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 打开思路讲方法

09-11 生活常识 投稿:管理员
55 打开思路讲方法


致读者朋友

1月27日,读者“bomy乖乖”给我留言:“成老师,我从事办公室工作已近七年。总结计划报告请示发言……一年下来,没有上百份,也有七八十。可从事文字工作年头越久,越觉得思路单一,难于创新。渴求突破的方法,请老师赐教。”

看到这则留言,我当即表态过后会推出相应的课程。

下面这篇文章,出自我某部书稿当中的一讲,原稿有4300多字,举了不少实例。因为有的例子暂时还不宜公开,今天我作了删节,虽然显得“干”了些,但剩下的这些干货是最有价值的。


打开思路讲方法

我们写文章的时候,遇到的头一个问题,往往是缺乏思路。按照问题的不同程度,主要有三种表现:一是找不到思路,头脑中要么一片空白,要么一头雾水;二是打不开思路,脑子里就那么一点零零碎碎的东西、一些简简单单的想法,因为思维局限而导致思路狭窄,甚至因为一根筋而走入死胡同;三是理不清思路,脑子里一团乱麻,找不到思维的线头,拎不出写作的头绪。

缺乏写作思路,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针对这一问题,我在这里介绍10种既简便又管用的公文写作运思方法。


一、借用法:找别人借一借

很多人在写文章的时候,都会先从报刊、杂志、网络上找一些同类文章作为参考,从中借鉴别人的写作思路。这是一种借梯上楼、借鸡下蛋、借力打力的有效方法。

好文章中可借的东西很多。大的方面可以借思路、借布局,小的方面可以借句子、借词语,比较高明的写手还善于借气借势。

什么是借气借势?就是在动笔写文章之前,反复阅读前人的佳作,充分感受其中的文势,然后乘势而上、借势发力,写出自己的文章。这就跟李白借酒助诗兴、“斗酒诗百篇”(唐·杜甫《饮中八仙歌》)一样,可以刺激灵感、增强气场。不信?你在气不足、势不彰的情况下,先把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岳武穆的《满江红》,或者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大声诵读几遍,然后再动笔,看看会不会好上很多?


二、测量法:按标准量一量

公文写作非常强调问题导向。很多时候,你把工作中的问题找出来了,写作思路也就有了。

找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就是以工作标准、工作规定、工作要求为尺子,认认真真量一量,看看有什么差距、哪些是短板。还可以与政策法规对表,看看有没有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以及选择执行、变通执行、走样执行等情况。

比如,下面这部分内容,出自我撰写的一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照检查材料,查摆的是“四风”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形式主义方面,主要问题是陷于日常事务,工作浮在机关、浮于形式,在求实、务实、落实上用力不够

(二)官僚主义方面,主要问题是对基层、干部和同事还缺乏感同身受的换位思考,在主动服务、真情关爱上尽心不够

(三)享乐主义方面,主要问题是工作中还有求稳怕乱的思想,攻坚克难、动真碰硬的锐气不足

(四)奢靡之风方面,主要问题是缺乏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意识,工作中还有不计成本、铺张浪费的现象

找到了问题的线索,就可以顺藤摸瓜,把存在的问题及其表现一五一十地列出来,然后逐一分析原因、提出对策。


三、比较法:与样板比一比

比较辨异同,比较分优劣,比较出真知。起草很多公文,如果一时之间想不出写什么、怎样写,可以把所写的工作联系上下、左右、前后、内外比一比,这样心里就会有谱了。

比如,起草政策文件或指导意见的时候,可以把先进国家或发达地区、先进单位作为参照,横向比较找差距,借鉴经验找办法。

又如,起草一份工作总结,可以拿过去写的总结作为参照,看看哪些写法可以沿用、哪些方面需要变化、哪些不足需要弥补,这样就会常写常新。


四、透视法:用X光照一照

毛泽东曾经指出:“研究问题,要从人们看得见、摸得到的现象出发,来研究隐藏在现象后面的本质,从而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的矛盾。”透过现象看本质,是把文章写出思想、写出深度的关键。

高明的写手,眼力都非常厉害,就像X光一样,一下子就能看穿事物、看到内核。这种眼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练出来的。

眼力不够的时候,可以把透视法变成解剖法,也就是毛泽东所说的“解剖麻雀”。一方面,要作系统解剖,研究清楚所写事物的各个部分、所写工作的各个方面有什么联系、是什么关系;另一方面,要作局部解剖,搞清楚每个构成要素的主要特点、具体情况。把情况摸清楚了,把机理弄明白了,写作思路就会水到渠成。


五、换位法:换角度看一看

看一件事物、一项工作,单从一个方面看,不一定看得到亮点,也不一定看得出问题。要打开写作思路,就得对所写的东西进行多维度的审视,正面看了反面看,反面看了侧面看。有的时候要仰视,有的时候要俯视,还有的时候要平视。思路打不开的时候,做一下换位思考,往往就会灵光闪现、柳暗花明;角度一转,就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新的思路就会跟着出来。


六、掘井法:往深里挖一挖

写文章最难的是出思想,出思想很重要的一种方法是像剥洋葱、剥竹笋一样,一层一层往下剥,直至见到最里面的精华。这又像我们挖井挖矿,除了方向正确,还要挖到足够的深度,这样才能见到水源、找到矿脉。如果浅浅地挖几下就停下来,或者动不动就换个地方挖,只能功亏一篑。


七、聚焦法:在细处找一找

细微之处见精神。我们写文章的时候,对问题的了解一定要细,不能大而化之、笼而统之,而是要像科学种田一样精耕细作,像沙里淘金一样精挑细选。只有把问题的“土疙瘩”掰开了、打碎了,往深处看、往细处看、往小处看,看容易忽视的地方,才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一颗颗“金沙”挑出来。


八、放眼法:向远处望一望

很多人写文章之所以思路打不开,原因就在于目光短浅、狭隘,要么只看眼前、不谋长远,要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解决这样的问题,方法就是瞻前顾后、思前虑后,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回头看”可以看出变化,“向前看”则可以看出趋势,这都是打开思路、增强文章纵深感的好方法。

我们在构思文章的时候,可以由点及面,先看树木、再看森林,也可以由面到点,先看森林、再看树木。


九、旁通法:到圈外找一找

写文章不能就米下锅、看菜吃饭,而要找米下锅,准备足够的材料。我们要懂得,写文章不仅“工夫在诗外”(宋·陆游《示子遹》),很多时候,思路、内容和方法也可以来自文外以至于圈外。

比如,我经常从琴棋书画中领悟写作之道,从其它行业的理论知识、工作经验中汲取精神营养。这就像农民种水果一样,嫁接不仅比常规种植见效更快,还能催生出新的品种。


十、调研法:出去转一转

基层一线是工作实践的活水源头,也是公文写作的活水源头。无论写公文还是写新闻、搞文学创作,都不能“关起门来写稿子,拉开抽屉找例子,拍着脑袋想点子”,这样写不出有味道、接地气的好文章。

很多时候,我们打不开写作思路,就是因为自己平时走不出办公楼、办公室。这些年,新闻媒体持续开展“走转改”活动,通过多走基层、常走基层,有力推动了作风转变、文风改进。我们写公文也是一样,经常到基层去调查研究,写文章才有坚实的思想基础;经常到现场去实地感受,写文章才有真情实感,作讲话才能身入心通;经常在路上去领略机关大院里看不到的风景,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灵气、才有看头。


小结

我在这里介绍的10种方法,前面9种都是“关门法”,最后一种是“开门法”。“开门法”虽然是少数,但最重要也最管用。离开了这一条,“关门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无论采用上面所说的哪一种方法,归根到底都要“动脑筋想一想”。不愿开动脑筋,想法办法出不来,写作思路更出不来。(2748字,2017年9月17日初稿,2018年2月13日改定)



标签: # 思路 # 写文章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