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常用表达技巧鉴赏例谈
古诗常用表达技巧鉴赏例谈
唐惠忠
一、明确古诗表达技巧的类型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概括起来说大致分以下几类:
(一)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
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基本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在古诗中主要有描写、抒情两类。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天姥山高峻奇伟之势;“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其高峻奇伟。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直接抒情;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也是直接抒情;李清照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也算是直接抒情。而姜夔《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则是间接抒情,它同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样,都是借景抒情。
(二)运用表现手法的技巧
古诗中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比兴手法,如《孔雀东南飞》开头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象征手法,如李白《行路难》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此外,还有对比、烘托、反衬、用典、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不一而足。
(三)谋篇布局的技巧
古代诗歌,尤其是近体的律诗、绝句,篇幅虽然短小,但十分讲究谋篇布局。比如王维的五律《观猎》,首联起得突兀,“风劲角弓鸣”大有先声夺人之势;颔联写发现猎物、奋力追击的情形,生动而逼真;颈联写猎罢归营,不着痕迹地表现了将军策马疾驰的风姿;末联以“回看”一语写将军踌躇满志的神情,与首联照应,读来令人回味。清人评论这首诗“章法、字法、句法俱臻绝顶”,这绝非过誉之词。
二、常用表达技巧诠释
(一)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直接对人物的肖像、心理、语言、行动、环境、气氛等进行描绘,称为正面描写,又叫直接描写。正面描写可使读者直接感受人物的言谈举止、仪表风貌、个性习惯以及环境的状况、事件的气氛等。侧面描写则是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描写来烘托、渲染所要描写的人物、事件,或通过别人的评价、议论来描写人物或事物。比如胡令能《咏绣障》对精美的绣工的描写:
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前两句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写物写人,后两句说绣成的屏风安放到花园里,足以乱真,连黄莺都上当了。黄莺人画这一侧面描写,丰富了诗歌形象,平添了动人的情趣。
(二)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中寓情、情景交融是古典诗歌常用的手法。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标志;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断古典诗歌是否为上乘之作的标志。比如刘长卿的《自夏口至鹦鹉洲望岳阳寄元中丞》: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从诗题看,作者此时船行于夏口至鹦鹉洲,尚未到长沙。首联写由夏口到鹦鹉洲所见景色并即景抒情;第二联写夕望,诗人眺望汉口,夕阳余晖反映,由近而远,联想到友人元中丞的住地洞庭湖畔的景象;第三联转写眼前景物,眺望隔江的汉阳城,背靠龟山,秋风飒飒,角声呜咽。此诗主要借描写旅途景色抒发自己被贬谪的凄苦情怀,同时对和自己一样遭贬的元中丞表示同情与慰藉。全诗写景、抒情浑然交融,借秋江、夕阳、孤舟、独树、孤城、夜色,突出地表现旅途的凄凉,寄寓内心的悲愤。后两句以贾谊喻元中丞,也是自喻,说明二人都和贾谊一样不幸。
(三)赋、比、兴
这是对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表现手法的总结。其后的诗歌继承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就是详细地叙事写景,并表示出作者的态度。《诗经》中的《豳风·七月》、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南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白居易的《卖炭翁》等,均为大量用赋的叙事诗名作。用赋的手法写诗,使人感到真实、亲切;可是通篇用赋,可能会失之肤浅、平直、松散,所以古人强调“赋、比、兴”合用。
“比”,就是把某物比做另一物。《诗经·硕鼠》中把奴隶主比做大老鼠,用的就是“比”的手法。把某事物比做另一事物,是一种相似联想。我们在阅读诗歌时,先要整体把握诗歌大意,然后进一步理解比喻的内涵。比如杜甫的《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颈联以“落日”为喻,委婉地表达了诗人顽强不息的精神、博大深沉的胸怀;尾联将自己比做“老马”,用的是“老马识途”的典故。
“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伐檀》中的“河水清且涟猗”就属于“兴”,它引出了下面的叙述。
(四)虚写和实写
虚写,即不写眼前的实景,而是写回忆或想象中的景象(包括梦境);实写,恰好与之相反。比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昊,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三、四句以虚写实,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作者以“冰壶”赠勉友人,表明自己始终冰清玉洁、坚持操守。又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首诗是至德元年(756)八月,杜甫在沦陷后的长安月夜思亲之作。诗歌借看月抒写离情,深刻表现了诗人对亲人真挚深厚的感情。题为《月夜》,本应实写诗人自己看月,但此诗主要以想象之词,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着力描写了妻子“独看”的情景。首先,诗人以儿女幼小还不知道思念长安,突出妻子深夜“只独看”的形象。接着进一步写妻子久久望月以至雾湿云鬟,月寒玉臂,写出她忧心忡忡,夜深不寐,无限怀念亲人的深情。妻子如此,诗人自己同样如此。这就深刻表现了夫妻之间真挚的相思之情。尾联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盼望不久能夫妻团聚,以结束长久分离的痛苦生活。诗中把夫妻的聚散和时局的安危结合起来,写出了乱离时代亲人离别的苦痛和强烈盼望团聚的愿望,很有普遍意义,因而千百年来引起读者的共鸣。
(五)托物言志(象征)
所谓托物言志,就是借助具体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志愿。
比如唐代储光羲的《咏山泉》: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作者采用拟人手法,寓情于景,写山泉的“不知名”,说山泉的“无人问”;写山泉的“恬澹”,说山泉的“长自清”——这一切都在暗示人们:山泉即诗人自己,山泉的特点即诗人追求的恬淡自然、飘逸出俗的境界,耐人回味。总之,咏山泉与明心志的和谐统一,使此诗“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削尽常言”(殷璠《河岳英灵集》)。
(六)用典
古典诗歌中常常会引用古书里的故事或词句,这就叫用典。使用典故,能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
比如李商隐的《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本诗中间两联连用“庄周化蝶”“蜀帝化鸟”“鲛人珠泪”“蓝田烟玉”四个典故,用隐喻手法从不同侧面写出了一生的不幸——理想追求如同幻影,人生旅途遗恨重重,像杜鹃一样总在悲鸣,像明珠一样时时流泪。四个典故,构成绵邈委婉的意境,寄寓了诗人浓重的悲慨与郁愤。
又如黄庭坚的《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诗的前两联,描绘出春天万物复苏、桃李争艳、惊雷动地的热闹景象,同时也点出清明时节人们祭扫荒垄的场面。接着,诗人笔锋一转,于颈联中化用《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的典故和介子推甘愿被烧死也不愿为官的典故,在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的对比中,表现出虽遭遇挫折而志节不改的高尚人格——诗人处在新旧党争反复的年代,曾遭受过多次贬谪。
(七)衬托
衬托是利用事物之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其他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另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另一事物,称反衬。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等,都是以动衬静的反衬。
欧阳修有一首《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作者写草薰、风暖、水绿,通过对美好春光的描写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使抽象的情感具体化了。
再看陆游的《鹧鸪天》: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陆游不得重用而作此词,词中写景叙事均显安逸、闲适,这是借以反衬其愤激之情。
(八)对比
对比,指的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的事物矛盾鲜明突出,揭示其本质,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的印象。
比如高适《燕歌行》中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的战死沙场与将帅的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
又如李约的《观祈雨》: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此诗写大旱之日农民“心内如汤煮”,而富豪人家却荒嬉闲愁。两种生活场面,两种不同思想感情相对比,充分揭露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
(九)渲染
渲染在文学创作中,指的是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等进行的多方面的描写、形容或烘托,有突出形象之效果。
比如杜甫的《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前两联写武侯祠的景色,以古柏森森、碧草茂密、黄鹂空啼等景色渲染寂静、肃穆的气氛,表现出作者对先贤深沉的缅怀。
又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前两句渲染了寂寥、惨淡的气氛:野草野花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滋长蔓延,足见景象衰败;而乌衣巷不仅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背景下,还呈现于斜阳的残照中。这就对后面的细节描写进行了充分的环境烘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