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乐在中国的发展史
我们都知道,可口可乐是美国的品牌公司,世界上最大的饮料生产商,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那么可口可乐是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到中国的呢?可口可乐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是什么?这些你都知道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可口可乐在中国的发展史
可口可乐公司于1927年进入中国,在上海、天津分别设厂进行生产销售。刚开始的时候,它的译名有好几个,如可坷可垃、蝌蝌啃蜡、口渴口蜡等,但每个名字都很奇怪。
到了1930年代,为了给自己取一个好名字,CocaCola发起一个起名大赛,在中英两国公开征集译名。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的蒋彝博士最终胜出,他想出来的名字正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四个字:可口可乐。还曾请来影后阮玲玉为自己代言,迅速火遍上海滩。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站起来,开始为过上社会主义幸福生活而奋斗。而可口可乐则成了美帝资产阶级的代表,就此退出中国。
1979年,可口可乐在中国第一个生产车间奠基仪式。
于1979年重返中国,并且成立了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30年来,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已成为软饮料销售市场的领袖先锋,被视为同行业的标本和典范。可口可乐以本土形象、本土文字、本土活动为依托的营销手段已经使得本土化深入到了品牌运作的骨子中。
在30年的发展历程中,可口可乐与中国的经济同步发展,从比较初的一家装瓶厂到今天,可口可乐在中国已经拥有了35家装瓶厂。2006年各类产品销量突破10亿箱,在中国即饮非酒精类饮料市场的占有率达11%。更重要的是,所有可口可乐装瓶厂使用的浓缩液均在中国制造,每瓶可口可乐所用的原材料有98%是在当地采购的。
事实上,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可口可乐全球市场中的第二大市场。截至2007年,可口可乐在中国提供超过50种品类的产品,涵盖了从碳酸饮料到果汁、茶、水、咖啡、功能饮料等几乎所有饮料品类,满足了消费者的不同饮料需求。而中国人均年饮用可口可乐公司产品数量达到24杯。
“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是可口可乐一直信守的法则。在中国市场上,为了能够更加了解消费者需求,可口可乐从1979年重返中国市场开始,便不遗余力地在人力资源、市场推广、生产采购等各个方面推进了本土化策略。除了超过99%的中国籍员工和98%的中国造原料之外,可口可乐还专门为中国市场制定了独特的营销策略。
至今还有不少人记着可口可乐在几年前推出的“大阿福”形象,这个极富中国特点的广告片在当时成为了专家们口中比较成功的本土化广告形象。随后,几乎每一部的可口可乐广告中,尤其是在春节前后的广告中,总是能看到不胜枚举的中国元素。
对此,有业内专家表示,可口可乐以本土形象、本土文字、本土活动为依托的营销手段已经使得本土化深入到了品牌运作的骨子中。在任何一个销售的终端里的产品摆放时,可口可乐公司甚至要求必须是以中文标识而不是英文标识正对着消费者。
正是因为如此,中国的消费者非常高兴地接受了这个来自美国的品牌。几乎在每一次的品牌价值评估中,可口可乐都是软饮料行业中比较有价值的品牌。更重要的是,“可口可乐”这4个字对于消费者来说,已经远远超出了一种饮料名称的含义,更多地传达了一种精神层面的诉求。
“事实上,可口可乐公司在给消费者提供饮料的同时,更希望能够给消费者带来一种快乐、畅爽的消费体验,因此,可口可乐所进行的市场活动也并不仅仅是为了销售饮料。
可口可乐(中国)饮料有限公司市场营销经理陈声柏表示,活动本身也是可口可乐公司为消费者提供的一种消费体验。而这种价值观在可口可乐“买得到,买得起,乐意买”营销法则的作用下,也开始影响到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通过消费者之间相互影响和传播,可口可乐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一个“无处不在”的品牌。
可口可乐“无处不在”的原则使可口可乐深深地融入了消费者的生活中,通过本土化的广告策略,已经精准的广告定位使得消费者在接受品牌的时候毫无还手之力。满足消费者,还是满足消费者,可口可乐从产品开发到渠道推广再到广告策略,一切都是遵循了这个比较普通的真理。
与此同时,对于可口可乐的成功,中国的专家和企业家们也越来越多地开始分析可口可乐的成功原因,希望能够从对可口可乐的案例分析中汲取一点营养。可以说,30年来,可口可乐给中国人带来的改变不仅仅是消费习惯的养成,同时还有商业思维习惯的改变。