二战后,尤其是自20世纪70和80年代以来,国际非组织迅速发展。

(1)冷战后两极格局的瓦解,使意识形态对立不再尖锐;战争的灾难使和平与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

(2)全球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大力推动,使民族国家地位相对下降,自由民主等政治价值日益普遍化,加之国内问题的日益国际化,国际合作变得尤为重要。

(3)信息革命和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以及现代化通信技术和交通方式的全球范围内推广,为国际非组织协调彼此间的行动,组织全球范围内的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4)环境污染、物种保护、核不扩散、消除战争与贫富差距等具有跨国性质的全球问题日益突出;

(5)间合作的欠佳使人们开始寻找更为有效的合作方式。而国际非组织凭借自身所具有的知识优势、道义优势以及灵活高效的体制优势逐渐获得了世界的认同。

2、定义:任何不是根据间协议建立起来的国际组织均应被视为非组织。

3、活动方式:咨询、游说、宣传、倡议、集会、游行;通过对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施加压力达到其目的;作为自主活动者,进行自我创造的活动

4、作用:

(1)国际非组织作为非国家行为体,在国际关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弥补了国家行为体在某些职能和领域的不足。

(2)有力冲击了国际政治的国家中心模式,推动了国际政治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3)日益侵蚀国家主权,弱化着国民对主权国家的忠诚,对传统的国家主权观念形成了挑战。

(4)促使国际治理由单纯 -国际体制 实行的治理向 -国际体制与非的社会体制 相结合的治理体制转变。

二、国家利益包含那哪些内容?

从内容的角度可将国家利益划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国家安全利益。安全利益是一国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最核心的利益。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维护国家的主权独立、领土完整,不受外来侵犯;第二,防止出现对自身不利的周边环境和国际环境。

(2)国家经济利益。经济是一国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力量,经济利益是国家的基本利益。它包括对内维护独立自主发展民族经济的主权,维护资源、能源主权,推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外维护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利益,维护在贸易、投资、金融领域的地位,确保本国经济的发展。

(3)国家政治利益。政治利益是国家利益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是维护国家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并力求扩大其影响。

(4)国家文化利益。文化往往是同国家的安全、经济、政治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文化利益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意识形态的维护,历史文化传统的保持,民族认同感的确立和微细,与安全、经济、政治密切联系的各种文

化现象。

三、试析国家利益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地位:国家利益不仅仅是国际政治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也是一个实践工具。它源于国家主权,是国家的最高目标,是国家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于是,国家利益成了决定国家对外政策与行动的基本动因,影响国际关系的核心因素,也是国家间关系最基本的驱动因素。其具体作用体现如下:

(1)国家利益是国家制定外交政策的根本依据。

在国际社会中,任何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都是服务、服从于国家利益的。列宁指出 我国的对内和对外政策归根结底是由我国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和经济地位决定的。这个原理是马克思主义者整个世界观的基础 。由于国家利益并不仅仅是统治阶级的利益,而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居民的利益,因此,在制定国家对外政策时,只有考虑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才能更好地实现统治阶级的利益。

中国的领导人也正是从这一点出发,邓小平指出 我们的对外政策,就本国来说,是要寻求一个和平的环境来实现四个现代化 ,因为这是 符合中国人民利益的 。

(2)国家利益是检验和评价外政策效用的标准。

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归宿,评价外交政策效用的标准即是否能最大化实现国家利益。能否维护、增进、扩大国家利益是评价外交政策的最终目标。(此点可适当扩展)

(3)解释和证明国家对外政策合理性的重要工具。

随着人们对国家利益问题的逐步深化,从国家利益出发,越来越成为人们判断、检验、评价对外政策和对外行为的重要依据和有效的分析工具,人们通常依据国家利益的实现程度来判别政策和行为的效用。当然,出于某种特定的政治需要,一些国家常把实现国家利益作为证明其对外政策和对外行为合理性的借口,如美国就经常从世界上任何地区发生的事情都与美国的国家利益相关为名,为其霸权主义行径辩护。

四、国家权力的本质、构成与作用。

国家权力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化社会中行动自由以及影响、控制和支配他国的能力。国家权力是一个历史的范畴,随社会的发展权力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不断发生变化;本质特点:1、支配性,是一种支配力量,掌握了政治权利,也就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从而在社会利益和价值分配中处于优势地位。2、强制性,是一种要求政治服从的强制力量。3、扩张性,政治权利具有自我扩张和膨胀的能力。4、排他性,政治权利作为一种支配力量,倾向于排除其他权利的节制,合作与妥协往往是权力资源和能力不足时才有必要和可能。国家权力可分为有形权力和无形权力。

有形权力包括1、人口:人口是构成国家的要素之一,一般而言,人口规模与国家实力成正比,人口素质越来越成为衡量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准。2、地理条件:一定的地理方位和地理环境是国家存在的基础,国土辽阔一般可以使国家在对外关系中处于相对优势的地位,现代条件下,国土质量越来越现实其重要地位。3、自然资源,资源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资源自给率高,对通过依赖性小,独立自主的运用国家力量,实现国家利益的可能性就大。4、经济实力,是国家实力最基本的要素,其中国家的工业生产能力最为重要。5、军事实力,它是国家防御外来侵略和安全滋味的能力,是国家权力构成的一个核心要素,也是国力强弱的最直接反映。6、科技实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要素。

无形权力包括:

①政治系统与政治领导

一国制度、政体、政治系统的效率、廉洁度、自我校正能力等对国家权力具有重要影响;出色的领导人也往往能提高国家的地位和影响力。

②民族士气和民族精神。

当决策与民族利益相吻合时,民族士气往往高涨,人民可以团结一致战胜困难,民族精神是由长期历史文化文明传统所造就的。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的民族是难以战胜的。

③外交艺术与外交战略。

高质量的外交能充分调动国家权力资源,以较低成本有效实现国家战略目标,成功的外交活动能极大提高国家地位和影响。

④意识形态与科学文化。

意识形态与科学文化越具有普遍性和吸引力,权力越大。可以通过这样的影响力说服你所希望影响的国家采取你所希望的政策。

国家权力的作用:

①国家权力是一个国家制定对外战略的基本依据。

②国家权力是一个国家实现对外战略目标的手段。

③国家权力决定了一个国家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几发挥作用的程度

 

五、软权力提出的背景、内涵及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背景:

(1) 软权力 概念的产生是国际关系深刻变动的结果,也是权力性质与范围随着形势变化而不断拓展深化的结果。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推动下,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紧密结合,日益涌现的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 传统的权力手段陷入了更大的理论和现实困境。(2)冷战的和平谢幕使得二战以来长期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占统治地位的现实主义一时陷入了某种 失语 状态,造成了 范式 的真空,这直接刺激了国际关系研究中文化理论的回归。面对复杂的国际政治和社会现实,学界越来越重视从历史文化、意识形态、民族特性、国家性格等角度研究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从而使得国际关系研究呈现多元化状态,新的范式和理论层出不穷。 软权力 论的出现正是顺应了国际政治的这些深刻变化而产生的。(3)20世纪末,美国国内兴起了一场关于美国 衰落论 与 复兴论 的大辩论。针对美国 衰落论 ,约瑟夫 奈首先明确提出了 软权力 这一概念。这是导致 软权力 提出的直接原因。

软权力指影响或说服其他行为体,使其他的人或国家同意或接受我方的价值取向和制度安排的一种能力。软权力可界定为三方面:①价值标准:如民主、人权、自由;②市场经济:自由市场经济及其运行机制;③西方文明:以基督教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和宗教。 软权力 的获得主要依赖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设定国际议事日程的能力、创造与自己体制一致的国际规范与国际机制的能力等。软权力表现的是一种说服与合作的国际关系,强调的是一种吸引力,是合作型权力。 软权力 具有扩散性和非垄断性,它对别国的影响是无形的、非对抗性的,是柔性的、潜移默化的。 

软权力在当代国际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它可以帮助国家实现自己的对外政策目标,因为如果一个国家能够使其权力在别国看来是合法的,那么它在实现自己意志的时候就会较少受到抵抗。如果它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具有吸引力,那么别的国家就会更愿意效仿。如果它能建立起与其社会相一致的国际规范,那么它需要改变自己的可能性就会很小。简而言之,一个国家文化的普世性和它具有的建立一套管理国际行为的有利规则和制度之能力,能够使该国有效实现其对外政策。

六、试析西方国家外交决策的决策者以及其作用。

外交决策体系中,决策者是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决策者对国家和跨国组织的对外战略和对外政策的制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西方国家外交决策的决策者及其作用主要有:

1、总统或总理:国家的最高决策者。其主要作用:制定外交政策;承认外国政权,任命和接见大使;与别国缔结条约和签订行政协议;对外作战,进行危机处理,但必须与议会磋商并得到认可。

2、外交决策机构:主要是一国的外交部或,还包括国防、情报、财政、外贸等其他部门,其作用主要有:提供政策建议;拟订并实施政策;搜集、分析、传达情报;向外国和国际组织派驻使团代表。

3、议会:议会具有参与和监督外交决策的权力,作用主要有:批准外交决策及形成的条约,使其生效;对国家制定的决策进行财政拨款;将决策按一定的程序加以采纳和立法使其变成国家的意志;此外,议会还有对外宣战、进行外贸管制和任免人事等作用。

4、利益集团:是以实现某种特定利益或主张为目的而寻求影响决策的社会集团。利益集团是不同的社会集团(阶级、阶层、产业部门、地区、政治信仰)利益或观念相互冲突的结果,它以直接或间接的院外活动影响国家的外交决策。如,直接向决策部门官员或议员进行游说,以影响决策。通过间接活动影响选举,动员公众抗议示威,结盟游说等方式影响国家的外交决策,往往对国家的外交决策形成压力。

5、大众传播媒介:泛指一切大众传播形式,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其作用主要有:影响外交决策议事日程;引导和影响舆论,对的外交决策形成压力;为制定和实施外交政策提供服务。

6、舆论:公众对政治、公共政策、公共问题以及对处理这些政策和问题的人们公开表示的意见。其作用主要有:舆论作为外交政策顺利制定和实施的社会基础发挥着制约作用;也会通过利用、控制舆论来为制定和实施外交政策服务

七、 外交决策的环境因素及其对外交政策制定的影响

影响外交决策的环境因素包括中多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可分为: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活动环境与心理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角度分析:

(一)自然环境因素主要指一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它包括自然地理因素、政治地理因素和经济地理因素。它对一国对外决策具有制约作用,这是因为一国所处自然环境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因素,并未一国提供了直接的物质力量。

自然地理因素指一国在自然地理所处的位置,它常对外交政策取向具有特殊影响。是否拥有港口绵长的海岸线,国家边界是否漫长等等都决定了一国对外政策的偏重和激烈缓和程度。政治地理因素指一国在世界政治、军事版图上所处的位置,也对对外政策趋向具有特殊影响。如人口状况来看,一国的人口质量直接影响着其综合国力,乃至决定着其参与国际事务的影响力和积极性。

经济地理因素指具有经济利益的自然条件、经济资源乃至生产力布局的情况。一国经济条件和自然资源丰富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国政策是否可以对外强硬,是否不怕国际孤立与制裁,直接影响其独立性和外交选择范围。

(二)社会环境因素更为灵活多变和复杂,分为1国内环境和2国际环境。国内环境包括(1)制度因素、(2)综合国力因素、(3)意识形态因素和(4)政治文化因素。国际环境包括(1)时代特征、(2)国际格局、(3)国际形势(4)国际法和国际舆论。

1、国内环境(1)制度因素包括①政治制度和②经济制度。对外政策的指定实际上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将阶级需求转化为国际政策的需求。由于制度是长期性的,故对外政策具有本质的、长期的影响。(2)综合国力因素是指一国政策目标的建立和实现必须建立在现实条件允许的基础之上,故综合国力作为实现目标的手段从可行性角度对目标形成制约。(3)意识形态因素是一国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是一国制定政策、采取行动自觉遵守的原则和指南。(4)政治文化因素是一国的历史、文化在其民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积淀,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思想认识、政治态度、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决定了对外政策的细节和风格。

2、国际环境(1)基于对不同时代特征不同的判断,各国会制定不同的国际、国内战略。如和平主义盛行推动了全球化和平合作外交等。(2)国际格局反映了国际舞台上政治力量的分布和对比状况,任何一国制定外交政策必须建立在对国际格局的深刻分析和准确判断上。(3)国际形势从时间、空间、影响上讲都是短暂的、临时的和突发的,而且国际法和国际舆论常常对对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起制约作用。

八、如何理解国际冲突、战争及和平 

国际冲突是指国际社会中各个行为体出于对一定领域的利益和目标的追求和维护而产生的矛盾、对抗、摩擦甚至战争。

从国际冲突的定义可以看出,①国际冲突的研究范围应限于国际社会;②战争并不是国际冲突唯一的表现形式,而是极端的、最终的表现形式。

关于国际冲突的分类,卡尔 多伊奇在《国际关系分析》中将其分为三类:

① 根据冲突双方的决心,分成 打到底 的冲突和 共存 的冲突;

② 根据政治、经济、文化等矛盾的性质分为 根本性 冲突和 偶发性

冲突

③ 根据冲突控制的可能性分为 可驾驭 的传统和 不可驾驭 的冲突。

国内对国际冲突的分类通常的划分方法是:

① 一般冲突,②国家危机,③恐怖活动,④内战与革命,⑤国际战争。

战争就是使用暴力的冲突,是具有特殊烈度的一种冲突形式。

国际关系行为体,特别是国家之间的大规模的、带有主观战争意图的武装冲

突就是国际战争。国际战争是国际冲突的表现形式,也是国际冲突的一般形式。

关于国际战争的几点认识:

①战争的主题是主权国家或其他国际政治行为体,战争本身是一种国家行为;

②战争的根本属性是暴力,是热战而不是冷战;

③战争有程度和规模上的区别;

 ④交战双方或一方有明显的战争意图,有意识地选择战争手段实现自己的目标。

关于战争性质的判断,从政治标准看可以分为正义性的战争和非正义性的战争;从国际法标准可分为侵略战争和反侵略战争。应当注意的是,战争性质存在模糊性,一些国际战争难以简单做出是非判断,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和平则是与 战争 相对,指无战争状态或战争之间的间歇。

现实主义主要从权力的角度看待和平,强调的是历史发展中实然的方面,认为存在以下几种和平,即:

①均势的和平,②霸权下的和平,③帝国的和平,④恐怖的和平,⑤满足的和平,⑥一致的和平。

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和平观,主要特征是多层次、多元价值和规范的。具有 应然 的特点,提出以下和平观:①积极的和平,②公正的和平,③理性的和平,④民主的和平。

我认为现在的和平属于理性的和平。世界各国认识到通过战争达不到所追求的目标,故通过和平的手段解决问题,这是因为①核时代的战争没有胜者,②全球化是国家间相互一向加深,打则两败俱伤,③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作用,抑制了通过战争获得经济利益的动机和考虑,故各大国间维持着理性的和平。

九、和平主义与和平运动的兴起背景、特点及发展轨迹

(一)和平主义是指争取实现各民族间持久和平乃至永久和平的一切努力和主张,它既是一种思想主张,又是一种实践;是近代西方国家产生的最有实际政治影响的社会思潮和社会运动。其基本观点是:反对一切战争。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战争规模越来越大,频率越来越频繁,破坏性越来越大,和平主义随之产生。其思想渊源有三:(1)基督教影响:宣传无条件的自我牺牲,普世性的爱和对人的友好。(2)人道主义:强调关怀人、尊重人和以人为本的思想。(3)世界主义:由如何保障世界和平的问题发展而成了世界主义思潮。

(二)和平运动是指在和平主义指导下,人类一种超越阶级、民族、国家界限的追求和平的社会运动。以维护和平为宗旨,具有超阶级、超民族、超国界等特点的社会活动。马克思主义认为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运动,是资产阶级思潮,具有超阶级性和全人类性。纵观整个和平主义运动,其特点有:①主体涵盖了不同的民族和国家,不同的社会阶层的人群参加。②性质包含了多种思潮、理论、主张,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全人类的性质。③组织特点上的松散性和可变性。④兴起时间通常在大战之后或大战之前。⑤历史作用并不在于能组织一切具体的战争,而在于提高了人类的和平意识。

经历了三个阶段:

(1)19世纪初到一战。特点:①和平运动越出美国、西欧的范围,遍及整个欧洲,拉美和日本。②和平主义舆论有了很大发展,许多关于和平主义的书籍纷纷出版。③和平运动获得了广泛的资助,设立了很多奖金和基金。④具有现实的影响(海牙会议)。

(2)、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此期间和平运动的主力是英国和美国。主要包括20年代国联成立,实行裁军与集体安全,以及30年代的反战运动和和平集会。同时,和平运动也是欧洲实行绥靖政策的一个重要原因。

(3)、二战后和平运动的发展。背景:①两次战争使人们从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投身反对战争和谋求和平运动之中。②原子武器的大规模杀伤性和核战争的毁灭性前景也成了战后和平运动的推动因素。③战后冷战的爆发和两大集团的对抗也成了推动和平运动发展的重要因素。期间经历了四次高潮:①40年代末50年代初,美苏冷战爆发和原子弹的发明。②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美苏大规模军备竞赛和核战争以及核武器在欧亚的广泛部署。③6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初,越南战争。④80年代初,中程导弹的发明、星球大战计划、核消灭计划。

十、非传统安全问题产生的背景、特点和涉及领域

背景:

1、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的变化:①苏联解体凸现了经济安全的重要性;②冷战时期压制的矛盾随着冷战结束而凸现;③冷战结束,国际冲突得到缓和,使各国有条件把注意力转到非传统安全问题;

2、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扩展

3、世界各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结果

4、国际安全理念的转变

特点:

1、均具有 跨国性 扩散蔓延的特征。

2、有的具有暴力性质(如恐怖主义、有组织犯罪),有的具有非暴力性质(如环境污染、金融危机)。

3、对国家安全、地区安全、全球安全,以及个人和整个人类安全构成直接的威胁,只是威胁的方式、程度、时间和后果不同。

4、各种问题具有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特点。

5、问题的形成,有的是潜在积累、逐渐形成的,有的是 外溢 或 内流 的结果,有的是以危机的形式突然爆发。

涉及领域:

非传统安全是指由非政治和非军事因素引发的直接影响甚至威胁国家、地区、全球发展、稳定和安全的跨国性问题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一种新的安全观和新的安全研究领域。

从美国和西方的研究看,非传统安全大约涉及如下问题:

资源短缺、人口膨胀、生态环境恶化、民族宗教冲突、国内动乱和国家分裂、经济和金融危机、恐怖主义、信息网络攻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贫困化、跨国犯罪、走私贩毒、经济难民和非法移民、传染疾病流行、底下经济、海盗、非法洗钱等。

所涉及的领域有: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环境安全、能源安全、信息安全、公共卫生安全、人口安全、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

1、经济安全:面对威胁(国内外)能利用各种有效手段,捍卫国家利益,保障国家的经济稳定、发展和繁荣,避免遭受重大经济利益损失,使经济发展总方向不被打乱,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并保持良好的外部环境。

2、金融安全:

金融安全的核心是规避、降低和抵御金融风险(包括个别金融风险和系统金融风险),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

3、环境安全:包括环境退化对国家安全的威胁、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恢复力和自我平衡能力的破坏、环境恶化对人类安全构成的威胁。

4、能源安全:是一个国家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必需的能源保障的一种状态,不仅包括能源供应安全,也包括对由于能源生产和使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的治理,能源安全是能源供应安全与能源使用安全的统一

5、信息安全:包括两个方面,即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安全,以及信息内容的存储、传递的安全

6、公共卫生安全:防止由于流行疾病的传播和蔓延而造成严重的社会恐慌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防止生物恐怖主义和基因恐怖主义。

7、人口安全: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规模适度、人口结构合理以及人口流动有序的状态,这种状态不但可以充分满足该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有利于实现该国社会、政治的稳定。

8、民族分裂主义:指某些民族的极端势力在一个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多民族国家内要求建立独立国家的主张。

9、宗教极端主义:一种与宗教有密切联系的极端主义。它用一些偏执、无限扩大化、极端片面、绝对化的观点来诠释宗教的信仰体系。其显著特点是排拒理性,煽动宗教狂热。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指宗教内部的极端主义倾向;二是在宗教名义下的极端主义,或打着宗教旗号的极端主义。

10、恐怖主义: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的,对第三者使用或威胁使用暴力的行为。

十一、非传统安全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非传统安全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⑴安全观念转变, 新安全观 形成。

安全问题不再局限于以国家为中心的政治军事安全,还包括资源、经济、科技、信息、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安全。冷战后,国际社会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安全理念。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此外在关注安全主体方面,人类安全理念也发生变化,即从人的角度看待安全问题,安全主题从国家转移到个人。

⑵国际组织与非组织的作用上升。

非传统安全问题本身具有跨国性的特征,需许多国家合作解决。国际组织具有这样的优势,因为国际组织往往能超越一国狭隘的观念,可以从宏观的角度看待非传统安全问题,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而非组织不受主权的约束,不受正式机制和程序的限制,具有反应及时、灵活的特点,所以在处理不能处理的问题时,这些非组织可以很好地发挥作用。

⑶国家合作趋势进一步加强。

由于非传统安全具有 跨国性 扩散蔓延的特征,而且往往国家安全、地区安全、全球安全以及个人和整个人类的安全构成直接的威胁,故问题的解决往往超出一国的能力范围。为更好地解决非传统安全问题,国家间进一步加强合作。例如在反恐中世界上大多数过都团结在联合国周围,联合国在反恐中发挥着领导作用,为反恐提供合法性,提供处理该问题的专门部门以及后勤支持等。

⑷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问题日益突出。

所谓 治理 是指一种公共管理活动和公共管理过程,包括必要的公共权威、管理规则、治理机制和治理方式。国家治理、区域治理和全球治理是三个层次的合作平台,解决非传统安全问题需借助这些平台。尤其是全球治理,即通过具有约束力的国际规则来解决全球性的冲突、生态、人权、移民、毒品、走私、传染病等问题,以维持正常的国际政治秩序。该问题随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出现而日益突出。

十二、试析国际体系的历史演变及特点

历史演变: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西方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在冷战中取得胜利,使其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地位得到巩固,维护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意志和能力加强。第三世界在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收到削弱。与此同时,世界体系更加多元化。90年代以来,国际体系中全球化和区域化两大趋势齐头并进、相互作用。一方面是世界经济国际化、跨国化、市场化日益加强;另一方面是区域合作,特别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均参与其中的区域合作不断取得进展。呈现出一球多制、多元共存的局面。

特征:

1、国际政治力量对比的重新组合和结构调整。首先西方大国间的力量对比状况出现变化,美国力量相对上升,欧洲一体化不断加强,美日欧三遍关系朝着有利于美欧,不利于日本的方向发展。其次,中国改革开放步伐加快,政治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再次,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大多数东欧国家倒向西方。

2、各种力量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关系更加复杂多样。冷战后国家间单向的政治、经济依附大大减弱,相互依存不断加强。各种政治力量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合作中有斗争、矛盾中有协调。阵线分明的集团对抗不复存在,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和平共处、平等合作日益成为国际关系主要内容。

3、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与斗争依旧存在。虽然冷战后东西方集团对抗结束了,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与斗争依然是国际体系中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一个重要内容,只是斗争方式变得更隐蔽和不具公开的制度对立色彩。

标签: # 国家 # 国际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